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野 《中华魂》2017,(11):47-47
近日,在中纪委发布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王保安"毫无政治信仰",安徽省委原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树隆"毫无政治信仰"之后,又一"毫无"副部级官员落马了.中纪委发布对甘肃省委原常委、常务副省长虞海燕的"双开"通报,称其"毫无政治信仰和党性观念".(人民网6月5日) "毫无",就是一点也没有."毫无政治信仰",即没有一点政治信仰.因为"毫无政治信仰",王保安就把做官发财当成自己的最高追求,以权谋私,受贿索贿,狮子大开口,捞了1.53亿余元黑钱,最后被判无期徒刑;因为"毫无政治信仰",陈树隆就在政治上攀附、经济上贪婪、道德上败坏,大肆攫取巨额经济利益,结果"伸手必被捉",现正在等待法律的严惩;因为"毫无政治信仰和党性观念",虞海燕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不仅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等犯罪,还大搞团团伙伙,培植私人势力,变公务接待场所为个人奢靡享乐据点.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刑法理论中,有关想象竞合犯结构中"行为"性质的争议较大,主要有"自然存在论"和"规范评价论"等不同认识.作为想象竞合犯构成前提的"行为",不应当是法规范价值评价后的行为,只应当是作为存在面的、价值评价前的一般行为.当前,我国的刑法理论将行为在不同层面上随意使用,混淆了不同层次上行为的内涵和机能,进而造成理论上对想象竞合犯中"行为"性质的错误认识.其实,传统想象竞合犯理论中的行为,实质上是多个行为共同借用了一个"毫无生机"的"躯壳",即抛开行为主观面的,行为外在的、直观的、形式的一面,就是传统行为理论所说的"身体动静".基于行为的层次性解读和刑法中行为的前价值评价地位,想象竞合犯中"一行为"的判断标准应当是,而且只能是行为的主观要件;想象竞合犯中的"一行为"实质上是数个一般意义上的行为共同"寄居"于或者"借用"同一个外在的、直观的、形式的"躯壳",即一个"身体动静".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一提起"狗仔队",绝对让明星乃至政客神经紧绷,精神紧张.他们凭借一追新闻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狗仔精神,狠挖第一手新闻,为"娱乐圈"立下"汗马功劳",执着、敬业、勇猛的职业精神有目共睹.这与当前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普遍下滑,专业精神堪忧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一向被鄙视为"帕帕垃圾"的狗仔队,殊不知却成了"正规军"职业精神的楷模.其"狗仔精神"给我们以下三点正面启示:  相似文献   

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几乎成了一个"周期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跳出这一"周期率"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已充分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跳出这一"周期率".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学习"边缘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中,有一种想学又学不进去的现象.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我们可以把这种学习状态形象地视为一种站在学习门口的"边缘状态",简称为学习"边缘态".根据大学生学习"边缘态"发生的一系列原因,以及许多教师在教学与心理辅导中引导学生摆脱"边缘态"的策略和操作经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应给予重视和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交流、培养等途径和方法,发现、巩固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通过在教学中对兴趣点的组织运用,推动学生学习,进而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  相似文献   

7.
在主流价值观文学体系中,知识分子作家几乎是完全处在一种"失语"状态.他们必须彻底消解个性独立意识,必须学会适应社会的公共思维准则,因此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变得极其单调和乏味.随着新时期思想的大解放,知识分子作家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尊严,文学创作也日趋繁荣与活跃.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长期的政治禁锢使他们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变异,既无法彻底摆脱苦难的历史记忆,同时又呈现出某种情绪上的偏执,这一切都在新时期文学创作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8.
说"老子"     
老子既不以"老"为姓氏,又不以"老"为名字,但却以"老子"见称于后世,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在先秦文献中,老子本来称作"老聃"."老子"是战国中期黄老学派的发明,与诸子蜂起和稷下学宫"列大夫"的出现有密切关系."老子"的意思和"老师"有些相似.师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师",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子".黄老学派借这个名字来推尊他们的学术先师,以便压倒其他诸子.从文献来看,"老子"这个名称的广泛流行,是从汉朝才开始的.至于<史记>中所载老子的籍贯和家世,则多有汉人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如同他的黑皮鞋配白袜子,半秃的脑门配大号牛角梳子,他的一切都超出常人的理解能力,他的学生都叫他"bt",中文译音为"鼻涕",不过这可不是"变态"的缩写,而是best teacher(最好的老师).我更愿意叫他"祥叔".  相似文献   

