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行动的意外后果是人类活动的独有现象,社会学家默顿、吉登斯和贝克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理论问题作了系统的讨论.默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意外后果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理论问题和范畴提出来,从功能主义和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作了具体的研究.吉登斯将意外后果的范围扩展到风险,直接把现代社会的意外和风险与专家知识的特征及其运用联系起来,从而深化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于不满吉登斯过分强调专家知识的作用而忽视意外后果以及人们对它的无知的重要性,贝克从行动者之间基于社会分层和权力分化而在知识和理性上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来解释意外后果和风险,认为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造成人们对意外后果和风险的无知,并使工业社会转变成风险社会.这三位社会学家还就意外后果和风险的预防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及理论随着一系列全球灾难性事件的出现而倍受关注。但这一概念的最大问题在于缺少系统性的理论论证。吉登斯从其建构的社会学元理论出发,运用结构化理论来分析社会转型中的风险概念,认为时空伸延、脱域机制和知识的反思性是现代社会的三大动力机制。在这三大动力机制运作下,尤其是在反思性的作用下,社会发展到了"传统和自然终结"的阶段,从而也就进入了所谓的风险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3.
贝克是风险社会理论的奠基人,他开创了从风险社会视角分析当今人类社会深刻变迁的新思路,开启了风险社会研究的当代转向.贝克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风险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并积极探寻风险社会的出路.当前阶段,中国已进入高风险社会时代,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借鉴贝克的风险社会观.  相似文献   

4.
吉登斯与沃勒斯坦虽同为当代英美左翼结构主义思潮之代表,但他们在社会批判的路数上差异明显。吉登斯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认为社会活动重组所产生的、诱发的风险“脱域”是结构的内在主线,以关注日常为内涵的“生活的政治”则是风险中的应有主题。受马克思影响较多的沃勒斯坦则将社会结构阐释为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认为分工塑造了社会活动的重组,分工中的结构失衡则是风险的来源,突破现有体系才是唯一出路。总体看来,吉登斯与沃勒斯坦叙事的起点分别为民族国家与经济生产,主线分别为脱域与分工,主张则分别为生活的政治与体系的突破,而对先验结构概念的执著和由此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产生的疏离,则是二人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反思现代性角度探讨了后现代科技文明的内涵与特征,并借助于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与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探讨了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信仰的影响,并对后现代思潮与风险社会理论等有关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货币在当代现实的分析中占据重要位置。货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批判的重要环节。继马克思之后,帕森斯、吉登斯、科尔曼、波德里亚等现代社会理论家都将货币作为他们分析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参照系。货币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功能和效应,是马克思与当代社会理论对话的空间.但同时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的立场看.现代社会理论的货币研究忽视了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及其资本规定性,由此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7.
导论齐格蒙特·鲍曼(1926-),作为当今世界上研究现代性问题最著名的社会哲学家之一(当代三大现代性理论家:吉登斯、贝克和鲍曼),其现代性思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鲍曼秉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诊断和批判的研究思路,以其独特视角和分析框架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和  相似文献   

8.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继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之后,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睿智地认识到了现代性和全球化进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福音与光明,还会有无数突出或潜在的危机和风险。他的风险社会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本身也是风险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对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对乌尔希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做简要介绍,并结合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出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的工业技术生产方式的运用,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现代社会正步入如德国学者贝克所言说的"风险社会"。就刑法而言,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的疆域已经扩展到风险规制的领域,从而"风险刑法"理论应运而生。在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的探讨上,从刑事本体性、刑事现实性和刑事政策性三个维度寻求了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从而期待风险刑法理论得到更多刑法同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凸显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的价值评判。市民社会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充分展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正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以现代性为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回归理论原生的背景,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市民社会的理论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讨论、探索,马克思对市社会的理论作了经典性的概括。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批判是理论完善的内在动力,市民社会的发展完善不能没有文化批判。现代性就是市民社会和文化批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以批判作为其逻辑起点,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这些和谐社会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并且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理性、爱欲、政治——解读《爱欲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一直致力于通过对已经演变为"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的传统理性的批判,来揭示现代社会的"非民主"、"非自由"的性质。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赫伯特.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开发和引申出政治批判的理论与方法,并将之与马克思的理论结合起来,由此生成一种新的解放理论——爱欲与政治批评。提出了政治解放的途径:走向非压抑文明。  相似文献   

15.
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由自然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诸要素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系统。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哲学依据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围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作形式正在发生快速的变更。按照哈特和奈格里的观点,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业劳动已经被新的后工业形式的劳动所取代,这些已经不能通过马克思所阐述的以工业模式为基础的劳动理论来理解,我们需要崭新的关于“非物质的劳动”和“生态政治的生产”之概念。然而,哈特和奈格里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是错误的,他们关于后工业社会劳动理论的阐述是混乱且无用的。适当地理解并且恰当地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将会继续提供一种在现代世界中了解劳动本质的更为恰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重点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头足倒置”与“首尾不一”,前者指黑格尔忽视了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非相反;后者指黑格尔未能贯彻自己的原则,既无创见更充满妥协。实际上,“头足倒置”并非直接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其主要目标是近代政治哲学,在批判近代政治哲学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共享了同一个逻辑。“首尾不一”则沿用黑格尔的逻辑框架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非批判性”之缺陷,这一批判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存在的问题,但不是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马克思的批判,我们不应简单定论,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关系,也要认识到马克思批判的错位之处,更要认识到他们各自政治哲学自身发展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主义的蔓延,环境污染,资源缺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对消费问题的反思显得极其重要。重新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正确认识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对我们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诸多条件与西欧现代化条件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先进入现代社会诸多原因的分析实质就是西欧早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早发现代化持多因素论。如:市民社会形成、土地私有和商品化、宗教改革与新教原则的确立;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化;建立殖民地;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等;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列出这些条件,而是科学地揭示了这些条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