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网络中式英语是网络发展与文化融合的产物之一,是由网友创造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中式英语。通过收集网络中式英语,分析网络中式英语的构成特征以及网络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发现:网络中式英语是以中文的思想为内核而以英语为外形的一种语言,有其鲜明的特色,比如有些网络中式英语不仅仅是语法符合英语规则,甚至有的网络中式英语是创造出来代表中国的社会热潮或者反映社会问题的;中西文化,网络发展和模因论对网络中式英语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中国英语”谈到“给力”,然后推导出“给力”的中华文化情结,最后应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给力”这一实例系统论述了中国英语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中式英语”不应责难过激苗地“中式英语”作为汉语对英语渗透的必然产物,既有破坏英语纯洁性的消极作用,又有丰富英语表达方式的积极作用.实乃利弊同在不应一味排斥和否定。下面拟对“中式英语”的认识和评价各抒已见,以求共识。一、关于“中式英语”的定义和范畴...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原在我院教英美文学的印度教授达南耶陀(Prof.J.Daynanda)在英文《中国日报》上刊登的Chinglishisnolaughingtopic(中式英语决非笑料)而写。该文登出后在《中国日报》副刊上重刊,《英语辅导报》等相继转载,影响很大,可见“中式英语”是过于老鼠、人人喊打的。但是文中六例病句究竟该怎样改,才是道地的英语,也有争议。本文可让达南耶陀教授知道,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的深切爱护和关怀,我们在此表示理解和感谢。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观点认为 ,汉译英不应使用中式英语。本文认为 ,汉译英中使用得体的中式英语可以使更多的汉语借词进入英语 ;使用中式英语是“送去”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较普遍。究其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因指的是译者的语言文化修养,它是形成“中式英语”的直接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疏于管理、不重视此项翻译工作、投入少等方面。为了保证对外宣传的良好效果,我们有必要厘清“中式英语”产生的这诸多原因.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来克服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词汇诞生,译者在汉译英时易产生“Chinglish”倾向。文章通过了解中式英语的成因和对中国英语概念的界定,提出若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恰当地使用规范中国英语进行翻译,译者需要从多个角度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是其有效进行英语交流的主要障碍,而这种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思维方式恰是“翻译法”统治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产物。目前“翻译法”的课堂操作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将作为目的的翻译(“交际翻译”)和作为手段的翻译(“教学翻译”)混为一谈,二是翻译手段的课堂运用多盲目、欠合理,致使教学翻译无法实现其应有的良性作用,反而阻碍了学习者“英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五步曲”在内的一些教学设想旨在避免教学翻译的负面影响,使之促进学习者“英语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为了厘清“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的渊源关系,借助语料库工具,逐一检索分析葛传椝最初提出China English概念时所列举的汉英译文例证,发现多数译文依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并非与之相互对立、泾渭分明,因此推翻了这一界定。然而,鉴于China English一直被后人直译为“中国英语”广为沿用,且长久以来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化,导致不少学者出现概念混乱和无谓争论,因此,这一概念无法废除,而宜重新界定为“原生英语与中国语境相结合形成的、在形式和(或)内容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派生英语”,如此方可终止这一乱象。  相似文献   

10.
模因论是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结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网络中式英语是伴随语言和网络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流行于网络的一种中式英语,既有中国特色,又模仿英语模因。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中式英语的传播现象,探讨网络中式英语模因流行的原因,能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作为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心理最集中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的联系入手,分析了"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给力"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给力"的流行进行了总结,认为现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和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的compliment(称赞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维护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邹为诚1990).在汉语文化中也有“多礼敬人”之说.这里的“礼”其中就包含了称赞的言语行为.这说明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赞美的言辞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但是,英语中的compliment和汉语中的称赞语都属于交际范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种言语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遵守不同的话语规律和文化规范.一、从compliment的概念意义说起Webster’s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1979)给compliment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席蕊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0):168-170,187
《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是琼·平卡姆编写的系统论述"中式英语"的书籍。本文认为如果错误、盲目运用此书的观点,根据作者的西方思维进行翻译会造成"归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书中关于"简洁"的翻译标准也有待商榷。此外,书中的不少翻译现象是在符合英语规范(目的语读者也会使用)的前提下,表达中国特色意识形态、文化、思维方式等的"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必须辩证学习《中式英语之鉴》。  相似文献   

14.
热门词“给力”的构词要素“给”、“力”是汉语的基本词汇.“给”和“力”组合成词后,“给力”的语义引申和功能兼容是其得以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给力”经历了“动词一形容词一感叹词一话语标记”这一发展过程,“给力”的语义链表明:“给力”的语义发展既是一个语法化过程,也是一个主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英语修辞格“婉言”周华文英语里“婉言”(Etiphemism)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技巧。这个词源于希腊词“”,意思是“美好的言词”(goodspeech)。它是英语中一种修辞格,有时被称为“婉曲”或“委婉”。当要表达的意思因诸种原...  相似文献   

17.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区别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前者对语篇社会功能属性的分类与定位。利用WebCorp英语在线动态语料库工具对“一带一路”新闻评论数据在四个地缘政治区域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了主题词、句型、衔接等语篇参数在不同区域内相应的变化规律。这说明语篇参数对语言社会功能属性分类具有显著意义,从而为实证分析“专门”与“通用”教学路径的语篇差异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试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悟性”培养王卫华“悟性’通常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局限于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悟性”是学习主体直觉力、想象力、理解力瞬时性的三位一体,是学习主体感性经验的突然升华和飞跃,是借助已知揣摩未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立体多层次的文本研究模式,对著名新加坡网络播客“布朗先生秀”的一期节目“SI-MI”中的语言选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从整体到细节,从语音、词汇到句子(或短句)的层面展开分析,解析该节目中“标准英语”和“新加坡英语”交叉转换使用的现象,并探讨其语言选择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中式英语”翻译看汉语思维的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文章通过对一些中式英语的分析揭示出,汉语思维的干扰是造成中式英语的主要原因.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要克服和消除中式英语,实现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换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