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技伦理和科技立法对促进科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科技伦理和科技立法的范畴,同时对科技伦理和科技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立法应当在科技伦理与科技发展之间建立起平衡点,与科技伦理分工合作,共同促进科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法制与科技法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法制建设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切入 ,对于科技法制建设的时代需求、科技法学与科技法制建设的关系、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指出科技法制建设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 ,科技法学是一个同当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 ,需要科技界与法学界共同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互动关系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它们的良性互动,首先应不断加强科技研究与科技管理自身的创新。同时,既要运用科技成果提高科技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科技创新提供管理支持;又要创新管理环境,发展科技研究,为科技管理创新提供动力和技术支撑。从而深化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指导科技工作,推动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科技写作活动的本质涵义与社会功能;考察了科技信息的特征、类型及科技传播的意义、方式与原则;讨论了科技写作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作用与特点.结论是,科技写作是完善科技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采集、制作、加工用于传播的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序”.在现代社会,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写作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是被替代与取消,而是有了新的发展与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决策的核心。使科技资源的运用达到节约、高效、创新的优化配置 ,需要在规模、结构、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科技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 ,科技资源配置是战略配置。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 (知识 )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科技资源配置的要素包括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实验 (试验 )装备、科技信息。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分为执行主体和调控管理主体。科技资源配置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 ,只有使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创新功能。目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规模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给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至今仍是改革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论科技资源向科技资本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科技资源一直存在着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资源的资本属性。特别强调了科技资本的概念,指出了科技资源向科技资本转化的必要性,剖析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并就转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科技无害假设原则是评价科技技术社会价值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前提下,坚持科技无害假设原则,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一种评价科技社会价值的科学逻辑,确保科技评价良好秩序的建立;保护科技免受无端的指责;确立起科技必要的发展权;提高了怀疑者的责任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实现载体是文化科技创新体系。而这一体系的本质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融合,综合了技术的创新性与文化的社会性,涉及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全部五个方面,即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就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经过近30年的努力,但从实际功能和效果看,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在进一步梳理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机构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管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对策: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建立高校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造就科技创新的硬件环境;建立高校科技推广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 ,科技研究与开发领域也正进行着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科技活动和科技影响的全球化构成了科技全球化的主旋律。科技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当的科技全球化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论科技英语篇章修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全面探讨科技英语篇章修辞的过程中,集中论述了EST语篇的修辞程序、篇章段落、篇章修辞手段和篇章修辞功能这四个主要方面。并从修辞分析的角度,全面透视了EST语篇的程式结构与其交际功能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词汇、语法和语体的角度看,科技英语(EST)和普通英语(GE)既有不少共同之点,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无疑,加强EST的教学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广大的科技人员和理工科大学生掌握好科技英语。本文探讨科技英语对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介绍上海机械学院于1979年在全国首创科技英语专业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最后,作者就其所见,论述了普通英语专业和科技英语专业的区别和任务,并预测科技英语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从国内外对衔接及词汇衔接的研究入手,立足于有关词汇同现关系研究的理论成果,在真实的土木工程英语语篇中分析词汇同现的手段和功能,从而揭示出科技英语语篇中词汇同现的特点:(1)在科技英语语篇中,同一序列关系常常出现在有关设计、施工程序类的篇章中;(2)非序列词汇套在关于机械、设备、仪器的使用或说明的科技英语语篇中体现得十分突出;(3)预期关系存在于专业性很强的篇章中,并且在这种关系中的词项虽然倾向于出现在同一语境中,但它们在语义上不一定有系统联系。  相似文献   

14.
众多专家学者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应逐渐从通用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工作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分支,科技英语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通过对部分高校科技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目前高校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教材选材过难、形式单一、不能利用先进的网络学习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包括分级课本、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学习平台在内的立体化EST教材体系的构想,并提出EST教材编写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技英语词汇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用统计学的方法 ,在语料库的基础上 ,揭示和证明一些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通过对比几个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语料库JDEST ,LOB ,Brown和JPEC等 ,用数据和图表等直观的方式 ,探讨了科技英语词汇在构成 ,功能词和实义词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理工科大学开展科技笔译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科技笔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体形式单一、专业选材不当以及变体训练匮乏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授课思路:引领学生从科普文章入门,做分门别类的专业基础翻译,以变译理论为指导进行文本变体的翻译训练。  相似文献   

17.
科技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已引起广泛关注。许多学者曾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 ,但都缺乏必要的数理依据。介绍科技英语的数量统计方法 ,即先对科技文献进行随机抽样 ,进而采用二元属性分析法进行数理统计 ,再附之以归纳与演绎法综合应用从而过滤出数据 ,找出型式 ,这样即可检验现有假设 ,又可为科技英语的翻译及教学提供一个科学范式 ,以规范此领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科技英语中以消极修辞最为常见,消极修辞不仅具有单纯的表意功能,而且在内容上、形式上、逻辑上及格调上分别赋予科技英语朴实准确、紧凑精简、严密清晰、恰切得体的本色美。翻译时应遵循适切、简明、连贯、庄雅的原则以再现科技英语之美,力求译文在保有原文风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符合汉语的审美与修辞习惯。  相似文献   

19.
以语法隐喻理论作为框架,科技英语为语料,试图澄清名词化的外延和内涵,讨论名词化隐喻的两大类型"过程(process)名词化隐喻"和"属性(attribute)名词化隐喻"如何指导科技英语汉译,介绍了名词化隐喻指导下的EST汉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找出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的表达习惯,为科技英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科技英语翻译的发展需要合适理论的支持。虽然以往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但这些讨论往往侧重于科技英语词汇、语法和文体上的特征,对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功能派翻译理论以目的文本及目的语文化为导向,主张译文的交际目的是决定一切翻译行为的总原则,因此明确科技英语文章的功能和目的,更有助于科技英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