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失误甚多。其主要表现:在北移问题上,不听中央的劝告与命令,使部队丧失了北移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在作出北移决策之际,对敌情判断严重失误,选择了错误的转移路线;转移中,实际指挥与其行动企图自相矛盾,屡屡违犯用兵原则;战斗打响后,不能沉着果断地实施指挥,丧失了突出重围的有利战机,项英等人临阵动摇也给部队造成极坏影响。这些失误,使新四军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可能没有成为现实,也从多方面为我军提供了深刻教训。在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人民军队的今天,我们应珍视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教训。  相似文献   

2.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表现在:北移时,选择了错误的转移路线;转移中,不仅行动迟缓,而且三路并进,导致兵力分散;战斗打响后,项英优柔寡断在前,武断决策于后,贻误了最关键的战机;被包围后,叶挺判断失误,分散突围太晚。上述失误,是新四军最终惨遭围歼,未能避免或减少其损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从1938年底中共中央做出发展华中的决策后,皖南和江南的战略地位开始下降,华中逐渐成为新四军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此,皖南新四军必须北移以作支援。而国民党政府以中央政府的身份迭次发出命令,必欲将中共军队驱逐出华中。国共在华中,尤其是苏北的冲突日渐激烈。《中央提示案》和“皓电”发出后,中共中央并未屈服于国民党的压力,相反加紧发展华中,并要皖南方面做好北移准备,试图以此让步缓解双方矛盾。但就在中共试图缓和国共关系之时,苏北的曹甸战斗却使双方更形紧张,也使皖南新四军直接北渡长江成为其唯一选择。就在皖南新四军北移途中,皖南事变发生了。  相似文献   

4.
1941年1月7日至1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绕道北移时,遭8万多国民党军合围聚歼,军长叶挺下山谈判时被无理扣押,成为俘虏,副军长项英突围中被叛徒袭击遇难。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损失。然而"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牢牢掌握着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动权,不但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且迅速重建了新四军军部,使部队由原来的6个支队扩编为7个正规师,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获得新生,刘少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周克玉 《中华魂》2012,(22):32-34
颜伏同志是我熟悉和尊敬的老首长。这位老红军,是新四军的一名战将,在抗美援朝中是战功赫赫的炮兵名将,我一直深深地怀念他。我首次接触颜伏同志,是1946年两次涟水保卫战中,他时任华野6师48团新四军著名的老虎团团长,我带领民工担架队直接支援他指挥的部队作战并随同北撤山东。不久,中央命令我们北撤的干部一律返回原地,坚持敌后斗争。临行时,他和彭冲同志(时任华野6师52团政委)送给我们几挺轻机枪、步枪和部分弹药,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毛泽东指示下,新四军部队挺进华中地区,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和新四军部队的大力协助下,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新政权、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这些举措不仅使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享受着空前的民主与自由,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全面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易俭如 《老友》2009,(1):24-25
1941年1月上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开赴苏北抗日途中,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新四军将士奋勇突围,部队的资金在转移中费尽周折。新四军女战士李桂英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是否存在着一些失误和缺点?如何正确估计和看待这些失误和缺点?这些问题在大跃进时期便有较大争议,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大致说来,学术界在大跃进时期兴修水利的得失问题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水利化运动有得有失,得大于失,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不少失误和值得汲取的教训,这种观点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二是认为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建设有得有失,失误太多,得不偿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强调水利建设运动中的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笔者认为,一味否定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而过分强调失误,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而一味肯定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成就而不承认出现过失误,同样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总体上看,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是:有得有失,得大于失;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七分成绩,三分失误;成绩巨大、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9.
在近十年的历史征程中,新四军先后数次改编改制。回顾新四军改编改制历史,可以发现,新四军部队编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战略任务适时变化,领导关系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其编制调整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变化密切相关。这些历史经验对今天的机构编制工作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从浙江云岭驻地遵命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战士英勇拼杀,奋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200O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17日,蒋  相似文献   

11.
苏东自发生剧变至今,已有10年之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他们丧失政权、失去执政地位的教训,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背弃指导思想,导致思想混乱;破坏组织原则,丧失执政地位;改革出现失误,失去人民支持;党内腐败滋生,丧失群众基础,势必造成丧权失政,国家分裂。  相似文献   

