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家族小说的性别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族小说创作中,当代作家以现代意识与人道同情表现出对女性命运与妇女解放问题关注的热情,但由于受到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与性别立场的影响,他们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之中又存在着性别上的隔膜,无论是对女性躯体的描写,男女两性关系模式的建构,叙述者与人物的性别话语,还是在性际关系价值评判中的厚此薄彼,都从不同的侧面流露出作家男权意识的传统积淀,都是男性对女性一厢情愿的想象性书写。  相似文献   

2.
<正>土家族歌谣是土家族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的结晶.它具有特殊的章句、音韵、节奏和曲调,往往以壮阔的内容,委碗的抒情,短小的篇幅,高昂的音色见长,与史诗、民间叙事诗和民间说唱等有所区别,它属于土家族民间文学的韵文一类,是可以歌唱和吟诵的.土家族歌谣同其他兄弟民族的歌谣一样,原来也分为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我们今天提到土家山歌,大都包括民歌民谣在内,故以土家族歌谣作为总称.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令人瞩目,作者以冷静、细腻的笔法朴素地描绘女人生活,写女人的欲望、挣扎和女人之间的冲突,透过对女性心灵轨迹的剖析,关注女性生存空间对女性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作者反复书写"伤害"这一创作主题,同时执着地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并将其归究于深奥莫测的命运力量.  相似文献   

4.
苏童在他的妇女生活题材小说中,刻画了个性独特的"红粉意象群",描绘出处于过渡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以细腻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她们内心深处对男权制度强烈的依附,并通过女性之间的相互对立斗争及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完成对女性的命运书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生存困境及自身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土家族歌谣的显著文化特征曹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土家族文化主要积淀传承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中,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歌谣又是产生最早、流传最久、数量最丰、样式最完备的体裁,从远古蛮荒一直到现代文明,它歌唱了土家族社会历史生活发展推进的...  相似文献   

6.
土家歌谣蕴含了土家人对自我的基本理解、评价与判断,在土家歌谣的丧歌、情歌、盘歌等主要歌谣类型中,土家人将土家族理解为一个乐观淡然、豁达无畏、感念亲恩、和谐相处、浓郁直白、忠贞不渝、机智风趣、聪明灵敏的民族,完成了土家人将自己视为"何如人"的民族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7.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情歌--《思相》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情歌种类繁多,景阳土家族情歌<思相>是其很特殊的类型.它侧面地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和婚姻制度下女性的不同心态和情感变化及她们所持的不同道德观念.研究其传存的原因,可以看到民族歌谣中所包涵着的一些人类婚制存遗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主流文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却在私情歌谣中重新获得了这种权力.她们以混乱、破碎和非理性的语言形式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以此表达了女性的情思和精神,改变了其在以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女性从被言说的他者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长篇小说《七姐妹》以巧妙的性别叙事策略探索了女性文学自我突破的可能性,这对中国当代女性书写具有借鉴意义。作家聚焦于老年女性的生活境遇与精神挣扎,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而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作家又精心安排了七姐妹的意大利之旅与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互文关系,不仅通过当代人物与远古英雄的呼应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更以独特的女性旅行书写凸显了女性生存与她们在现实中的文化渴望的意义;运用复杂多变的叙述视角,作家将七姐妹的旅行表现为与埃涅阿斯的漂泊具有同样意义的告别失败、掌握命运与凤凰涅槃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巫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作和传承的带有巫术性质的民间歌谣。乌江流域土家族巫歌不仅是一种最原始音乐的象征,而且对土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习惯法功能,其中所包含的敬神祭祖的传统习惯法规则、和谐自然的生态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公平观念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但也要摒弃民族宗法的陈规陋习等不良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3.
铁凝是一位女性写作最纯粹的作家,她善于利用经验,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个人的抗争与无奈,侧重个人空间被损害后的残缺性,人物真诚坦荡,看重情义,人物悲剧多是命运悲剧。铁凝小说的人物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女性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巴金小说在对女性进行的持久关注中,以对女性命运的悲悯为基点,实现了女性书写的对照、反衬和审视等话语功能,体现出其特定的生命意识、性别价值、幸福观念等话语内涵,并在话语深层透露出其女性书写背后文化姿态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李传锋动物小说以描写鄂西土家族民族地域生活为依托,立足当代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或以动物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人类自身的历史,或从动物的生存习性中寻求某些生活哲理的内涵,或从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角度展开对人类命运的现代性反思,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鄂西土家族山乡民族生存的寓言,显示出较为深厚的民族学、人类学与文化学意义,在全国土家族文学及湖北民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的书写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构成了共鸣、共振、相互丰富的关系,为中国女性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分支、新的文本,为学术界从新的角度认识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五四"后,对女性的书写成为热切的话题之一,吴组缃对女性的命运也进行了深刻的洞察与思考。他以徽州文化为背景,剖析了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中封建礼制对年轻妇女思想以及命运的戕害;进而又细致地观察在半启蒙状态下女性的心理变化、理性的丧失所导致的最终的悲剧。吴组缃借用反讽的书写模式,展现了经济衰败下承受"灵"与"肉"双层压迫而为奴隶的女性。他以亲身实践的事实为创作根本,冷峻地思考社会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9.
勤劳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浩如烟海的土家族民间歌谣,数量大、品种多、形式杂、流布广,它们在土家族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认真地分析、梳理,进而分名归类,尽可能达到层次清晰,类编合理,揭示规律特点,比较符合“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的原则,力求真实  相似文献   

20.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以美国南北战争带给南方的深重灾难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悲剧命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飘》的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父权制文化是斯嘉丽和其他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关注女性生存和生态危机,尊重女性,热爱自然,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