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报》是同盟会成立以后创办的机关刊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报》汇聚各家思想,尽收五洲风雷,它代表着当时的时代主流,表现了一代志士仁人为振兴中华而如饥似渴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它也反映出同盟会做为一个政党的弱点,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不统一。这在章太炎主编《民报》后表现得更为充分.正是这些弱点,才使辛亥革命虽然导致清王朝的崩溃,但却没有达到予期的效果.本文仅就《民报》和章太炎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朱维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5)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史上赢得的名声,主要来自辛亥革命前十年他的革命活动.那十年间,他一直处在时代运动中,活跃于思想斗争的前线,用笔和舌为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而战斗.从一九○六年七月到一九○八年十月,他主持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成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民主派的发言人.那十年间,革命实践向章太炎提出了那么多问题,促使他的理论活动涉及到宗教、哲学、法律、历史、国家制度等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由于旧的传统和新的思 相似文献
3.
黄茂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一九0六年七月—一九0八年十月,章太炎主编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这一时期,章太炎思想活跃,发表了不少政论文章,其中有一些涉及到许多国家理论问题,这些文章被鲁迅誉为“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可以说,《民报》时期的国家思想是章太炎整个国家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探讨这一时期章太炎的国家思想,对于我们研究章太炎的整个国家理论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1848-184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新莱茵报》,是践行《共产党宣言》纲领和策略的第一次辉煌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头。由于历史的原因,2020年以前《新莱茵报》没有被翻译为任何一种德文以外的文字,哪怕是完整的一号报纸。现在本期发表的是其第12-13号(该报共有3次连号出版,这是第一次)中文版,完全按照原版样式编排,尽可能还原报纸版面语言。该报头版头条是马克思亲自撰写的《新莱茵报》发行部征订启事,连续87号如此,展现了马克思强烈的报纸经营意识。在马克思的决断下,报纸的所有内容都体现着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本号报纸以生动的事实,揭露了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和普鲁士国民议会与王权的妥协,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中译文仅203字的《法兰克福议会和柏林议会承认自己有名无实》,单词全部加大字间距(中译文用黑体字显示),凸显编辑部对两个议会的蔑视。同时,还报道了德意志联邦各邦国发生的较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以及正在发生的丹麦-德国争夺领土的局部战争(恩格斯撰写了这方面的报道);还有波兰的局势和恩格斯报道的意大利民族统一战争。法国是欧洲革命中所有国家关注的焦点,报纸集中呈现着巴黎资产阶级和无产... 相似文献
6.
黄顺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3)
晚清革命党人所办报刊对当时革命思潮的弥漫,产生过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民报>为最,其作用在于:宣侍三民主义,公开揭橥同盟会的革命宗旨,辩驳改良保皇言论,催发革命排满风潮;唤醒近代民族意识,引领反清革命的正确方向;"革命排满"口号经<民报>宣传而深入人心.<民报>所激发的,不论是革命与改良的论战,还是革命党人内部"一民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论争.在民族危机目益严重、国人忧患意识增强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下,最后都殊途同归--"排满革命",使整个社会把斗争的矛头都指向腐朽的清政府,促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台.正如孙中山所说:<民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 相似文献
7.
曾永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3)
怎样评价辛亥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岐。《民报》是革命派的机关刊物,《新民丛报》则是立宪派的喉舌,1905——1907年间,两报就当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场大论战,也许会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来进一步了解两派之间的对立与联系。 一 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权?这是全部论战的中心。立宪派认为,“国体无善 相似文献
8.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民报》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著名刊物,是同盟会机关报,它积极鼓吹三民主义,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激烈的论战,传播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产生广泛影响,为推翻清王朝作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报》办刊特色的研究,探索出《民报》取得“轰动效应”的内在原因。本文以为《民报》的特色有5个方面:(一)理论宣传旗帜鲜明;(二)兼容并蓄,生动活泼;(三)编撰队伍阵容整齐;(四)版面增刊匠心独运;(五)务实文体,刻意求新。 相似文献
9.
