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代际剥削”的路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49-58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第二代农民工通过婚姻市场要价这一"倒逼"的基本路径,从父辈手中索取资源进行结婚、买房,实现小家庭在城镇的立足,并依托父辈的隔代抚养和其他后续资助完成人口和生产的再生产。对于第二代农民工的父辈来说,"续后"的家庭信仰使得他们仍然恪守责任伦理,村庄经济分化所衍生的社会性面子竞争则形塑了村民"虚胖"的生活逻辑,以保证其家庭和子代的延续与生活的体面和尊严,避免沦为社会的底层。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态势、成因及对策——基于全国200多个村4 000多家农户连续3年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200多个村约4 000家农户连续3年的调查,运用Spss统计分析,研究当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总体态势,并深度剖析其形成的社会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当前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负债、孝道缺失、封建迷信等一系列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国家治理取向偏失和乡村长期缺乏内在治理要素培育,同时现代化转型严重冲击乡村内在治理,导致农村处于“失魂”“失根”“失血”状态。要破解当前农村不良风气,必须加强农村文化治理,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承和发展乡村文明,激发农村内在文化动力,为乡村社会注入新资源、新要素、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4.
张洪纲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8-43
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调,引发了未来将有多少"光棍"的争论。通过对婚姻挤压的多角度分析,可得结论:"光棍"的定义易引起混淆;婚配性别比失调导致的适婚男性过剩不能同"光棍"划等号,对统计数字容易出现认识偏差;适婚男性过剩的原因,是以性别比为基础、综合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结果;在贫困地区出现"光棍村"的现象,是大范围内婚姻挤压层层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陈肖英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70-74
“台湾老兵”问题是历史留存于海峡两岸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问题,而婚姻问题又是“台湾老兵”中最突出的问题。文章以浙江籍“台湾老兵”为个案,调查了他们去台湾前后的婚姻状况,并分析了造成大多数“台湾老兵”在台湾孤单度过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期,“躺平”一词经媒介舆论场创造,以亚文化现象的新形式发酵传播,呈现出青年消极厌世的群体画像及社会心态,实现了从符号到现象的样态转变、从现实到虚拟空间的场域转变,表现出独特的反商业收编特征。“躺平青年”通过自我表达和群体归属的双重认同,实现“躺平族”身份建构,其消极态度尽显现代犬儒主义情结,使“躺平”亚文化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尝试中显得相对温和。透视“躺平”亚文化,其导致当代“躺平青年”劳动价值观偏离、自我身份建构出现偏差,虽个体及社会焦虑借助“躺平”现象得到了抒发,但其消极避世的错误价值观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因此,主流文化应积极实现对“躺平”亚文化的收编,并致力于培育新时代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青年,促进青年与“躺平”的和解。 相似文献
7.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值居全世界首位。中国是世界上在国外读大学的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困的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中国留学生的去向,大都集中在美网、英困、澳大利驱、新西兰和日本。 相似文献
8.
“社”组织是一种以血缘、地缘和信仰为媒介的村落社会组织形式,是基于民众日常交往、习惯及共同利益、需求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互动性的人群共同体,是民众围绕村落礼俗事务与公共事务展开自我管理与服务的单元。通过对晋南“社”组织的经验观察发现,“社”组织是历史与现实互动的反映,具有较强的韧性,表现出形式多样的实践样态:信仰主导型、家族主导型、地缘主导型和复合型。进而阐明“社”组织韧性生存的内在逻辑,包括乡土性、实践性和互补性三个方面,这是“社”组织能够在村落中长久保持良性运行的关键。在现代化进程下,“社”组织作为村落礼俗治理的核心纽带,在建构乡土社会秩序、补充和完善村落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村落治理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闪婚”、“闪离”的婚姻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闪婚”又“闪离”,幸福在哪里“80后”已经长大成人,忙着结婚、分手、复合,爱了、恨了、痛了、分了……“80后”“闪婚”的热乎气刚过,又开始忙着“闪离”。 相似文献
10.
