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哲里木盟封建王公领地,被开垦了六百多万垧,出现和形成了以昌图、长春、洮南、大赉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区域。这些区域划出蒙旗范围,与蒙旗“划界分治”,置设了三府三厅一州十二县,分别隶属于东北三省。这些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蒙旗领主,但所确立的是封建租佃关系,而且这种租佃关系,既区别于东北旗地又差异于民地。蒙地开发的结果,是一部分牧场和荒原转化为农田,以游牧业经济为生计的蒙民,相当一部分随之转向半牧半农或弃牧为农。这种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的组合,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必然刻记着时代的阶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3.
胡匪是贼的武装化、集群化、职业化的秘密恐怖集团。它是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反动统治的产物,是一大社会公害。近代东北胡匪有诸多特点,如成份复杂,活动区域广泛,与豪强势力沆瀣一气,以招抚为主要归宿等。随着东北形势的变化,一些经济胡匪亦参与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活动。1945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三年努力,彻底消灭了东北地区10万胡匪,平息了百年匪患。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酒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这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它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生理上快感的同时,也带来一种伟大的浪漫精神,创造出绚烂多彩的酒文化。这种酒文化,东北与中原存在巨大差异。苍茫辽阔的北方荒原,造就了粗犷豪放的民风,在酒文化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特色:喜饮烈性酒,嗜酒成风。但这只是酒文化的表象,它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则是其在民间的深人。酒作为一种饮料、一种礼仪媒介涉足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相应的习俗与礼仪,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酒文化。 1.历史上的嗜酒之俗 伴随农业文明的进程,粮有剩余,酒得到推广。尽管东北原始农业发展较慢,但受中原影响,酒及其制造技术也传人东北。史载,在商代就与中原有了交往的东胡族,向以饮烈性酒和酿造白酒著称。《太平御览·饮食部》记“东胡,俗能做白酒,向不知曲孽,常饮中国。”南北朝时,东胡一支已发展为强大的契丹族,他们一直保持东胡饮酒的习俗,原来用以盛酒的皮囊也逐渐变为陶制带釉的“鸡冠壶”。 满族先世在唐代就知道造酒,“勿吉嚼米酿酒,饮能至醉”。“靺鞨嚼米酿酒”,“酿糜为酒”。糜即黄米,是当时酿酒的主要原料。渤海人饮酒成风,《松漠纪闻》记一僧向蒲路虎献(木索)柃瘿木雕成的纹理可爱的小酒碗,足见渤海人对酒的喜  相似文献   

5.
清代山东移民东北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向东北移民贯穿清代始终.移民潮初期以避灾祸、战乱等非个体因素占主导地位,但从19世纪中期以后个体因素增加.鲁人"闯关东",密切了东北和山东的联系,两地优势互补,既促进了东北生产力的发展,又促使当地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编写了数量可观的西夏史籍,洪亮吉的《西夏国志》、王昙的《西夏书》、秦恩复的《西夏书》、陈崑的《西夏事略》等原书均已不传,徐松的《西夏地理考》据称国外有传本,沈垚的文章收入其《落帆楼文集》中,周春的《西夏书》有残本传世。吴广成的《西夏书事》、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张澍的《西夏姓氏录》和《西夏纪年》、王仁俊的《西夏文缀》和《西夏艺文志》、无名氏编纂的《西夏志略》等书均完整传世。这些西夏史籍的问世和流传,丰富了中国历史文献的内容,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一、三园税所谓“三园”即指房园、坟园和园栏。据史料统计,清初满族入关后,整个东北的人口只有五、六十万人左右。在人烟这样稀少的情况下,故无论官员或平民,其房园、坟园和园栏所占的面积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豪门大户,更是无限扩大房园及坟园,这就占用了大量的可耕土地,同时,也影响了城乡街道的建设。清代中期以后,东北人口急骤增加,到十八世  相似文献   

8.
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策,是满族贵族对东北地区进行统治的一种特殊政策,它成为有清一代东北政策的核心。关于东北封禁政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弄清楚有关封禁的诸问题,对研究封禁政策的演变及其具体过程是有益的。本文试就清代东北的封禁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清代散居东北边陲山沟中的部分“流民”,在清人的政书、方志、笔记、考察记里面被称为“沟民”。他们不是“土匪”,也不是“马贼”,而是山东、直隶、河南、山西等省因天灾人祸遭致破产来此“逃生”的农民。“沟民”住地多为清的“封禁”区。据现接触到的文献可考者,有吉林南部“东西三百二十余里,南北二百二十里,”以夹皮沟为中心,千万采金矿丁和农民的生活区。有“东至乌苏里江、西至青沟岭、南至兴凯湖、松阿察河、北至挠力河”的蜂蜜山(今密山)地区。有“至于乌苏里江以东及南海滨沿一带(今苏联滨海省)”各山口诸人居住区。还有阿勒楚喀、宾州边界一带,黑龙江漠河金矿区和奉天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地区者。  相似文献   

