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相录 《唐都学刊》2006,22(4):7-13
《莺莺传》为元稹招来了千古骂名,学者多以为其自寓的张生被当作一个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而屡遭批判,而崔莺莺则被当作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敢女性而备受称扬,但实际上崔张都经历了追求、反思与逃避自由爱情的心理发展历程。《董西厢》、《王西厢》为董解元、王实甫赢得了千古美誉,被当作反叛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颂歌而备受青睐,但实际上崔张只不过谋求在封建礼教的框架下为感情留下可怜的发展空间,并未自觉主动地否定封建礼教而确认自由爱情的独立价值。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王西厢》的发展,体现了古代文人从清醒到梦想的心理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恋爱心理描写的辩证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的<西厢记>创造性地表现了崔莺莺和张生复杂而隐秘的恋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美、心灵美,谱写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颂歌.王实甫运用心灵辩证法艺术方法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表现的男女恋情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史上赢得了"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的美誉.王实甫成功运用了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特色的真与假、虚与实、冷与热、快与慢等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描写恋爱心理,是<西厢记>艺术成就高于元代其他爱情戏之独特原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生与元稹——兼论《莺莺传》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人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不仅“振撼文林.为力甚大”,而且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品。千百年来,传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作品的复杂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尤其张生形象,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因为传奇虽以“崔氏小名莺莺”剧“名篇”,但张生不仅系当事者之一,且为故事描述的中介人物。只有从此入手,才能彻底揭开作品的主题之谜,并正确评价它在中国言情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一张生究竟何许人也?他对莺莺为何要“始乱终弃”?以往,人们大都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无行文人。有人说:张生抛弃莺莺,乃为“别婚高门”。其实,“从《莺莺传》本身看,  相似文献   

4.
《边城》与《雪国》——千古不磨的珠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永霞 《日本研究》2000,(3):93-96,F003
《边城》与《雪国》分别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在本国文学界均是历久不衰的评论热点 ,但是却少有评论者将这两部作品加以比较评论 ,其实 ,这是两部具有相当可比性的作品 ,它们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内在气韵上都有诸多相通之外 ,同时 ,作为两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它们也反映了中日两个民族传统文化施加于作家的不同影响。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背景的趋同为文本比较提供了依据。《边城》发表于一九三四年 ,《雪国》则于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一九三年五月连载于杂志上 ,并于一九三七年六月出版单…  相似文献   

5.
赵伟焯 《社科纵横》2007,22(8):142-143
"西厢调"是流传于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地区的地方性说唱艺术,从其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本文从流行地域的地理人文概况、曲种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三方面入手,对"西厢调"曲种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再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大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描写了宝黛钗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又以众多女性形象作为主要角色群,从而揭示了作品主旨:对封建社会的合理性和永久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人性美及其被压抑毁灭的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7.
赵琳 《求是学刊》2004,31(4):106-110
唐传奇《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 ,它所讲述的爱情悲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始乱终弃” ,实际上是女性“自献”的悲剧 ,其根源则是传统两性文化中以“男主女从”为要义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8.
从性爱方式看《莺莺传》吴维中《西厢记》故事对古代爱情题材的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西厢故事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古代文学中性爱方式与观念的发展。而西厢故事的演变发轫于唐代元镇的传奇《莺莺传》,因而有必要从性爱方式的角度分析《莺莺传》的价值、意义,探寻西厢故...  相似文献   

9.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06,22(6):133-136
在中国煌煌的经史子集及后来勃兴的戏曲、小说中,明清之际的金圣叹,经过方兴未艾的通俗叙事文学的洗礼,以卓识巨眼勘定:《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言:“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便读《庄子》、《史记》,亦只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虽然带有批评八股文的评点家底气,但却道破了今人每言的打通文史哲关节的大道理———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去打量《庄…  相似文献   

10.
石峰 《社科纵横》2009,24(8):89-90,93
关汉卿所著杂剧《温太真玉镜台》与朱鼎所著传奇《玉镜台记》都是由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假谲》中“温峤娶妇”敷衍而成,然而三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温峤和刘倩英(润玉)的形象却反差很大,但共同点都是带上了时代、作者思想和体裁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文学中,《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都表现了宗教人员的神职与人的自然欲求的矛盾、冲突,都揭示了宗教对人的戕害、扭曲。但在揭示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三位作家所表现的内容各有侧重。本文旨在探讨三部作品表现同一主题时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郑莉 《社科纵横》2007,22(6):163-165
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以战争、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飘》和《冷山》中,浓烈的家园意识贯穿全文。本文将两部作品中的家园意识进行对比,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进行分析,从家园意识的角度对两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3.
刘剑锋  陈晨 《社科纵横》2011,26(2):171-173
《黑王子》是艾丽丝.默多克后期小说中最受好评的一部,但也是最艰深的作品之一。在创作小说时,艾丽丝.默多克深受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黑王子》不仅集中体现了《会饮篇》中柏拉图对于"厄洛斯"的双重性的深刻思索,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爱情和生活方式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孙红丽 《社科纵横》2005,20(2):168-169
《聊斋志异》和《浮生六记》都是以塑造个性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来主张男女爱情的自由和平等,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情欲的特征,带有个体意识觉醒的因子,从而表征了封建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某些征兆。同时,从《聊斋志异》到《浮生六记》还使文学作品中的情欲描写实现了从荒诞恋情到现实婚恋的转变,在现实意义上表明了新的情感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董颖《薄媚》是今存宋代三种大曲中最长的一部咏史之作,以十首联章词完整敷演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成功塑造了西施对越是爱国功臣而对吴则是亡国祸水的双重人格形象,旨在借古讽今,以此为宋代统治者提供鉴戒.《薄媚》大曲在前人所塑造西施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为宋元戏曲的创作导乎先路,对后世以西施与范蠡为题材的诸多戏曲作品,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之所以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中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作品,是因为它通过对爱情道德的探索,对明治时期“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是因为通过对三四郎从幻想到追求、从追求到幻灭的爱情命运的表现,反映了明治末期那一代青年精神上的觉醒和成长过程。而且,这部作品人物心理过程的表现,思想发展动因的揭示,是同步运动、协同发展的。作品从人物头绪纷繁、变幻莫测的内心活动中理出一条心路历程来,并赋以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而揭示出人物心路历程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从而既成功展示了变动时代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物心路历程,又通过人物心路历程的展示,形象地反映出变动时代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江瀚 《学术交流》2012,(5):160-164
王逸曾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他的著作除了《楚辞章句》外,留存于世的作品非常稀少。后人所辑,也有不少疏漏。按照《后汉书》对王逸作品的归类,依据书目记录和后世的辑佚,可以考知的王逸著述有"赋"类两篇——《机赋》和《荔支赋》,"书"类一篇——《与樊英书》,"论"类一部——《正部论》,《折武论》和《玉部论》是《正部论》中可以考知篇名的两篇文章,"杂文"类现存有《临豫章教》残句。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19.
田俊武  李霞 《社科纵横》2007,22(8):167-168
严歌苓的《扶桑》是一部狂欢化程度极高的作品,其对边缘人物的书写和对传统形象的颠覆体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特征。本文主要从狂欢式的笑、加冕脱冕的结构、狂欢广场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狂欢化来讨论《扶桑》的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姚文振 《社科纵横》2006,21(6):89-90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16世纪60年代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是表达了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就两部作品异同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