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女人如何变疯癫这一视角探寻女性身份的迷失。在父权文化和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女人的疯癫与女性身份的迷失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对伯莎·梅森疯癫的剖析,探寻女性身份迷失之谜。伯莎·梅森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人物,是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原配妻子。作者力图通过分析这个角色的社会背景及其被扭曲的他者形象,展示其被边缘化的轨迹。从这个边缘和失语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出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歧视和迫害,使人们对女性身份的迷失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解构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统摄下,男女两性对立的主客体模式已被固化。女性不可能达到自在自为的生命状态,她注定要成为男性构筑自我形象时的一个镜像:被男性目光所打量、缠绕,成为男性生命的补充和附庸。在该语境下,就连被冠以“女性意识先觉者”的美狄亚和细侯也难逃被男权话语扭曲与肢解的命运。在菲勒斯镜城的映射下,她们的女性本真被遮蔽,生命逻辑被歪曲,最终沦为男权话语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女性形象问题成为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中主人公赫麦妮集两种女性形象于一身:缺乏女性气质的女人,支配型女人。劳伦斯在刻画这一人物时一直用谴责的态度,表现出强烈的男性意识。对这一艺术形象的分析发现:劳伦斯在该部作品中宣扬了菲勒斯中心主义,流露出明显的反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5.
母性作为一种独有的女性特质,一直为男权社会所压制,通过将女人贬抑为替男人生孩子的机器,母亲这一生命传承的承载者,被驱逐出人类历史的中心,男权通过对女性生育权利的控制建立了其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性别机制.<母亲>展现了一个女性所具有的母性特质在夫权、父权体制下被压制扼杀而自己对性别主动权艰难的追求与坚守.  相似文献   

6.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不少论者从女性哥特式批评视角,认为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本真性。实际上,金庸笔下众多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广泛、爱情的深层次和爱情的奇特,表现了金庸的爱情理想和积极进步的女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毕飞宇《玉米》三部曲中三位女性"贞洁观"的表现为对象,发现,三位女性前后"贞洁观"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男权主义的异化和权力的侵蚀。通过透视毕飞宇本人对"贞洁观"的思考,本文发现,毕飞宇本人"贞洁观"的思想症结是:一方面反对男权主义对女性"贞洁观"的异化、权力对"贞洁观"侵蚀,另一方面认为女性"贞洁观"应该依附于男权主义和权力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不少论者从女性哥特式批评视角,认为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本真性.实际上,金庸笔下众多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广泛、爱情的深层次和爱情的奇特,表现了金庸的爱情理想和积极进步的女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小说中最著名的几位女性形象具有理性与感性抗争、爱情与婚姻抗争的抗争性特点,以及男权社会控制、本能驱使和贞操观束缚的局限性特点和悲剧性特点。深入剖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深层次社会与心理原因,可以得出结论:哈代塑造的女性形象独具特色,然而受时代所限,哈代的性别观仍然属于命运至上、男权至上的相对消极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0.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被男性所取代 ,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和延续生命的工具 ,女性不甘心处于这种地位 ,就要抗争、驱逐以菲勒斯为中心的象征男权的秩序。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叙事是一种叙事方法。它从社会性别角度讲述女人和男人的故事,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影片讲述妇女的故事,通常局限在妇女的个人遭遇和她们的身体。社会性别叙事改变了这种局限,它不仅讲述妇女的故事,还把它的叙事指向给弱势妇女造成伤害的社会性别机制。《安东尼娅家族》的叙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重新想象妇女的身份,由此引发了一场在男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性别革命。  相似文献   

12.
Women comprise a small but rapidly growing proportion of prisoners incarcerated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 shows that women experience prison differently than men, primarily due to the extent tha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prison) shape the culture and climate of women’s prisons. However, the literature does not adequately address women’s perspectives on their unique prison experiences. Prisoners’ poetry is a rich and largely untapp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at offers nuanced views of crime, punishment, and prison life. This research employs poetry written by female prisoners as a medium from which to learn about their lives in prison. The poems selected in this sample reflect a number of themes involving the common feelings of pain and loneliness, the routine of prison life, traumatic pre-incarceration experiences, and family issues. These theme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emes found in poetry written by male prisoners.  相似文献   