10.
(一) 道光十八年(1838年)罗马教皇十四世,在中国东北创立满洲教区(含内蒙古地方),委法籍厄玛呶掌理教务。道光二十年(1840年)满洲教区与内蒙古地方分离,成为独立教区,厄玛呶为主教。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厄玛呶“巡视满洲”,首先在农安县小八家子村“购地建立天主教堂”,这是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中国东北建立的第一个传教据点。  相似文献   

11.
清代(鸦片战争前)东北著名诗人应该是哪几位? 本来,早在乾隆时期就有“辽东三老”之说。其说或指李锴,陈景元,戴亨,或指戴亨、陈景元、马长海。后来,又有人以李锴、马长海、梦麟为“辽东三家”。“辽东三老”或“辽东三家”,指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清代东北著名诗人。这似乎已成定评,但略一探究,就会发现,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难说与清代东北史的发展有什么联系。那么,为什么他们却被誉为辽东诗人?真正算得上清代东北著名诗人的应该是谁?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顺治元年(1644)八月清军入关,带走大量的八旗将士和劳动人口,导致东北地区大片土地沦为荒野,造成辽沈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劳动人手奇缺。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一方面实行《辽东招垦条例》,另一方面将大批遣犯流放到东北,以期有助于东北经济的发展。清初的流放区域主要在盛京、尚阳堡、铁岭、宁古塔、辽阳、抚顺、卜魁、三姓等地。流人绝大多数都是"给披甲人为奴",也就是隶入旗下,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也有一部分读书人得到当地高官的赏识与重用。流人的出路共有两种,一是编户齐民,一是遇赦回籍。  相似文献   

13.
试论清代流人与东北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很早就有汉族人口的迁入,尤其是清代以来汉族人口逐渐增多,并最终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作为移民的先导——流人群体是东北早期的拓荒者,是东北社会变迁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流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等方面给东北带来了深远影响,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东北社会产生的影响,需要我们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清代东北行政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1907年4月20日),清廷颁布谕旨,改革东北官制,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建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这次改革,结束了清代东北延续二百多年的旗民双重行政体制,旗民两系一统于省,从此,东北跨入全国行省行列。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在东北行政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考查这一历史过程,探索其变革的原因,对于认识行政体制演变规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清军入关后,清统治者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封禁了东北。其目的从最初要保持满族风俗、保证统治者享受的经济利益,到后来要把东北作为八旗兵源以及驾驭全国的战略基地。但在整个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目的和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统一,最终的结果不仅没有完全的保有“满语骑射”,还造成东北经济上的落后,战略上的失误,及军事上的漏洞,致使沙俄有机可乘,掠夺了我国东北的大片领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实际两方面,结合清代东北地区婚俗,以大量第一手资料,论证东北婚俗原始性遗存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在传承中发生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清代在东北的驿站没有完全承袭明代,而主要是以防御沙俄为背景逐步发展而成。在功能方面,保持东北与中央的有效联系,诸如文报传递、物资转运等是其基本功能。同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东北的驿站逐渐开始在经济开发中扮演基地角色,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东北地区水灾频繁,波及范围广,灾情严重,直接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影响了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在水灾的打击下,人口大量伤亡,物质财富流失,灾民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不复存在。许多灾民遭受着饥饿、寒冷、疾病的困扰和折磨,到处颠沛流离,有的沦落为盗匪,抢粮抗捐斗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本文分析了清代水灾对东北地区民生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破坏,以唤起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又具有“性多慧而勇毅,诚实无华”,“从来以骑射显著”,“……多以才勇自效”的特点。世代居住于黑龙江中、下游和精奇里江(即现今苏联境内的结雅河)流域等广大地区。有清一代达斡尔族的英雄儿女,是抗御沙俄入侵、捍卫祖国的卫士。  相似文献   

20.
[摘要]雅克萨战争,是清政府为了抵御沙皇俄国的侵略进行的一次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体现了清朝政府团结边疆各民族、积极抵御外敌入侵、寸土不让与外敌的边疆防务思想与治国理念。只有边疆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才能真正保证边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也才能为国家抵御外敌入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后备力量。清代统治者在东北边疆采取了政治、军事、民族政策上积极得当的防务战略与措施,逐渐加强了对中俄边界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保持了东北边疆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