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2015年河南叶县初中生调查数据,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特征和关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个人力强于支持力,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关爱关怀多于冷漠拒绝,鼓励自主多于过度保护,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特征;高弹性留守儿童父母给予子女更多关爱关怀和鼓励自主,低弹性留守儿童父母更常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子女;父母关爱关怀和鼓励自主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与之显著负相关;父母关爱关怀显著正向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是保护因素,而父亲冷漠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显著负向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是危险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和农村选取的1699名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差异。研究发现:(1)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惩罚严厉。(2)城市中,父母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母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和过度干涉保护。农村中,父母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惩罚严厉,母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拒绝否认。(3)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父亲均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惩罚严厉,母亲均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拒绝否认。城市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没有显著差异,而农村父亲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及终身教师,父母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父、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造成其学历和教养行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通过对88名学前儿童实施创造性动作和活动测验,主要由母亲完成家庭基本信息和教养行为问卷,考察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父亲和母亲学历、教养行为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及差异。结果发现:3-6岁儿童创造力呈U型发展,4岁是幼儿创造力的下降点;母亲的学历对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独创性有正向影响;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18位学前儿童的父母为对象进行有关母亲守门行为的访谈研究,通过定性分析考察母亲对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养的支持和限制。结果发现: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守门行为包括显性支持、隐性支持、显性限制和隐性限制四种情况。显性支持有鼓励、重视、直接肯定、指导、协助;隐性支持有间接肯定、避免批评、掩饰、支持性的肢体信息;显性限制有直接否定、介入、阻止、破坏;隐性限制有间接否定、忽视、重做、限制性的肢体信息。在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养的过程中,母亲守门行为具有多样性,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父亲教养参与影响的复杂性和情景性也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领导消极行为是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重要引致因素,文章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以非权变惩罚为自变量、领导信任为中介变量、情绪智力为调节变量、员工工作退缩行为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探讨非权变惩罚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非权变惩罚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第二,领导信任在非权变惩罚与员工工作退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情绪智力可以削弱非权变惩罚对领导信任的负向影响;第四,情绪智力负向调节领导信任在非权变惩罚与员工工作退缩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即员工情绪智力能力越强,领导信任的中介效应越弱。研究揭示了非权变惩罚影响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为领导者合理实施惩罚、抑制员工工作退缩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儿童虐待问题是当前日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最瞩目的社会问题。日本儿童虐待问题分成以下十种类型:母亲虐待型、单亲家庭型、父亲暴力型、母亲育儿疲劳型、育儿知识缺乏型、母亲抑郁封闭儿童型、父母期望过高型、受性虐待母亲不保护型、父母情绪不稳定型、失望父母与任性孩子型。对每一种类型,分别从性格和行为特征、虐待的危险度和咨询援助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针对各种不同的虐待类型,采取心理咨询以及各种积极有效的援助,既有宏观指导意义,又有微观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7.
