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人文理念。教师作为整体系统的人的存在,其真正的客观本质是他的社会属性。教师也是学校教育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因此“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必然显得极其重要。对教师“政治上关心、事业上关心、生活上关心”就会取得“以教师为本”的良好的管理效应。一、政治上关心对教师政治上关心,首先是要尊重教师。因为校长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是知识  相似文献   

2.
何谓"三个发展为本".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一切以学校的发展为本".这三个"为本"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校治学思想的核心."一切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是实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保证."一切以学校的发展为本"是新时期、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学校领导者提出的新课题.学校将"三个发展为本"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小学作用,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重庆教育担当着"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如此高屋建瓴的定位,激活了重庆教育人的奋斗热情,点燃了重庆教育人的创生梦想,同时也催发了名师培养机制的大讨论. 学校的"人本"管理,当以教师成长为本,即肯定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和造就人.  相似文献   

4.
"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主体是人,更应当以人为本,从人的志趣情感、思想入手,以促使人的发展为根本切入管理的内核,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其潜在效能.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管理对象,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执行主体,因此,必须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升学校执行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的学校管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管理是"人"的管理,重点是教师的管理,教师的管理要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为核心.激发教师创造力是学校管理中最科学,最有效、最符合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激发教师创造力,是指在新的形势下,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和需求特征,以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为前提,培养以创新和奉献为荣的价值观念,改革和完善为激发教师创造力服务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当前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面临的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全新图景,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球化、终身学习等更全面更深刻更快捷的改变着人的命运.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觉得,学校教育的管理应该是为"育人为本"或"以人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见,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的关键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西周太师姜尚认为:"庶民者,国之本.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就是说,人为国本,能否得人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同样,学校管理是否坚持以教师为本,也必须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孔子提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孟子更是强调人和的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8.
林绍龙 《科学咨询》2004,(14):13-16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渠道、难点与关键仍然在课堂. "三课"活动就是在课程改革中,针对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遇到的,共同关心的某一问题,旨在提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围绕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系列合作反思与研究活动. 深化"三课"活动要以创造有活力的学习化组织为基础.以建立发展性教学的理念为前提.以"说、上、评、"的一体化为操作程序.以教师"三课"活动考核达标与学校"三课活动"考核达标为推力,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的引领与导向.不断创新"三课"活动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确立培养完整儿童的理念;在管理思想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在管理行为上,注重对教师内在的激励和满足,创设和谐、民主、人文气息浓郁的环境氛围。1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氛围幼儿园的管理,我认为说到底是"人"的管理,而教师是幼儿园中"人"中的重要角色要是教师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者的管理态度和管理方法其至关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的主体,是学校管理中的第一要素,小学实施有效管理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作用,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管理中的主人,"以师为本"是关心教师,尊重教师,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教师激励制度,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互相尊重的环境,为教师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育问责制"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者:G(教育学教授) M(中学校长) Q(教育局局长) 何谓"教育问责制" G:教育问责制是一个现代政治概念的演化物,是"岗位责任制"的追究制度. Q:教育问责制实际上是问责制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行政过程中,对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校长及教师进行职、权与责的比照,强调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加强农村小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学校,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教育教学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体现为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令人堪忧,所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更应该在农村小学中充分的运用.那么,以人为本管理如何在农村小学中运用?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13.
学校人本管理要以需要为基础,以激励为方法,以沟通为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的学校教育,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人力资源是学校里最宝贵的资源。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今天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无不在围绕"人"这一积极的因素进行研究。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校教育依靠的对象和力量,因此,研究教师激励的策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培养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要实现培养人的目标,必须在教学目标上树立"以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树立"学生是主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教育下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上质量创规模求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提出了“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成才为本”的人文教育观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旨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私下认为,以人为本,关键在如何把人当“人”看。  相似文献   

17.
思考一: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面向现代化的教育 "面向现代化",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总目标,是"三个面向"的主体和核心.现阶段,按照我国正致力于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律",基础教育在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校办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代化的理念、教育产业的论点、市场化的运作,给学校,给教师,给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人才兴、社会兴.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刺痛国人内心的同时,中国现行教育何去何从再度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日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董中华 《科学咨询》2005,(20):37-38
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中小学位于重庆市东南方的石柱县北端,标准的老、少、边、穷地区,是一所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63人,教学班21个,学生1174人.学校下辖两个完小,12所村校,共有教职工135人,学生2438人.中心校占地6363m2,运动场3200m2,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全县前茅,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县级文明单位"、"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教师教育先进集体"、"艺术学校示范校"、"石柱县第一支小学生铜管乐队"、"艺术节甲级学校二等奖"、"大课间操活动一等奖"等各种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学校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当前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面临的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全新图景,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球化、终身学习等更全面更深刻更快捷的改变着人的命运。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觉得,学校教育的管理应该是为“育人为本”或“以人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