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要]佛教高僧在中国历史上翻译了大量佛教文献,而且也翻译了古印度正统派哲学的文献。这些文献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印文化的交流中起了显要作用。真谛法师和玄奘法师分别全译了《金七十论》和《胜宗十句义论》,其他一些古代中国的著名僧人也分别在佛教文献中叙述了吠陀奥义书、吠檀多派、弥曼差派、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等的思想或主要理论。梳理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东方哲学和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四大”是古印度哲学中经常论及的四个物质元素,在许多派别的重要文献中都有记述。印度哲学中的顺世论将“四大”作为其理论的核心;胜论派、正理派以及耆那教也认为“四大”实有;大乘佛教、数论派及吠檀多派中的主流思想否定“四大”的实在性。各派提出的关于“四大”的思想构成了古印度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的事物本原理论。这方面的理论对推动世界东方文化中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佛教思想是在与不少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思想的相互影响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虽然分为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对其他派别的态度也有类似点。《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思想实际上包含了般若中观理论的重要成分,是瑜伽行派论述佛教“空”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成唯识论》从佛教的唯识空观出发,对其他派别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涉及各派的核心思想,而批判的重点则是各派学说中的实有观念。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佛教与许多印度古代思想派别的基本理论差别。  相似文献   

4.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流行的主要思想派别都有明显的宗教背景,而宗教教义则大多带有思辨色彩.印度正统六派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圣典奥义书中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构成了古代哲学的主体.佛教等非正统派别则提出了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哲学体系,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对当今人类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印度是具有悠久的哲学传统的国度,汗牛充栋的古代哲学论著构成了印度传统典籍的主要部分。印度古代哲学所达到的高度在古代文明世界中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印度哲学对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印两国哲学思想的交流是以佛教为主要媒介的,佛教本身是印度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佛教在影响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同时,它所包含的潜在的印度思维模式与非佛教思想也不知不觉但理所当然地影响了中国。《大正藏》里仍保留了真谛翻译的数论经典《金七十论》就是一个明证。从西藏发现的《金七十论》梵文本“Hiranyasaptati”(或名“Suvarnasaptatisastra”,内含真谛汉译本所缺的第六十三颂)更说明了即使在佛教占了绝对优势地位的西藏,“外道”经典仍是传了进去。在西藏还发现了其他许多非佛教的古代梵文写本。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汉字文化圈”里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古代都直接从中国受到了印度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印度中世纪罗摩奴阇的思想述评孙晶罗摩奴阁(Ramanuja)是印度吠擅多哲学继商羯罗之后的主要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被称作为“制限不二论”,他也是印度虔诚派运动在理论上的一位先驱。有关罗摩奴的生卒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是11世纪上半期至公元1137年。罗...  相似文献   

7.
《周易》堪称中国传世文献“群经之首”,易数易理易道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是《周易》管理哲学构建的思想资源。《周易》管理哲学从生生之德的生命哲学出发,以道济天下的管理形上说、君子体仁的管理价值论、变通创新的管理方法论、生生之易的管理动态论、保合太和的管理目标论等思想内涵,系统构筑了管理哲学的逻辑结构,契合了《周易》的至简之道与经世致用精神,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及现实的人文主体关怀。  相似文献   

8.
婆罗门教哲学派别的根本原典是古代印度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基础文献.它们与佛教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原典中,婆罗门教哲学派别论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思想,如禅定、轮回解脱、事物的本质与主要表现形态、辩论规则与逻辑推理等等,并对佛教做了一定程度的论难.梳理和分析这些内容,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或把握印度宗教哲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线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信息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研究学科群的崛起,不仅揭示了一个区别于传统科学与哲学所集中阐释的物质(包括质量、能量)世界的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信息世界的领域),而且提出了具有全新视角的四方面科学研究纲领。其实,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这些当代科学和哲学前沿理论在古希腊、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土壤里都能发现其存在的根,由此可以归结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哲学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古代沙门思潮哲学流派中,耆那教的"七谛说"强调了七种实在或真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这一理论是把极微、时间、空间、运动、静止、灵魂看作是世界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顺世派的"四大元素"论把地、水、火、风看成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性存在;生活派的"十二元素"论则把灵魂(命)、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看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些理论深刻体现着多元实在论、全息论、整体涌现论的思想。耆那教"或然论"的"七支论法"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的暂存性、条件性和过程性的相对性特征,以及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局限性、片面性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过程论、随机性、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生活派和顺世派的"自然因论"则具有非决定论的、自组织的复杂性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舍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语文学和语言学都有解释功能,语学著成名书,解释入于名学,名学为概念、逻辑之学。名书《尔雅》和古代传注,都有名理可言;作为一种知识考古,又都有自己的解释背景和思想。诸子本哲学,但到处可见语言解释和修辞隐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论史上,刘勰第一次提出显隐范畴并作了简要的解释,其基本思想与现代哲学之显现与隐蔽有相通之处。显隐涉及到了文学创作的诸多问题,从这一视阈可以比较深入地研究文学内在蕴含及审美特性。本文探讨显隐之义蕴及其形成缘由,论析中国古典文学、文学史上之显隐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文学与思想的关系等,并进而探求读解、研究之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了唯意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古希腊哲学观,认为其核心是对柏拉图主义的神的否定和对赫拉克里特等无神论哲学传统的人的肯定。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分析了唯意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古希腊哲学观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法律的角度看儒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王制》的法律原则,从《唐律疏议》到《大清律例》的一脉相承,说明在中国古代的儒者看来,它们的宗教礼仪,同时就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是它们的宗教礼仪。这一点同古代印度教的《摩奴法论》、犹太教的《旧约》等宗教法典,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具有影响力的法律著作体现的法律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因此,从古代法律的角度看,《王制》篇从一个侧面说明儒教和其他国家宗教的性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对应于中国心性哲学的“乐学”,这是劳承万新著《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的核心观点。中西哲学形态的不同,注定了中西美学学科形态也是不同的,作者提出了梳理中国古代美学形态的三项式框架:“器物-考古证明-心性哲学之过滤升华”,这是一大创见。他迥异于大陆学人的学术路子使得该著作的学术思路、方法和思考的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著作呈现出很多具有原创性和中国问题意识的理论新见,以及对整个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有成就的理论体系,都是综合创新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的综合创新可以表述为"杂以成家",它蕴含了"杂"的存在价值,揭示了整合在哲学创新过程中的意义.早期现代新儒家学者大都主张综合创新,并运用到他们自己的哲学创造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所主张的综合创新,概括起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综合创新法是一种最全面的文化主张、文化心态、文化方法,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泰勒斯的哲学命题“水是世界的本原”不仅向前承袭了古希腊神话对创世的好奇,而且向后预示着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特质:以本体论(有关终极实在的理论)为基本内容,将其和理性原则捆绑在一起.“水”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世界观”从神学视角转到自然主义视角,从“神话”形态进到“哲学”形态.而“本原”的提出标志着哲学追求统一性的起点,对最真实存在的信念.“本原”从此成为西方哲学的第一范畴,其内含的“一”“多”关系的纠缠成为西方哲学家们的永恒追寻.古希腊人选择了对“一”的信念,选择了走“真理之路”,也就延宕出西方哲学逻辑思辨的总特点,传承上千年的理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9.
在古印度的《奥义书》关于水生大梵、人体构成及胎儿发育过程的描述中,以及关于宇宙无限、宇宙自生、自创、自己作等相关观点的论述中体现着深刻的宇宙、事物构成论、生成论和过程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