养育子女对人们的社会网络资源具有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通过使用JSNET2014数据发现:第一,养育孩子会改变父母日常社会网络资源的质量,对于女性而言,未成年子女越多,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但是餐饮社交活动越少;对于男性而言,未成年子女越多,其社会网络资源的异质性越强。第二,养育子女会影响父母在职业领域的社会网络资源,对父母的影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相似的是,养育3岁以下的子女对父母的职业网络资源均有负面影响,既会减少父亲与同事、客户的网络资源,也会减少母亲与同事的交往;不同的是,养育3岁以上的子女对父亲的三类职场网络资源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母亲与同事、领导和客户的网络资源均有显著负向效应。第三,对于学龄期父母来说,养育孩子使得母亲的社会交往转向了“以孩子为中心”,母亲与孩子老师、其他家长的交往要明显多于父亲。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13年河南省农民工监测数据,考察了父母特别是母亲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高中教育机会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母亲外出务工不利于子女,特别是儿子获得高中入学机会.比较而言,父亲外出务工反而能促进子女获得高中入学机会.这意味着在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也要关注父母特别是母亲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获得非义务教育机会的影响,避免父母在子女成长和接受基础教育的关键期"缺位",从而影响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部分广州地区大学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及大学生情绪智力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父母养育子女方式以积极为主,关爱理解较多,严厉惩罚较少,并因子女的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而有所差异;(2)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普遍较高,其中男生在某些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在自我维度的情绪表达与调控方面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父母养育方式中的积极因子与情绪智力各因子及总分普遍相关显著,消极因子只与情绪智力个别因子的相关显著,父母消极养育方式与情绪智力的关系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变弱;(4)大学生操作自我的情绪智力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直接影响,并在父母养育方式与操作他人的情绪智力问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藏族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藏族大学生情绪调节的重新评价维度对问题行为的学业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退缩和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的影响,表达抑制维度对问题行为的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治方法大体有四类:行为矫正方法,心理动力学法,心理教育法和社会生态学方法。随着对儿童情绪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情绪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也被认可,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情绪对问题行为儿童矫治的重要作用。影响行为问题儿童情绪的因素有气质、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主要的情绪疗法有:情绪宣泄,积极联想,自我暗示、角色扮演和投射绘画等。情绪疗法把握住了行为的情绪动因,对问题行为儿童的行为影响更为直接和有效。  相似文献   

12.
好奇心作为幼儿性格特点和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其本身的认知性与情感性的结合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具有动机力量的因素.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幼儿好奇心发展教师问卷》,对全国7个省市4 394名3~5岁的幼儿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好奇心主要由敏感、观察、兴趣、探索、提问、解决问题、幻想与专注等8个因素组成.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认为“《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后来我们大都把这条路理解成为现实主义的道路,有人甚至将其命名为“稻草人主义”。无论是从鲁迅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还是从《稻草人》这部童话集内在特性来看,都可以衍生出这种说法。惟其如此,我们不能将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稻草人》当作童话来看待,因为它所遵循的是事理逻辑而非情感逻辑,并且缺乏童话中的必要的行动性因素。对“稻草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童话创作想象力的伸展,我们今天必须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幼儿园建筑作为较高层次的设计,需要对方案解析、功能要求及环境品质等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不能忽略儿童行为及心理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其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和环境建设与现代幼儿行为观念的变革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其建筑学的处理手法蕴涵了从室内到室外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理念。究其原因是行为学极大地影响了从建筑布局到结构形式的固有组织。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正确方向应是作为环境文脉的延续,从而使今后的研究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20则成人教育儿童时常用的隐喻性成语对儿童的隐喻认知能力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儿童隐喻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低龄儿童对隐喻的理解局限于字面意义,到了四五年级(约10岁)之后才具备用别的语义域概念来理解隐喻的引申意义,较好地实现隐喻的教育意义;儿童在选择题测验比在问答题测验上显示较佳的隐喻理解能力.本文还从社会、家庭、文本三个因素考察了儿童理解隐喻认知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宜振是关注新时期儿童心灵的重要作家,他创作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他的儿童诗想象丰富,清新健康,是启发儿童智慧,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向导。  相似文献   

17.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在周作人手中开始,也基本在周作人手中成熟。他的儿童本位的文学观至今仍是很有魅力的儿童文学理论话语,尤其是对儿童空想权利的维护,对教训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第三的世界”的独特理解,都极富有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9.
少儿舞蹈作为美育手段已显十分重要,它蕴合德、智、体的因素并有效地促进综合教育的效果.少儿舞蹈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困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必须以塑造"人"为出发点,依据舞蹈教育的自身特点,结合少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一条适合少儿舞蹈训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海派作家周天籁早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儿童文学家,为文坛贡献了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塑造了甜甜等生动、鲜明的儿童形象,受到大小读者的欢迎。不站在成人立场进行道德宣教和灌输、文学语言上幽默且追求口语化、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具进步色彩,是其儿童文学的主要特色。他的作品是借鉴了中外优秀儿童文学资源进行的可贵创造,为人们认识旧上海的儿童生活和社会面貌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