10.
转化后进青年要注重"情"与"理".具体方法是多与之谈心, 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不同对象,以真情感化,以真理服人.  相似文献   

11.
两汉儒家诠释儒家经典,恪守"师法"、"家法".关于两者的本义,学者的认识尚有不小的分歧.仔细梳理<汉书>、<后汉书>,可知"师法"、"家法"各自的含义及其同异."家法"出于"师法",不违背"师法",但"师法"指本门诸师的经说,"家法"特指亲炙老师的经说.西汉儒者只讲"师法",东汉儒者主要讲"家法"."师法"不排斥兼(本门)诸师说,"家法"则排斥兼(本门)诸师说.较之"师法","家法"是更为严格的身份认同,目的就是杜绝不具备这一身份的人担任某名分下的博士官,将担任某名分下博士官的权利只给予某博士亲授的弟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将"创新"与"保守"看作价值相反的两极,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文化态度便成为孔学研究的一个争论焦点.事实是,任何文明或文化要平稳前进,必须有"创新"和"保守"两股力量.对于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不必讳言"保守",亦不能讥其"保守".进言之,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来说,孔子的"述而不作",正可以纠现代学人一味"创新"之偏.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是培养传播文化、谱写历史、主持正义、主导舆论、维护社会的人才,必须重视"读书".时下新闻传播业界、学界存在着"浮躁、浮夸、浮肿"的"三浮"之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文化基础存在"先天不足",大学目前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传授方式又难以使他们匮乏阅读的状况得到补救.把新闻传播绝对意识形态化和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低俗、媚俗之风,对学生的读书求知也造成负面影响.打造"书山"文化、营造读书氛围,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强化"读书"意识,敦促读书,开展"三年级读书活动",则是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所作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不好,夜视仪器出现黑屏!"随着下士刘志玉一声惊呼,平日驰骋疆场的"钢铁猛兽",却在夜训场的紧要关头得了"夜盲症",在路上趴了窝,车组人员束手无策."快请老王救急!"连长急得直冒汗.10分钟后,老王赶到现场."是夜视仪连接线折断引起的短路."经过一番检查,老王迅速找到问题,对症下药,不到5分钟便"手到病除".  相似文献   

15.
"有效",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教学的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是建立在课前对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可能的预测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平埔族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就已基本汉化,痕迹难辨.故而,无论是日本殖民机构及其雇佣学者,还是光复初期的台湾学者,均没有对平埔族研究予以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反对运动"与"原住民运动"高涨的社会背景下,长期作为汉人移民开发史研究附庸的平埔族研究终被发掘出来,并俨然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宠".本文对百余年来的平埔族研究作简要回顾,并反思当前台湾社会各界热衷于平埔族研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重精神,轻形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的 "茶道四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形成.韩国茶礼亦有"四谛",略近于日本茶道精神.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致力于总结具有华夏特色的"茶道四谛".诸家"四谛"之说,如出于开悟众生的方便,亦无不可,若要从中拣择,定出一尊,便索然无味,有违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日益凸显的中产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使用"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支出、课外补习参与和志愿者活动参与4个方面对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的家庭教育投入状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个阶层内部不同家庭之间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非中产家庭相比,中产家庭的教育投入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在中产阶层和非中产阶层内部,不同家庭之间在子女教育投入上都同样存在着差距,且"教育鸿沟"与"教育鄙视链"并存.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不同家庭的子女教育投入水平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渐变的等级分化序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的"布置",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中国山水画源自"师造化"之实境,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在观察方法上是"以流盼的目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不是停留在某一固定视角,所要追逐的是画中的"真趣",需要的是"畅神", "卧游".正如中国历代文人们对悠闲恬意生活的追求那样,寄望"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相对"实境"而言,它是亦真亦幻的"虚境",其意趣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清末以来,西方各种思想学说传入中国大多发生了"转变"和"调适".梁启超的功利观就是一种基于"群己和谐"的功利观,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盛行的清末,梁的功利观中明显强调"集体利益",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功利现,这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观不同.粱启超功利观的这种转变和调适的原因,既有其受日本相关学说及西方学者对边沁功利学说修正的影响,又有其受中国传统文化"功利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