家庭经济与婚姻模式的互嵌与融合——对江西安义农村“闪婚”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50-55
通过考察江西安义县农村"闪婚"现象,发现"闪婚"是家庭经济模式制约下的一种选择,而传统习俗、家庭权力规约也构成了"闪婚"的推动力量,并非一定是现代价值理念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的衰弱所促成。特定的家庭经济模式隐含着对"闪婚"的一种功能性需求,有着微妙的"互嵌"关系,而"闪婚"之后夫妻双方一体的经营方式又进一步型塑、强化了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因而"闪婚"未必导致"闪离"。所以,从传统到现代的"闪婚"模式,并非是一种线性的单向度变迁,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啥韩现象在中国愈演愈烈,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受追捧。这与中、韩两国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我们要从啥韩现象背后的文化缘由进行审视,为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拓宽视角。 相似文献
12.
耿蕊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今天,人们对“酒吧”、“网吧”已并不感到陌生,然而近来风靡各大都市的以“吧”命名的场所或行业,如“舞吧”、“歌吧”、“书吧”、“饮吧”、“醋吧”、“迪吧”、“泥吧”“银吧”等等却着实让人们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做为大众文化形态之一的“吧”现象的出现,既体现了大众文化的传播魅力,又展现了大众文化本土化生存的衍生能力,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大众文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2009年除夕,央视春晚推出了赵本山和其徒弟的小品《不差钱》,让广大受众认识了一个穿着苏格兰裙装的小沈阳。小沈阳因此一夜成名,着实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娱乐焦点。文章试以马莱兹克系统模式为切入点,从受众、内容、媒介三个方面多层剖析小沈阳现象的传播,并进一步提出消费文化时代下受众接受信息时特点的变化、小沈阳自身的语言表达和表现形式以及媒体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导致了小沈阳的一夜走红。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99-405
基于冀南H村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地农村青年不仅啃老内容多且啃得理所当然。农村青年的啃老有理与壮年亲代主导下形成的新代际规范密不可分。壮年亲代根据自身历程建构的新代际规范本意有二:一是为低水平的孝养老年亲代进行道德辩护,二是实现父慈子孝的壮青代际和谐,但却导致农村青年对壮年亲代的无限度索求,致使壮青代际失衡急速加剧。 相似文献
15.
黄文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71-73
初中是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初二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初二现象”叠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初二现象”问题出发分析成因后,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孙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98-200
"民工潮"是指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民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种非均衡现象。这种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的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工潮"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剖析民工潮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认为民工潮的存在既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民工潮"现象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红茶虽在欧美风行,但源自中国,最早的红茶由武夷山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随着接受和喜爱红茶的国人越来越多,红茶的品质和价位持续走高,工艺也不断创新和日臻完善。2005年,金骏眉横空出世,并迅速风靡高端茶市场,正宗金骏眉价格已达数万元一斤,堪称天价,诸多茶商赚得盆满钵满。巨大的利益背后,一场关于金骏眉商标归属的... 相似文献
18.
李浩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三峡库区“棚户现象”,是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 ,农民到城市来寻求更容易的谋生手段的一种居民聚居现象 ,本文通过作者对三峡库区的实地调查与研究 ,对其成因和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 ,旨在对这一特殊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三峡库区城市、镇迁建和移民工作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864-868
乡村老漂族是指因子女流动而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工作)的老人群体。通过山西窑村老漂族的个案研究,发现流动带来诸多变迁:时空位移——被迫卷入城市,核心转变——土地到儿孙,拔根——走与留的矛盾。漂泊是这类群体的流动特质,其背后隐射着老漂族主体性抗争与自我再造、现代性、城镇化对乡村的席卷以及乡村被动式卷入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20.
"同妻"与"同夫"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在与同性恋者组成的婚姻家庭中是弱者,对于婚姻的维持以及解体都经受着与常人不同的艰辛和困扰。从虚拟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婚姻的维持、解体或是再婚,"同夫""同妻"群体都是受害者,然而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与磨难却是有差别的,"同妻"相比于"同夫"有着更为弱势的地位,这与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分不开的。同情这两大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何已婚同志家庭会不断产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减少"同夫""同妻"群体的再生;同时更要将男性与女性置于更合理的位置上,减少因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与性别歧视,才能帮助"同夫""同妻"群体在已婚同志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