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是影响个体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心理概念。目前,关于权力与道德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即自我权力感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但是当自我作为感知的主体、他人作为被感知的目标时,目标权力水平对个体道德判断是否产生影响,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从管理学视角入手,设置高低两个权力水平的行为目标,通过对道德两难和美德两种情境下的道德行为进行判断,考察感知到的行为主体权力水平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道德两难情境和美德情境下,大学生和军人群体对低权力行为主体的道德评价均高于高权力行为主体。从而验证了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和行为抑制-趋近理论,即个体会对远距离权力目标持有消极的认知偏好,更容易注意环境中的伤害信息,更容易作出基于义务论的道德判断。近社会距离权力目标则更偏好注意环境中的积极信息,倾向于作出基于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这一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权力水平与道德判断的关系,为营建道德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道德强度在灰色营销行为决策中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营销道德理论和灰色营销理论为基础,从卖方视角实证检验了道德强度(感知的后果严重性)对灰色营销道德决策的影响作用及其在决策过程的权变作用。结果表明:道德强度对道德判断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会调节道德判断及惩罚预期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对灰色营销的同情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没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提升销售人员的道德判断水平,降低个人情感因素对决策者灰色营销行为的影响等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功利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两种不同倾向,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而黑尔调和了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使之得以统一,从而在道德判断过程中避免了很多单纯的规则功利主义或行为功利主义所遇到的难题,但是黑尔的观点仍有诸多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观性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且至今未决的难题。该难题围绕道德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讨论展开,并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两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对性和主观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绝对性和客观性,后者却认为道德是二者的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对主义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观主义正确反映了道德本体。  相似文献   

