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分区域推进的准实验条件,利用2006—2017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增产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但影响效应具有滞后性,直到政策规范实施后的2013年才出现。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的粮食增产效应是在未挤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条件下,通过激励农户提升粮食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而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发挥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且在农地流转率、劳动力转移率及机械化水平更高的地区有更好的政策表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模型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与技术进步偏向性关系,模型显示:(1)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作用表现出双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组合模式决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而技术进步偏向性更是通过要素产出弹性强化对收入分配结构作用,即纯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影响有限,而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收入呈现相依性和非线性共变特征。(2)劳动收入份额对技术进步偏向性方向的影响并非固定,而是存在临界效应,当劳动收入占比达到这一临界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选择无差异。若劳动收入占比小于或大于这一临界值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选择将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农村部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进行调查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资金投入、项目动员、全面监督、人才队伍建设及专责管护制度建设上仍面临挑战。为摆脱上述困境,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议引进社会资本、合理配备资金,探索新型模式、创新动员方法,实行严密监督、重视民情民意,紧扣关键群体、推进人才振兴,严抓资金落实、实施专责管护。  相似文献   

4.
金融资源错配不仅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对技术进步的方向产生影响。金融资源错配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金融资源错配,进而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另一方面,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金融资源错配致使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从而产生三种宏观经济效应: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要素的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衡。我国有必要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银行体制改革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缓解这三种宏观经济效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2003-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偏向指数,并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总体上偏向节约劳动力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且农业技术变迁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引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对这一路径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指数存在正向冲击,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劳动力女性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的进程。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厘清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影响因素,对完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劳动收入份额分解的理论模型,以2000~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人口老龄化以及技术进步偏向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影响机制。【结论/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升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同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越深,社会产出中劳动收入份额越低;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区域层面看,人口老龄化加剧都是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且不同时段资本劳动产出比变动也会引起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地方实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多元导向思路,包括土地流转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和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基于对不同建设思路的比较,发现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较强的经营激励,是具有较强复制性和基层适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以土地细碎化治理为导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安徽省T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表明,统分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与行政赋能的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有助于推动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理体制层面,统分结合体现为县级政府统筹与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及县级主管部门赋权基层组织的“双业主”管理模式;在实践运作层面,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呈现为全过程民主治理,包括社会动员、民主协商和权力社会化3个环节。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举措。通过对金昌市金川区高标准农田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田总体质量不高;劳动者素质较低;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的压力巨大等。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总体质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等对策,为金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支持了美好乡村建设.但也存在没有项目实施主体、目标要求高、投入标准低、重建轻管、工程效益低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建设和管理:明确实施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高标准农田“软实力”的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地建设特色高标准农田模式;注重建管并举.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影响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04—2012年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增长贡献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现阶段其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是以直接影响为主。最后提出有效地整合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大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技术进步偏向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核心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文献展开全面详细的评述十分必要.具体包括:技术进步偏向理论的解读,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收入不平等通过有效需求的规模效应、价格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劳动力供给因素,对未来技术进步偏向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在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分析模型来揭示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差异,采用CHNS数据并通过分位数回归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技术溢出效应下,工资水平受到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程度也较大,尤其是对中低等工资水平影响尤为突出,反之亦然;除此之外,工资还受其他因素比如职业、工作地域及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进步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本文试图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影响的数量关系,首先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再分析农业总产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而得出农业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旨在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它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农业的投入产出状况、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进而影响农业结构。根据其影响(作用)的直接程度、方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形成新的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高级化)等直接影响农业结构;二是通过刺激需求结构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和改变贸易格局等间接促进结构变动。  相似文献   

15.
笔者构建包含土地与劳动要素的CES生产函数,考察农业要素丰裕度与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边际产出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通过三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利用中国1952-2011年农业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生产函数中的各参数,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农业部门土地与劳动的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丰裕要素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丰裕度变化共同作用于要素相对收入份额,多数年份二者作用方向相反,但技术进步偏向性主导要素相对边际产出和收入份额变化.(2)我国农业部门要素丰裕度和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收入份额的作用呈较强的阶段性:1952-1983年,我国农业劳动要素丰裕度提高,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1.5%,而技术进步劳动偏向性带动劳动收入份额上升6.3%.自1984年至今,我国农业部门劳动要素丰裕度持续下降,引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2.4%,而土地偏向型技术进步使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下降5%.因此,为提高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应重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技术进步理论纳入统一框架,测算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探讨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节能技术进步呈现正U型曲线关系,只有进入拐点右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才会促进节能技术进步,且嵌入方式、嵌入方向与嵌入类型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复杂嵌入方式、前向嵌入方向与经济嵌入类型促进技术进步偏向于节能;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演变产生的技术溢出、市场竞争、路径依赖与污染转移效应四种作用机制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既是国家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技术革新,体现在要素上的技术进步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本质。构建“制度+技术——粮食产能”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一,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产能,并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其二,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粮食主产区和平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非粮食主产区和山地地区的粮食产能提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政策实施对粮食数量和粮食质量均有提升作用,对粮食质量促进效果更明显;政策实施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质量提升以及促进平原地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山地地区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双提升。其三,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提升粮食产能。  相似文献   

18.
诱致技术变迁理论强调了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导向性作用。鉴于农机服务外包已成为大国小农背景下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中,机械作业服务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将发挥重要的诱导作用。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4-2018年中国26个省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发现:(1)农机具购置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偏向机械的直接诱导作用并不显著,农机服务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则产生了明显的诱导作用;(2)农机服务诱导技术进步偏向的叠加效应,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机制。由此提出农机补贴政策应向农机服务主体倾斜,逐步完善农机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基于诱致技术变迁分析框架探索农机对劳动的替代,与农机服务对劳动的替代之间的区别,以期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设计提供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技术论的角度 ,分析了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基本关系 ,阐述了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进而提出了加速技术进步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中国30个省(市)2004—2015年的数据,通过构建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四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能源偏向性程度,研究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能源强度的作用。结果发现: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与能源强度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可由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的生产率效应与要素偏向效应所解释,当生产率效应占优,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降低能源强度,而要素偏向效应占优结果相反。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清洁与非清洁能源强度的作用呈现非一致性,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可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对能源强度的作用。市场型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可有效实现有偏技术进步的节能作用,政府干预型环境规制政策强度不同,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能源强度的作用迥异,相对严格的环境规制能促进有偏技术进步节能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