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本质及其对两性的影响,目的是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学会用性别平等视角来审视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努力消除传统性别观念中陈腐的、反科学的刻板印象,建立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地的成长》是挪威作家汉姆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之为大地的史诗。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夫形象。这位农夫艾萨克作为理想的男人而受到汉姆生的推崇和赞美。但是现代社会中,男性气质却不断遭到现代性的消解。以该作品为范本,从不同类型男性气质的竞争、女性气质的转变及男性气质的危机三个方面出发,对男性气质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逐渐形成的新兴的独立学科,男性气质研究试图解构对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单一理解。其研究理论在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对话和结盟中经历了男性性角色,男性权威的表现,男性身份话语的生效方式及其与权力和权力抵抗的关系三个发展阶段。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发展表明有关男性气质、男性和男性在性别秩序中的地位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问题,且更强调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5.
惠特曼作为男性诗人的性别特征十分鲜明,《草叶集》焕发着独具魅力的男性气质。硬汉精神、强者情结和野性放纵、雄奇铿锵的自由体语言雄风是惠特曼诗歌男性气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西方男性气质研究在福柯话语理论的影响下,其研究重心转向了男性气质和话语的关系,着重关注男性主体性及其话语的建构、再现过程和方式,研究的主要维度集中体现在男性身体与男性气质、男性欲望与男性气质、社会定位方式与男性气质等几个方面。从本质上看,这些研究维度注重的是男性气质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的交锋和互动方式,强调从这些交锋互动中揭示出男性气质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将男性气质研究和性别研究推向了意识形态的深层面,也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7.
小说《搏击俱乐部》是美国当代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成名作。故事的主人公身患精神分裂症,生活空虚,性别身份模糊,他的生存状态具有社会代表性。《搏击俱乐部》着力描写了残暴血腥的搏击场景;而主人公的经历暗示,搏击俱乐部的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小说反映了现代社会男性面临的性别气质危机问题,体现了帕拉尼克对当代社会朴素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以"双性同体"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拉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分析,揭露了男权社会传统婚姻中以拉姆齐夫妇为代表的单一男性气质和单一女性气质的对立,进而揭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一作品所表现的深层内涵,即对男女两极对立的传统婚姻关系的否定和对"双性同体"这一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借用R.W.康奈尔有关男性气质的一些理论,对小说《告诉我是谁》中男主人公威尔在婚姻生活中的经历进行分析.表明身处20世纪中期美国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中主人公对其自身男性气质和男性主体身份的焦虑,揭示其男性气质危机,进而展露郊区生活的虚无。  相似文献   

10.
借用R.W.康奈尔有关男性气质的一些理论,对小说《告诉我是谁》中男主人公威尔在婚姻生活中的经历进行分析,表明身处20世纪中期美国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中主人公对其自身男性气质和男性主体身份的焦虑,揭示其男性气质危机,进而展露郊区生活的虚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之交的中国,性别与权力的传统关系被动摇,但受西方文化冲击背景关于中国男性化建构的命题较少被研究。老舍小说是其人格气质及人格理想的集中呈现,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男性气质建构及理想形象的深入思考。英语世界学者雷金庆及陈伟明从现代与传统的衔接点切入,考察传统中国男性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语境可能对中国知识分子重建这些模型造成影响,探究新的男性气质类型及其文化史意义。老舍小说《二马》及一些短篇小说成为主要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美学”与“性别”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这一点在浪漫派诗人济慈的诗作中有最鲜明的体现。济慈本人曾被认为缺少男性气概,而他的诗作也被指认为存在一种“娇气”文风,缺乏力量和魄力。从济慈诗作《无情的妖女》中的骑士入手,考察诗中呈现的三个空间、三种美学与三种男性气质的对应关系,分析济慈“娇气”文风与“消极感受力”创作之间的联系,并结合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揭示济慈的男性气质焦虑。  相似文献   

13.
西部牛仔因西部作品和政治力量的推动一度成为美国理想的男性气质形象。时至今日,牛仔神话仍在怀俄明州上演,以牛仔为代表的西部男性形象影响着该州甚至全美的男性气质构建。普鲁却在《近距离:怀俄明故事》中对西部男性群象进行了多角度解构,从经济驱动、女性视野及两/同性关系等多维度淋漓尽致地剖出恶劣环境中西部人善恶交织的情感与生活,挖出他们身上被隐去的恶习,解构了西部神话中善与恶的二元对立,直击怀俄明牧场上西部男性形象的虚伪与荒诞。  相似文献   

14.
15.
《尖尖的枞树之乡》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萨拉·朱厄特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当前评论界更多地关注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坚强、独立女性。事实上,朱厄特并没有忘记男性,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不但有传统、刻板的男性,也有觉悟和可拯救的理想男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男性的刻画,作者不仅表达了她对男性的关注,更表达了其对男性气质建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基于此,借助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朱厄特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对男性气质的重构,指出朱厄特通过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否定和批判,解构了传统的男性气质,进而又在对"雌雄同体"双性气质的肯定和赞赏中,实现了对理想男性气质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萨拉·朱厄特的短篇佳作《白苍鹭》除了展示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注外,更体现其对男女气质建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借助性别研究的视角,分析朱厄特在《白苍鹭》中对男女气质的重构,指出朱厄特首先通过对刻板的男女气质的否定和批判,解构了传统的男女气质,进而又在对“雌雄同体”双性气质的肯定和赞赏中,实现了其对理想的男女气质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从“动态多元男性气质理论”的视角看,不可一概而论地将“娘炮”身上呈现出的“娘”的性别气质视为一种“问题化”的存在,需慎防陷入“性别刻板印象”的泥沼。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娘炮”在课程内容、运动空间及重要他人的“规训”下面临着“性别表象认知”的冲突,反思过后便会能动地在“接受性别文化的指定”和“抵制性别文化的强加”中做出选择,而选择后者的“娘炮”创造出了独特的“主体性别文化”。正确认识和对待“娘炮”,学校教育应在厘清“何为娘炮”的基础上,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给“娘炮”以更多理解与包容的同时,给予其正确的性别社会化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8.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几位具有不同背景的华人女性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父权制提出了批判.基于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考察书中男性形象的男性气质,为汤亭亭对父权制的批判提供了独特视角.分析书中男性人物形象,探讨汤亭亭所批判的支配性、共谋性、多面性男性气质以及她所构想的双性同体的理想男性气质,可以揭示出汤亭亭对男性挣脱父权规约的鼓励态度,以及期待构建理想男性气质、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毛姆的小说《刀锋》的解读,分析其对性的构建的审视,得出《刀锋》中东方与西方对男性气质的不同定义和理解,指出性别的地理暗喻,提出超越性别的同性恋社会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