桂常梅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2):66-68
《民报》是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它除了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之外,还大力支持当时的亚洲革命运动,特别是对印度革命的支持,为印度革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援作用。它所提出的中印在反抗西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发扬传统友谊,相互扶持,联合斗争及中印独立后结盟构建和平亚洲的思想,至今仍闪烁智慧的灵光。 相似文献
1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继《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之后,又一部研究章太炎的四十六万字专著《章太炎思想研究》由我校历史系教授姜义华撰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写作化费了作者二十多年岁月。作者在读懂了章太炎一篇篇、一部部著作的基础上,又涉猎了章太炎阅读过的浩翰的书籍和章太炎接触过的思想资料,具体考察了章太炎所面对的国内外思 相似文献
11.
姜义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0-91
2011年,海峡两岸四地有关辛亥革命的学术纪念活动丰富多彩、新意迭出。百年后回望辛亥革命这桩改变中国发展方向的大事件,我们不仅对它的历史意义看得更清楚,也意识到今后学术界的研究将要发生新的变化。目前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出辛亥革命不仅有很多问题可以做深做细,还可以开辟出一些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其中,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研究仍然是重点,需要深化。比如,黎元洪不仅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民国时期风云际会的政治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学界对此人一直关注不够,相关的研究也较薄弱。加之坊间的不确流传及记载的抵牾,也人为地造成一些学术悬案。2011年10月21-22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召开的"黎元洪与近代中国社会"高端论坛,就是以黎元洪为切入点,集中探讨了黎元洪与辛亥革命、章太炎对黎元洪的评价、黎元洪与民国早期政治社会发展、黎元洪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等问题。本刊采撷其中的几篇佳作,旨在促动学界重视对黎元洪的研究,同时还期冀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取得更多拓展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讲解《文心雕龙》辨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兴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2-127
章太炎早年流亡日本 ,在“国学讲演会”上讲演《文心雕龙》由朱希祖等人记录 ,记录稿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本文联系章太炎的其他文章和历代“龙学”研究成果 ,探讨章太炎研究《文心雕龙》的实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2)
由清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院历史系研究生导师何龄修教授、郭松义教授主撰,清史专家刘水成教授、黄宣民教授、何兆武教授、许曾重教授、张捷夫教授、陈祖武教授等十余人参加编纂的《中国史稿》第七册(清史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叙述了自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至道光二卜年(184)鸦片战争前近200年的清代历史(即清朝前期历史),涉及清代政治、经济、军啊、民族、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中外关系等领域。总的来看,全书体例新颖、结构和布局合理,资料丰富,内容上颇多创见。《中国史稿》第七册(清史卷)的出… 相似文献
14.
《悲情城市》和《海角七号》两部影片叙事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是以自我意识为主体的艺术片,后者为清新影像风格的商业片。二者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均引发观影热潮。文章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人物的建构等方面,对两部影片进行文本叙事分析,剖析了两个时期台湾电影的内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沈家骏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2,(2)
我国刻石始于周秦,刻碑之兴,当在汉季(后汉)。碑字体有多种,隶书是常见的一种。《西岳华山庙碑》是隶书的精品。此碑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 相似文献
16.
费团结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3):44-48
与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相比,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所写的亡灵世界同样是现实世界的隐喻和象征,但它对社会现实既批判又寄寓理想和希望,既揭露了现实中的冷酷与暴力,又展示了现实人性温情脉脉的一面.相比《佩德罗·巴拉莫》在小说叙事方式上的探索性、先锋性,《第七天》强烈的故事性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易让人产生艺术平庸之感;其反映社会问题的尖锐性对人物形象饱满性的损害,也是它艺术上欠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九言)书》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章太炎的代表作。一八九九年初,章太炎着手把自己的一些学术、政治论文辑订成册,题名《(九言)书》。(九言),急迫之言。初版为木刻本,线装一册,共五十篇,另补佚二篇。一八九九年冬在苏州付梓,一九○○年七月前出版。目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章太炎选集》注释本和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慕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一生著述极多,估计有四百余万字。内容也极为广泛,主要有政治、哲学、史学、社会学、经学、文字学、语言学、金石学、文学、诗歌和碑志等。这里仅从他三订《(九言)书》所作的篇目和内容的选择,看他在各个时期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