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化,货币在商品交换的世界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货币拜物教。赫斯从人的类本质异化出发对货币拜物的批判,李嘉图社会主义者格雷、勃雷等关于取消货币的讨论,都没有真正理解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对货币拜物教的历史性批判,科学地说明了被古典经济学以及一些社会主义者所遮蔽的问题,从而揭开了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本质。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构成其资本逻辑批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照塞尔语言哲学的一个理论洞识 ,本文把货币归结为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市场交往中凝汇着人们“集体意向性”的一种制度实在。本文第二部分则从货币总量和实体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中进一步反思了货币的本质。尽管在某一时点上一个社会或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和以货币总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所反映的经济总量都是一个确定的数 ,但在现实中 ,离开了货币这个纯数量“标量” ,我们既不能知道货币本身 ,也无法衡量任何总量国民经济指标。由此来判断 ,西美尔的“货币的量就是货币的质”命题为真。最后 ,本文还从货币哲学的角度反思了经济哲学的一般问题。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待马克思哲学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及其根本内容的理解。马克思早期立足于感性实践哲学将共产主义界定为私有财产之积极扬弃的感性解放运动,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点;通过唯物史观所开启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形成了从物质生产、社会分工、阶级斗争等层面言说社会历史运动的全新话语体系,继而生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观即科学社会主义;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全面升华,是一种在“更深刻、更彻底的方向上发展了”((1))的哲学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作出了更为严密且科学的论证。尽管马克思在不同阶段对共产主义的言说方式和论证方法存在着差异,但其哲学思想的底蕴始终都是共产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更是构成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4.
货币的本质规定与拜物教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物教"是一种典型的文明病症,拜物教批判构成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必须深入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层面;进而深入到商品价值形式及其历史运动的层面。马克思的分析表明,货币之谜源于商品之谜,货币的神秘性源于商品的神秘性,货币拜物教源于商品拜物教,而商品之谜、商品的神秘性和商品拜物教则产生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此,只有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才能消除人们的拜物教意识。 相似文献
5.
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货币哲学视域下我国主体性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货币哲学视域中,货币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形而上魔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主体性日益走进消极自由的囹圄。为了争取积极自由,建构一种驾驭货币的主体性,我们要肯定和反思西方近现代建立起来的主体性,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培育具有先验性和经验性品格的主体自主性,同时坚定主体性扬弃货币和资本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是德育自身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主体性德育遵循德育教育的客观规律,成为现代德育的主题。对主体性德育的内涵进行哲学思考,探讨主体性德育的哲学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思想模式的差异,历史发展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东西方思想家在提问和表述上的不同,一些哲学专家、学者以所谓“可检验(比较)系”标准,来质疑中国哲学或东方哲学。东方哲学的合法性地位面临挑战。本文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9.
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为货币理论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货币起源研究和货币职能理论上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亚当·斯密在货币理论的研究上产生了失误,为卡尔·马克思在货币理论上的突破提供了前提和空间.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将货币划分为形式货币和实质货币;讨论了形式货币与实质货币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分析了形式货币需求与实质货币需求问题。认为形式货币需求是对现金的需求,是对已有的收入或财富的“分割”;实质货币需求则是指一国的各种项目建设以及居民生活对于取得货币资金的需求。文章讨论了形式货币和实质货币的供给问题,认为通过中央银行投放货币资金等途径,可以实现形式货币和实质货币的充分供给。文章认为,从形式货币数量的角度而言,货币内生性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质货币数量的角度而言,则是货币外生性的观点正确。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的本质内涵则为“自然”,是为“道法自然”;而“自然”乃是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由于“道法自然”的命题最终归结为“人法自然”,故“自然”的理念实为《老子》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原则,透露出对人之主体性的重视与强调。 相似文献
13.
麦克斯.缪勒是宗教学的奠基者。《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是缪勒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无限观念是一个过程。比较的研究方法是宗教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建构主体论身体美学的第一步,本文首先探讨了身体主体性的起源,继而重新阐释了审美的发生学过程.主体性归根结底是身体建构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诞生于三个以上身体的联合,联合的本质是共事,共事中的个体结缘为行动网络.此行动网络实现着个体一身体的共同目的,展开为动态的筹划结构.所以,原初的审美主体是"我们",人、工具、对象的综合.在审美发生过程中,至少有三个基本转折,即由群体主体到个体主体;由直接的合身体性到间接的合身体性;由简单的实用性运作到相对独立的自由想象一运演. 相似文献
15.
在古希腊哲学语境中,主体指代了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本体;在近代哲学语境中,主体彰显为一种万能无限的理性认知主体.马克思站在实践哲学的立场,以有限主体取代传统哲学中的绝对无限主体.这一置换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过程.在颠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构架、实现思维方式根本转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时间与历史命题并对之加以合理解释,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性理论的革命,建构了自己的实践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法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因素,通过研究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规范以及相关社会因素,进一步追溯中国法的起源。在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分析视野下,法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氏族习惯法就是早期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形态,具备了法规范性、公意性、强制性等基本属性,扮演着调节原始社会人类行为的角色。从法的发展历程表明,法并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出现早于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即国家产生之后,作为上层建筑的法才具有了阶级性特征,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理论要义就在于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他的批判逻辑和思路经历了从《货币章》到《资本章》的深化,亦即从货币关系到资本关系,从交换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在《资本章》中,资本本身的矛盾在资本拜物教的层面展开了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思路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消费社会和全球资本主义的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工具,本是实现人类自我全面发展的手段。现代商品社会货币转化为最纯粹的量化手段和最有效的价值尺度,主导着一切社会关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应单纯地对货币进行工具理性批判,而应重新审视货币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存在,促进货币符号的意义的转换更新,更积极地利用货币组织公共生活,在财富的坐标中找回自我,防范主体自身的贬值,使人的发展走向全面、自由和多向度。 相似文献
19.
武星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7):20-22
哲学应高扬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自身的角度看 ,是由哲学的性质、功能和发展决定的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 ,是时代精神的要求 ,是经济变迁的要求 ;从现实状况的角度看 ,是改造国民精神、解决生存困境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明确主体性问题的论域是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前提。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有着集中性的体现。马克思不仅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观,而且还把历史唯物论引入了其主体思想,因此,学界在对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的若干具体规定作出把握的同时,更要看到马克思在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问题上所进行的重要思考;而这正是我们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致力于探究主体的新质形态与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最为直接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