5.
利他主义行为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他主义行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阐述了利他主义行为的本质,从理论上对利他主义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目前对利他主义行为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解释有以下五方面:移情、道德判断准则、自我归因、社会道德敏感性、个性品质。最后探讨了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意义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本文认为,利他主义行为研究在坚持理论探讨的同时,应面向社会实际,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增加社会中的利他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6.
自我牺牲意味着自主放弃自我利益甚至生命,以满足他人或者社会的需求。自我牺牲的伦理特质在于非功利性、绝对主体性、利他主义道德倾向以及主观偏好依赖性。自我牺牲之所以需要划定伦理限度,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行为可能导致对自我的否定、伤害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群体的利益、陷入道德相对主义误区。因此,自我牺牲应该成为迫不得已的行为选择,应以人际平等为前提,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必须符合道德理性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统功利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两种不同倾向,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而黑尔调和了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使之得以统一,从而在道德判断过程中避免了很多单纯的规则功利主义或行为功利主义所遇到的难题,但是黑尔的观点仍有诸多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对企业行为的道德评判应遵循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所确定的善恶标准。具体包括 :企业行为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原则 ,企业行为必须符合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 ,企业行为必须符合尊重人性的原则 ,企业行为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有限的生命,到人类有限的理性、意志,有限性是普遍的。至少在民众心理学水平上,人类表现出一种有限道德客观主义。即人们倾向于认为道德是有限的,但又并不绝对而最大化地认定其有限性。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民众心理学水平的道德客观主义在发展、领域、文化和个体差异四个领域表现出有限性。从内在民众心理学上的道德信念到做出行为水平上的客观主义道德判断是一个概率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发展、领域、文化和个体差异四个方面的影响。概率模型可以用来表征人们做出有限道德客观主义判断的过程。有限道德客观主义作为建立在心理学实验研究基础上,并用数学模型表征的理论,给元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410名学业不良或在校有打架斗殴行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道德动机在道德判断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反社会行为与道德判断、道德动机相关显著,反社会行为与个人利益呈显著正相关,与维持规范、后习俗水平、公民意识、无私和道德同一性呈显著负相关;(2)在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预测中,大学生道德判断预测力高于道德动机预测力,其中个人利益在预测个体反社会行为上占主体成分;(3)在道德判断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道德动机起着部分调节效应.文章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以预防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汹涌而来,对青少年道德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如下特点:青少年道德主体意识不断的催生与失落;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的层次性与多维性更加明显;青少年道德心理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凸现;青少年道德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非道德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规范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是内在关联的两者,前者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类社会道德的事实,而后者则表现为各种相对主义的理论。规范相对性既表现为规范有效性的相对性,也表现为同一规范体系在实践中的冲突以及不同规范体系的冲突。在规范相对性的社会前提下,当代伦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相对主义理论,其中,哈曼以内在判断为理据,提出不同共同体的道德不可通约的问题,但实际上他是以规范相对性来为自己辩护,哈曼的问题同时也完全无视了人的道德本性。斯坎伦的温和相对主义的理由仍然是规范相对性,而威廉斯提出的距离相对主义,则将历史时空中的道德文化看成是一个相对主义的问题来为之辩护,实际上仍然是一个规范相对性问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通过DIT测验随机选取初中二年级高道德判断与低道德判断被试各 40人 ,男女各半 ,然后通过实施移情唤醒操作 ,并提供助人机会来研究道德判断、移情和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儿童的道德判断与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移情水平的影响比低道德判断水平的儿童明显 ;移情水平较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道德判断水平的影响比移情水平较低的儿童明显 ;道德判断与移情之间的联系是以角色采择作为中介因素的 ;女孩在移情及亲社会行为表现上明显优于男孩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频出。面对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判断的相对主义与自我中心等问题.道德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探讨研究,互相借鉴,以促进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道德概念与自然科学概念在认知上的不同特点入手,对大学生道德概念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在道德概念认知过程中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的参与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和特点:对道德基本概念的理解比较准确,但不同的概念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对道德概念的认知过程缺乏价值判断与善恶判断的参与;对道德概念的认知缺乏情感参与;道德认知往往与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相分离。针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对政府提出的挑战与政府的道德责任问题相关。政府在其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时尽管有多种多样的理由,但必需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政府之所以应该承担道德责任,是由建立良好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与规范政府行为的需要所决定的。政府只应该承担适度的道德责任。这种适度的道德责任主要包括实现个人权利、提供公共物品与推动社会发展。为了实现这些责任,政府就需要健全制度、经营实体与合理行使权力。  相似文献   

17.
道德态度是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它以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态度”的研究为基础,将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沙夫茨伯利、斯密、休谟主张的道德情感理论相结合,融合中国古代知行关系的讨论,试图建构一种稳定的基于主体道德认知与情感判断之后所形成的行为倾向的图景。  相似文献   

18.
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谈现代德育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我国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观需要再建构,应注重方式,变灌输教育为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考虑个体差异,变成人化教育为重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强调内容,变重形式学习为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关注隐性课程,变只关心品德课为重视学生课程以外的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19.
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内涵、起点和侧重点不同,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有差异,但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两者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积淀、确立。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原理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应以内化为目的,重在从基本道德养成抓起;认真研究和遵循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规律,依照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整体推进未成年公民道德品质的建构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完善;根据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群体差异,有侧重地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3年江苏省道德国情调查数据,从如下三方面描述并分析社会转型期公众对企业道德状况的评判:(1)公众对企业行为影响社会利益严重度的评判;(2)公众对企业家道德状况的满意度;(3)公众对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是否具有内部合谋性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行为损害社会利益的严重性已受到公众的普遍认知。在公众对企业家伦理道德满意度的评判方面,在满意与不满意中,整体上偏向满意的选择超过半数。此两方面显示了公众评判中存在"善的企业家与恶的企业"的总体趋向。此外,在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是否具有内部合谋性的判断方面,整体判断偏向否定;其中,年龄大的群组呈现的肯定倾向较强;从受教育程度方面看,受过高等教育的群组持有的否定倾向强;在收入水平方面,月收入高于省平均水平的群组的否定倾向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