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和子女     
孔昭凤 《百姓生活》2010,(12):23-23
代沟永远都是存在的。有人说,我和我的儿子,或者女儿,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朋友是可能的。但无话不谈,就可疑了。不同的生活是为不同的人而设计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世界观,有各自不同的趣味和兴奋点。许多人对子女的了解,其实是相当的肤浅,  相似文献   

2.
我的美国朋友、《美华文学》副主编、《中外论坛》总编王性初先生一听说我准备提前回国,很是为我遗憾。他提出最后一晚住到他太太的美国干妈家里,去实地了解、体验一下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这个建议太具诱惑力了,我顾不得麻烦不麻烦人家,欣然答应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以四、六、八年级(915岁)共211名青少年为被试,向他们提供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社会关系称呼,要求他们对这些人是否有可能成为朋友进行判断,从而了解青少年对朋友关系的认知特点。结果表明:(1)青少年认为和自己分别有着不同关系的两个人有可能形成另外一种关系——朋友关系。(2)双方的辈分(或等级)以及双方的生活环境都是影响青少年朋友可能性判断的重要因素:青少年认为同辈分或同等级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具有相同生活环境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3)青少年的朋友可能性判断表现出明显年龄特点:八年级最倾向于认为某两人有可能成为朋友,八年级是朋友关系理解的重要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薛德美 《社区》2011,(9):56-56
来德国两年了,一切都在慢慢适应之中。最近有朋友问我,这两年你所经历的德国生活和你来之前想像的有什么不同,我想了一下说,和原来想像之中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德国的公共交通情况。  相似文献   

5.
宋庆华 《社区》2005,(12):36-37
5月14日至17日,应正在日本举办的“世界爱地球·博览会”赖户会场的邀请,我在市民村“对话剧场”做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演讲。这期间我遇见了我的一个中国朋友,他们全家在日本住了十几年了,前年买了新房住进了日本的公寓式小区。由于职业的关系,在与朋友闲聊时,我特意了解了朋友所居住的社区管理情况和居民区的责任。通过朋友的介绍和为期不长的亲身体会,我发现各国的社区维权和居民对社区的需求都很相似,只是管理的办法和居民的态度有不同。朋友居住的社区有很多做法,既维护了私有财产,又体现了对公共财产应尽的义务;既民主又有秩序,同…  相似文献   

6.
我在美国学习已有3年多了。这期间,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层次的老年人,他们浪漫、进取的生活方式,很值得祖国的老年朋友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弘 《山西老年》2014,(5):71-71
三年来,是《山西老年》陪我度过了幸福快乐的退休生活。我感到《山西老年》的编辑,就是我的老师、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8.
胡一敏 《老友》2008,(3):30-30
王金廷是我深交四十多年的农民朋友。我已大半年未见到他,心里时时勾起对他的思念。今天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朋友》,益发使心里燃起思念之火。贾平凹先生说:"我的朋友可归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关照型,一类是精神交流型……"王金廷对我来说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9.
我是京剧票友,有好多戏迷朋友。老李和老王是我十来年的好哥们。老李唱老生,性格温顺。老王唱大花脸,性格急躁。两个人性格不同,他们的生活也不同。先说说老李,他脾气好,人也随和,从来没和别人红过脸。一年365天基本上是在公园里度过的,  相似文献   

10.
《专业户》编辑同志们:我是一位科普工作者,很荣幸能成为《专业户》的忠实读者,我虽然结识她仅仅三年多时间,但她却给我推广科技带来很大的帮助。我通过刊物引进良种、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结交朋友……。我在事业上的许多成功都与《专业户的》赤诚相助分不开,她已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来德国两年了,一切都在慢慢适应之中。最近有朋友问我,这两年你所经历的德国生活和你来之前想像的有什么不同,我想了一下说,和原来想像之中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德国的公共交通情况。来德国前,我一直以为德国那么发达,人们的出行应该是很方便的。现在却体会到,至少在慕尼黑、柏林,对于  相似文献   

12.
今年初,我赴美探亲与家人相聚。四个月的居留时间并不算长,使我得以有机会实际了解美国的真实生活层面,尤其是对我国留美知识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是与过去考察访问来去匆匆完全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一个闷热的夏夜,我和几个朋友在大排档喝酒,流浪狗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我给它丢了一块骨头,它很有礼貌地冲我摆了摆尾巴,然后趴在地上开始狼吞虎咽。当时,几个朋友都在感慨生活拮据之苦。一个卖彩票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穆东 《成才与就业》2011,(20):16-17
人们常说,生活是有"味道"的,有的苦、有的甜、有的还酸酸的。其实职业也有"味道",有的清香、有的纯净、有的苦中带甜……细细想来,从事不同职业的感觉,有时就像不同类型的饮料。为了使青年明友更加了解如今的职场,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笔者通过"职业"与"饮料"类比的方式,让广大学生朋友近距离"品味"职业。  相似文献   

15.
行者 《21世纪》2011,(1):62-62
曾看到中央台的“实话实说”中有这么一段情节,颇有感触。主持人在节目最后,问一位在中国生活的爱尔兰年轻朋友,请他说说他的希望,那位爱尔兰年轻朋友说:“我走在街上,人们常叫我外国人,使我很不自在,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都是中国人。我希望他们以后不要这样叫我。依我之见,中国人称呼“外国人”是褒扬的意思,绝无贬意,因为被称作“外国人”者,只限于白人,黑人朋友一般被称做“非洲人”,或者以肤色直接称呼。  相似文献   

16.
从小学到初中,钢笔一直是我形影不离的朋友。我和钢笔的故事,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朋友"是中西方共有的"泛人类"经验与文化,但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却具有很大差别。中西方"朋友"观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系亲疏;二是时间长短;三是相处之道。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朋友"观和交往习惯。其次,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形成不同"朋友"观的外部原因。再次,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经历与民族性格是形成不同"朋友"行为的基本原因。最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他们对"朋友"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澳大利亚悉尼,每天清晨打开窗户,我闻到的是新鲜的空气,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空,听到是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到了晚上,悉尼虽然有些寂静,但我并不觉得凄凉,这时,我会思念起上海的家人和朋友。我,对自己走出的人生这一步并不后悔。因为,我已经融入了现在的留学生活,与现在的朋友打成了一片。那个曾经有些  相似文献   

19.
写作的乐趣     
人需要朋友,我是历来把书当作朋友的。经常与朋友会面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但自己必须有话可说,那才是真正的快乐。与书说话,就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想喊的喊出来——那便是写作。也许是这几十年来社会变革太大,给我铺就了一条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也许是我有过许多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几年,我什么都写。人生百样、社会千态;生活现象、生存状态;小说、杂文、随笔;消息、通讯、纪实文学。不过,写得最多的还是散文。我曾有过20年的军人生活,记不清是谁说过,军人的笔头是铁、是钢。军人的笔下涌动的应该是风暴、是硝…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老年朋友来信询问骨性关节炎的问题。由于此病症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所以,我就此专题淡一谈,以有助于老年朋友对骨关节炎及其保养治疗有较多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