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的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把要表达的观念建立在对战争正义性的理解上,并从道德伦理价值角度来思考战争,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最大的主题,其反战的实质也多是对战争破坏原有的人伦秩序而激起的对战争的深恶痛绝。而美国的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则是在思考战争本身,鲜明的反战主题掩盖了对其他价值的判断,通过对反人道现实的揭露,激起人类对自身价值与尊严的维护。如此所表现出的两种性质的“二战”文学精神,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全方位的人类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2.
一在古今中外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一面鲜艳夺目、具有永恒魅力的旗帜。从荷马史诗到前苏联的卫国战争文学,从唐代边塞诗到清末的爱国诗词,无不如是。尽管当今人类已愈趋理性,世界一体化的意识逐渐兴起,但战争文学审美内蕴上的这一基本特性并未被现实...  相似文献   

3.
战争 ,尤其是反战 ,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 ,不要战争 ,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4.
杨玉英  武霞 《天府新论》2004,(Z2):247-248
战争,尤其是反战,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5.
谈凤霞 《江淮论坛》2022,(6):165-172+193
身为战争幸存者的见证叙事是战争文学的一种重要现象,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尤里·奥莱夫和角野荣子等作家以“二战”时期的自身童年经历为原型,采用谨慎而巧妙的叙事策略,写下了诸多关于战争创伤的儿童小说杰作,以力求对作家自身和儿童读者都相对“安全”的方式去回顾和审视战争创伤,触及战争的原因、后果、本质等重要问题,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丰富的人性探索和独到的审美品质,其反思和救赎导向也为以和平、正义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启示。这些以生存危机中的极端体验为书写对象的伤痛之作,揭示了儿童文学中一个纽结的重要命题——限度与向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6.
<正> 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肖洛霍夫的作品,无一不表现了他对“人”的内涵的深刻理解.顿河两岸的人的灵魂,在肖洛霍夫的笔下,呈现出种种真实,《人的命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这部被称为短篇小说的作品,却包含了极其复杂深邃的内涵.它是作家对战争的沉思实录,是对战争与春天、死亡和生活这些两极问题深沉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人类早期工具崇拜和神物传说,是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深远来源。基于原始思维“万物有灵”观念,围绕着英雄崇拜和正义实现、秩序重建等,才有了宝物施展的文学空间。小农经济使华夏民族生成了宠宝信宝、好奇逐异心态。宝物崇拜还昭示出人的主体条件——伦理品格与奋争精神,是具有较多积极意义的掌握世界、体现主体情怀的审美创造方式,体现了人类永恒的进步追求。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同一个爱情母题下,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源流、民族特质、个体风范会折射出不同们爱情内涵和美学意蕴。百年中随着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涌入和中国社会的渐趋开放,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也在不断地变迁、演进。本文拟就其变迁脉络、源流、成因做一些梳理和廓清工作。一、冲击——嬗变——认同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文学面对忧患丛生的现实困境和急剧涌入的西方思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冲击。从20世纪初的“小说界革命”起,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创作手法、主题模式、思…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哲学是人类理想信念的家园 ;对智慧与正义的爱与追求是人类思想的永恒主题 ;在现代与后现代的主流思潮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扮演着人类理想和信念的家园的角色 ,不可替代性使其长久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苗曼 《理论界》2022,(12):1-6
“公平的正义”,作为足以与传统功利主义相抗衡的另一正义理念,无论是其据以导出的逻辑起点“公平”,还是其所创设的经典概念“无知之幕”,都可以在康德哲学的视域内探寻出清晰的理路——正义是一个无法封闭于现象界的概念;而“无知之幕”,作为现象与本体之间永恒的幕布,也不完全止于方法论的意义。“公平的正义”作为一种程序性正义,在特定的层面上意味着正义的更高阶。  相似文献   

11.
邓建中 《云梦学刊》2003,24(2):83-85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的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2.
证言书写是战争文学的一种特殊存在,它依靠战争亲历者对自身体验的记录和回忆,“还原”碎片化的微观战争场景。因此,它具有展示真实历史片段的“实证性”。同时,对战争的反思亦反映了书写者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在日本,根据时空转换以及创作主体的不同,我们需要关注文人与庶民在战争前线、战争大后方以及战争结束后的证言书写。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它始终没有模糊历史与文学、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避免让读者陷入虚构化、文本化历史的境地。证言书写记录的虽然是个人的、零碎的体验或回忆,但却是宏大的、权威历史叙事的有效补充;它虽然是民间的,但既有与官方记忆相一致,也有不同或是相反的内容,而这部分“反记忆”恰恰是证言书写的最大实践价值——对国家历史编纂学科权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一文学的爱国主义内容,在我国古代诗人屈原、杜甫、陆游等人的笔下曾经出现过,但是,古代爱国主义文学与近、现代爱国主义文学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不同的,而且对于全部古代文学来说,爱国主义文学不过是整个文学乐章的几个零星的音符;只有鸦片战争之后,爱国主义才真正成为中国文学交响曲的主旋律,中国文学才牢固确立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国近代历史以灾难性的中英鸦片战争拉开序幕,“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东方最古老的封建国家,从此“卷入全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潮流”.在与坚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新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四大特征 :共同基础是祖国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本质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一致 ;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 ,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 ,这两方面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二重属性。爱国主义不能只讲道德规范不讲政治原则。将爱国主义教育从世界观引伸到个性倾向的坚信感 ,使坚信感成为活动动力信念确立的标志 ,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了李继凯同志的新著《新文学的心理分析》(陕西师大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仿佛我和继凯之间进行了一次不拘形式的关于新文学研究的对话与交流。 这部新著的封面上有几行醒目的题词:“生命之迷与文学之谜,对人类具有永恒的魅力。只有新的生命,才能孕育新的文学;只有渴望和追求,才能创造新的生命和新的文学。”为了解开“生命之谜”与“文学之迷”这个带有永恒意义的理论命题,继凯从心理学、生命哲学、文化人类  相似文献   

16.
从“自我表现”到反“异化”——郁达夫文学观及小说主题阐释●赵海彦“异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本文中使用这一概念是指在中国现代普遍存在的人类生活的非人化现象。所谓“反异化”则是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人道主义去指称起诉抗议非人的存在。如果依据外在...  相似文献   

17.
异族、“他者”形象: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寻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2,3(3):103-108
二次大战是中华民族仅有的一次直接参与的世界性战争,它使我们民族直接置身于跟整个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境遇。战时中国文学中的异族、“他者”形象,作为中国作家战争中生命体验的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文学有可能更开阔地在人类悲悯和人性拯救的高度上去拓展自身存在的时空。张爱玲、无名氏、夏衍、侣伦等人用自己对异族、“他者”形象的塑造,为中国文学如何从自己民族的传统出发去接纳人类普遍性价值,留下了久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的文坛在文学形式的多样性、文学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学探索的深刻性上都可以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发展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当此时也 ,民族战争的烽火燃遍了中国大地 ,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成为最切要的问题 ,作家从各自不同的立场汇入到爱国主义洪流之中 ,和着救亡战争的鼓点  相似文献   

19.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他又最少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西方文艺史上,他鲜明地反对世界文化的“欧洲中心论”,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文学,并且在世界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他的文学观是最早具有全球化视域的总体性的文学观。歌德提出的关于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论,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正义问题就成为人们诉诸于社会制度的主题,成为评价社会结构、制度运行的伦理价值尺度.社会正义的实现过程与公共管理由“统治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嬗变相互交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追求实现正义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