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财产权利客体的海域的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横向范围上海域包括历史性水域,在纵向范围上海域包括海上空间.海域空间应该进行区分利用.滩涂为海域的组成部分,<宪法>以及<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中的有关滩涂属于土地的规定应该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2.
当今与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地矛盾的严峻挑战。要靠中国的地养中国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开展土地整理。1998年8月2 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对耕地保护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将“土地整理”第一次写进了《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相…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需要《土地管理法》的确认和保护,所以在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中,特别是市场配置方式的逐步完善,也要《土地管理法》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国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目前仍存在土地市场不健全、国家干预不适当,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不高效等问题,这也是目前《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必须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健全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协调好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的关系,保障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践中,重视对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新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少数民族权益实现程度的制约因素.为了进一步促进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贯彻、实施好<民族区域自治法>,本文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源起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管理法>与人民公社时期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物权法>出台之后宅基地使用权虽被明确规定为一项用益物权,但其制度内容并未被详细规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调查表明,实践中农村宅基地存在"一户多宅"、有偿取得、取得程序不规范和隐性流转等现象,与现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相悖.因此,理论上应当探讨一户一宅制度立法与实践脱节的原因,明确宅基地使用权取得是否应为有偿,规范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程序,允许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相似文献   

6.
绍兴有水乡、鱼米之乡之美誉,但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必然的趋势.通过对绍兴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寻找土地供需矛盾的原因所在,并探索以经济转型升级和土地盘活利用、集约利用、有效利用等方式,破解土地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正面临土地政策目标不明确、政策主体闻关系不畅、政策工具应用不当、政策执行不力、政策监控与评估机制缺乏、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阻碍,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需求.因此,今后我国应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统领,通过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形成机制、建立多元化治理机制、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和体制、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以及构建土地高效配置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起促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优化和民生保障的土地政策体系,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城市群发展依赖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针对城市群土地资源使用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必须积极宏观调控土地资源有效合理使用,又不能跨越土地资源使用的红线,从而推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9.
占补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重要制度,必须以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规范占补平衡手段,依法设定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办法,易地补充耕地必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先补后占是保障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前置条件,按质量等级折算是保障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后续措施,土地开发整理是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基本方式,科学有序是实现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环节,土地督察是耕地生产能力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土地登记作为地籍管理的核心,在土地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土地登记制度建立较晚,在实践和立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物权法>的实施对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法律出台之前,国土资源部制定了新的<土地登记办法>,贯彻落实了<物权法>中关于不动产登记的规定,在保持土地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创新,更加科学地定义了土地登记的相关概念,完善了土地登记的内容,规定了土地登记相关制度,优化了土地登记的程序,强化了土地登记的民事作用.但<土地登记办法>只是一部过渡性的部门规章,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依然存在登记机关不统一、管理分散、缺少土地登记损害赔偿规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农村土地问题理念,既来源于其感性经历和现实观察,又得益于学理分析和中外相关学说.“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平均地权”应包括农村土地在内.“耕者有其田”实质是在土地国有制下,让农民拥有使用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手段,是用和平方法创设.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具有超前性、模糊性、改良性、软弱性、空想性等特征,这些特点对国共两党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不同路径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建立在集体所有权之下的一种新型用益物权,其长期性和稳定性对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保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权利的稳定性和权利的维护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是,该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界定及在妇女承包权益维护上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以"冰山原理"著称于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不但是一位小说艺术的风格大师,而且是一位密切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积极探索人生道德准则的严肃而深刻的思想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以一个诚实的摄影师的权威将彼时彼地的事物记录下来,他还使我们窥见了永恒的普遍的真理.海明威对战争、暴力、失败、横死的感悟,加深了人们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打不败"精神则赋予了世界一种新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所谓"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一种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式———"丘井之式"。北魏在以"六镇"为中心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过垦田,颁布过垦田法,它也是这一地区"府户"的户籍样,后来增添进了"丘井之式"。北齐继承了户籍样制度,把北魏两种户籍样混合为一,并把规定当作土地登记和管理法归入《田令》。隋、唐沿袭北齐之制。治史者不了解源自"品式"的户籍样制度,不了解北魏有两种户籍样,把"均田"误解为均分土地,制造了"均田制"这一错误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现行农地经营制度是以农户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本体的,承包责任制虽是农地流转不可动摇的体制基础,但其初始设计与农地流转政策目标和现实运行机制之间存在偏差,反而制约了农地流转。基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分析,从两者冲突的对应性出发,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合理协调,既要完善家庭承包制,建立完全物权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地流转的政策环境并采取相配套的法律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般观点认为,农民土地上访是"地权"不明晰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赋予农民"地权"。本文在对东县四年农民土地上访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农民土地上访的六种类型以及三种性质的"地权"纠纷。东县的事实表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确权"性质土地政策法规逐步赋予农民"地权",削减村组集体在土地上的权力,不仅没有减少农民"地权"纠纷,反而激化了土地矛盾,导致大量的农民土地上访。本研究表明,一般的观点可能忽视了中国农村现实,若其形成政策影响时,可能会在政策设计上烙上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那么,沿着这个思路进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会造成更多的农民上访,破坏农村稳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土地“新政”导向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之法治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在土地"新政"导向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无现成路径或既定模式可循,其实施导致土地产权性质、归属及客体(地块)的调整,将带来诸多利益关系的冲突与协调;其政策灵活性容易被曲解及违规滥用并演变成"掠夺"甚至于"浩劫"农民土地权益的"村庄撤并圈地"运动。在相关立法调整不到位特别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律机制欠缺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种种掣肘因素、法律风险及政策实施障碍。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不能依赖行政强制,而要在法治理念下依靠法律制度设计完善和实施机制创新,予以积极引导、正确调整及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8.
萨特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非人”的哲学,因为它完全将主体的能动性排除在历史进程之外,苏联哲学体系中存在着一块“人学空场”。要想清楚人是什么,就必须先解决人指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一即对象指谓的方法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苏联哲学界和西方哲学界分歧甚大。实际上,是否存在不是问题,是否同一才是问题。和谐总是和差异相伴的,只有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才可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土地一级市场政府垄断的效应分析,同时结合当前土地一级市场政府垄断问题上的观点,展开对该问题的理论思考,以此进一步认识当前我国土地一级市场的改革问题,指出土地一级市场的改革方向是减少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逐步开放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但改革还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农地制度改革:农民自主选择的“土地换保障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作为生产要素功能的发挥,要求必须剥离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而农地目前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要求农民在失去农地时获得作为补偿的某种生活保障。这就要求农民能够将农地置换为社会保障。考虑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应赋予农民自主交易农地的权利,政府在交易中提取社会保障金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账户,以同时解决农地经营效益提高问题和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