13.
参政妇女代表和反映女性群体的利益和呼声,是妇女参政的意义之所在,也是推动更多妇女进入政治领域的主要诉求之一。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从对传统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定型的认识、对男性中心社会传统价值观的看法以及对中国男女平等现状和实现途径的认知等指标来看,与普通妇女和参政男性相比,参政妇女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妇女参政的态度也更为积极。这一发现反驳了认为参政妇女不能代表妇女群体的利益,是“穿裙子的男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男性霸权压迫下女性沦为边缘地位的"他者"现状,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对女性群体的人文主义关照。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喜剧对女性群体的重新诠释突破了父权话语机制下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和歧视。其书写的女性跃于文本中心主体位置,她们独立自主,质疑并挑战男权,彰显了鲜明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对平等的两性关系的追求。同时,强大的男性霸权又牢牢桎梏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使女性难以真正走出父权的阴影,体现出莎翁对女性恶劣的生存困境的担忧。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the gender and gender stereotyp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valuator influenced a hypothetical hiring decision, and the effects of automatically activating gender stereotypes prior to a hiring decision. One hundred and twenty-nine undergraduates (80 female) completed a priming manipulation that activated gender stereotype-congruent or stereotype-incongruent associations, followed by an evaluation of a male or female job applica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nder and masculinity of an evaluator were related to the evaluations. After stereotype-congruent priming, men rated male applicants higher than female applicants and men’s masculinity was associated with less favorable ratings. After stereotype-incongruent priming, male participants extended a more positive evaluation toward female applicants than when stereotype-congruent gender ideas were primed. Female participants were less affected by the priming and showed more egalitarian evaluations.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gender-balanced search committees and interventions that address implicit gender biases in hiring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有关房屋意象的描写具有重要的哲学意味。从性别角度上看,男性所建立和拥有的房屋对于女性而言意味着“牢笼”,而女性自己所建造和生活的房屋是女性自身向往自由的象征。房屋这一空间意象在不同性别领域中的意义转换,表征了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建构的过程,进而指出女性的独立不仅是物质上的独立,更体现在真正的灵魂自由。莫里森小说探讨了在奴隶和父权制度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更为深层次的黑人女性的人生命运问题,反映出作家更为超越的女性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17.
阿特伍德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身体政治这一微观的性别政治: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女性身体是父权制凝视、铭刻与规训的被动客体。但女性身体并非父权制文化所建构的那样表现为纯粹内在性和肉体性,并非沉默的,卑贱的。女性常借助无声而有力的身体来抵抗父权制权力。女性身体的觉醒和抗争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当代女博士生的婚恋价值趋向和性别意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文化和性别研究为背景,在设定问卷和当面访谈的基础上,对女博士生的恋爱婚姻观、思想生活状况、价值观念倾向、未来理想以及她们的性别意识和对男女平等观念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很多批评家往往采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研究乔伊斯笔下的女性形象。其实乔伊斯笔下的女性形象呈多元性,她们或是屈服于传统,或是突破传统,或是以死来打破父权对女性的迫害。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用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女性形象。文章以伊芙琳、穆尼太太和西尼考太太三位女性形象为例,从多元视角来重新审视乔伊斯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中可窥探到乔伊斯反对父权制,尊重女性,支持女性独立、自由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和社会性别规范重构的背景下,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以及从社会性别视角缓解女性职业压力的介入机制研究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文章通过对912名公务员和企业雇员的问卷调查,探索男女两性在职业发展中的处境与面临的主要压力,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压力指数,以男性为参照,从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应对三个层次来研究女性职业压力,分析受到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的职业压力在男女两个群体中的表征及其差异。同时,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构建基于社会性别差异的社会工作“五级程序”介入机制,以期达到缓解女性职业压力、实现有效的压力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