12.
存在了七十多年的苏联在短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 ,其法制建设上的失误是重要原因。斯大林至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失误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种子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失误则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这些失误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在于 :政治权力的行使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国家的稳定才不致因领导者个人的去留而发生动摇 ;共产党的活动必须局限于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以内 ,不能允许任何党员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律文化建设必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予以高度重视 ,以促进全民族的法制文明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将概述淮南根据地的音乐活动,并探讨若干有关问题.一、空前的农民歌咏运动在根据地的开辟阶段,群众从新四军的歌声来认识共产党、新四军.那时,在同一地区有各种牌号的部队,群众辨认新四军的办法之一就是听歌声.如我军一支小分队夜间行军进村宿营叫门时,老乡怕有误,让叫门的同志唱个“风在吼”(《保卫黄河》)才能开门.对共产党、新四军的信赖促使群众对抗战歌咏活动的喜爱和参与.1939年9月初,我们新四军五支队刚到淮南路东,就在罗炳辉司令员指挥下,收复了耒安县城.祝捷大会进行演出时,下起连绵小雨.会场上不但没有人走相反不断又有人来.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三世纪中叶的蒙哥汗时代,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远征西亚,指挥从蒙古其他地方出发的随行部队,以及早在窝阔台汗时代从蒙古帝国派驻西方的“阿哲儿拜占军政府”、“印度斯坦·客失迷儿镇守府”、“呼罗珊总督府”等各支部队,进行征服活动。由于种种万不得已的原因,旭烈兀和他指挥的部队一道留在以伊朗为中心的征服地区,在西亚创立了伊儿汗国的蒙古政权。旭烈兀远征时从各王家所属千户中统一选派的部族军,以及从千户中选派到西方的部族军,构成了伊儿汗国的核心。旭烈兀在征服活动中指挥的这些部队,原来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初期,刘少奇同志来到华中,他把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贯彻到新四军部队和长江南北的广大敌后地区,使我党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得以创立、发展和巩固。这不仅对夺取抗日战争,而且对夺取全国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是刘少奇同志对我党的卓越贡献,也充分显示了他领导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的杰出才能。  相似文献   

16.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从成立到撤销虽然只有短短的20个月,但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侵华日军对皖中地区的不断进攻和疯狂推进,皖中地区成了抗日前线,也给新四军在本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面对新的抗战形势,中共中央做出了新四军向北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1939年之前新四军在江北地区共有武装力量2万余人,但是在江北活动的新四军既远离新四军军部,又有长江阻隔,给新四军的统一指挥带来了诸多不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顺应了时局的需要,更符合当时全民族抗日的大潮流。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其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千百年来被世人尊为军事指挥的大家。然而,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存在几处重大失误,而这些重大失误直接导致了蜀国的最终败亡。其用人之误集中表现在对关羽、马谡和魏颜三个大将的使用上。分析诸葛亮的用人之失,对我们今天企业领导如何识人善任是有借鉴意义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即使聪明如诸葛,贤达似孔明,在用人问题上仍然要慎之又慎,尤其对那些优缺点都很突出、“有争议”的特殊人才,一定要对其性格秉性有准确的把握,并针对其性格特点,扬其长避其短的用人方式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5年前,德国重新统一,前东德不复存在,执政时间长达40多年的前东德统一社会党也最终消失。究其原因:经济体制长期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窠臼,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使其丧失了执政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长期未能摆脱集权制的阴影,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使其丧失了执政的政治基础;在与前西德的竞争中未能始终坚持民族统一的政策,使其在民族情感上丧失了道德制高点,失去了执政的民族基础;面对东欧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冲击,束手无策,节节败退,使其失去了独立自主执政的能力,最终党亡国灭,丧失了社会主义政权。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灌输原则 努力提高灌输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灌输是原则,不是某个具体方法灌输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曾取得一个个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有过失误和教训。这些失误和教训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极“左”思潮影响,片面夸大灌输的作用,进而片面理解灌输本身。认为灌输就是“强灌硬输”,无须顾及被灌输者的主体作用及其主观能动性,把被灌输者看  相似文献   

20.
1944年9月至12月,新四军第十六旅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南、重申发展东南的方针,着手创建以浙西长兴、皖南广德交界处的槐花坎为中心的前进基地,曾先后发起了长兴之役和泗安之战。对这两次战斗,过去由于资料不足,均未作过较细的报导,就是组织这些战斗的新四军第十六旅,在编写该旅部队吏时,也因某些环节不清楚,而未把这些战斗写进去。最近作者翻阅了1944年底和1945年初的重庆《新华日报》和过去参加编写第十六旅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