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需要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督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具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宗教”;佛教则认为众生平等,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世界的权利。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介于二者之间,主张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挖掘<淮南子>的世界观并为生态世界观的构建提供借鉴,采用文献解析和哲学分析的方法,研究认为:<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自然中心主义传统,建立其独特的世界观--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它具体体现为:首先,用"道"来统一宇宙万事万物,它等同于"一",是包客两极的和谐的统一体;其次,天地是生养自然万物的有机体,是父母,或是人格神;再次,从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出发,提出"我亦物也"、"张天下以为之笼"等观点,表明人与自然万物共存于一个统一、和 谐的大地共同体中.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自然之总原理。人虽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人仍居于自然之中。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构建和谐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领域。而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两难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今天尤其凸显出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有所不同,朱子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上表现出儒家传统“正德、利用、厚生”的特色。在朱子的宇宙世界中,人、物关系的论述旨在究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仁即生生即是要彰明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道德责任;而朱子的格物穷理理论目的便是要我们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明了以“取之以时,用之有节”作为我们的依物、待物之道。依朱子,人与自然的和谐乃是在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向度中通过人的自觉努力不断地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智慧的大自然不仅化生了万物,而且蕴涵着调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奇妙法则———和谐正义法则,为人类处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迪。所谓和谐正义,就是为了达到万有存在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而调适互为对象性存在的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共同法则。作为正义全新视野的和谐是万有存在的共赢选择,是万有存在各得其所的正义,是平衡万物价值的金规则,而不是某一类或某几类“优等存在”的“专利”。既然是和谐正义,就必须以和谐法则、运用和谐手段、经由和谐路径通达和谐正义。平等、平衡和共赢构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正义三原则。和谐正义法则蕴涵的和谐精神,既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因而,敬畏万有存在的互动秩序,弘扬和谐正义,构筑万有存在共同的和谐基础,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天道观破除了先秦时期天命论的神秘色彩,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建设和谐共存的天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荀子在承认天道不可变的同时,也认为天命不足畏;当人们深信天即自然,自然的运行有规律可循之后,人就有了主宰自然,裁制万物的勇气和信心。这种信心和魄力对于今天的人们解决社会发展与转型中科学主义泛滥和人本主义失落的双重危机,克服人与自然的失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立足于以人为本,崇尚和谐,追求天人合一,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与之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的尚俭戒奢伦理,可以增进人的德性,提高文明水平;可以持家、兴国;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从而构成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伦理表现出鲜明的东方特色,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善待生命,关爱万物;道法自然等,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极富启迪意义的思考.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中国传统伦理的绝对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误区主要是不承认自然万物自身具有生存、存在的权利,否认人与自然是一种伦理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关系涵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对基本关系。把自然万物纳入伦理思考范围,难点在于如何理解自然物的权利,以及人与自然物、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权利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道教生态自然观、道德观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 ,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证了自然万物存在的价值和权力 ,具体化为“崇尚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物无贵贱 ,万物平等”、“善待万物 ,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 ,维持生态平衡”等一系列生态伦理规则 ,其探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生态伦理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 ,故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内在的独特理论体系 ,并且具有较强的道德实践意义。这对于回答施韦策对道教生态伦理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诘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老子》第62章提出了“道者万物之主也”的主张,古今注家轻忽老子思想本质及《老子》文本实际,多将其解为“万物被道宰制”或“道是万物的主宰”。实际上,老子是反斥外力主宰万物的,《老子》文中也未有道宰制万物的语义表述。验之《老子》,“主”于修辞角度当用其本义(“微弱的灯火”),而于语义视角则应用其与“助”、“辅”共通之义(“相依相佐”),也用其与“职”、“掌”同源之义(“主动认知而作为”),而不应释为其引伸义(“主宰”或“宰制”)。“道者万物之主也”要义为:老子于乱世中将道比作黑暗中微弱的灯火,坚信唯有道才能真正辅益万物生发成长,助力乱世返璞归真,而在此过程中起主导或主宰作用的是万物或世人,而非工具或境界性质之道。这体现了老子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信仰唯有主动皈依自身本真才是万物或乱世之拯救正途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因此,人与自然界具有辨证的同一性。在人与自然界相互联系中,自然界居于优先地位,人则居于创造性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界的辨证同一性及各自地位,尤其是对人的创造性主体内涵中能动性和受动性关系的揭示,启示我们必须重构主客体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向度体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因为“民胞物与”是其基本态度;“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赞天地之化育是其归属。加强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批评视野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曾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自然的自我存在有其不依赖人类的意义,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在《老人与海》中,"老人"眼里的自然只具有外在的可供利用的经济价值。自然本身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共生、互生以至生生不息成为泡影。海明威与工业社会里疯狂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并无二致。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与独特的生态位紧密相关。童年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均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学术思想十分丰富,其“自然无为”、“无以人灭天”、“物我为一”的思想非常有特色,认为天地万物都按各自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人应当保持纯朴的天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而人远离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对立冲突,主要是由于人类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探讨了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亚当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待自然,与自然相背离,精神饱受痛苦却不自知;塞缪尔尊重、关怀自然,爱护每一寸土地,受到自然的恩惠与庇护。通过“自然人”塞缪尔正面、积极的精神力量的塑写,斯坦贝克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张:对待自然,人类应该给“自然人”塞缪尔式的伦理关怀,从而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列子》的《天瑞》、《黄帝》、《仲尼》等篇,认为人性无智无情,要求达性之人“美恶爱憎不滑其心”,提出“无乐无知”是“无所不乐无所不知”的“真乐知”,反对逐情循欲而求生避死,体现了前期玄学——道家思想的特色。然而在《杨朱》篇中,《列子》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人性不再是无情无欲的,而是有情有欲、有乐有苦、有爱有憎的,“从性而游”就是“欲无不尽,情无不达”的享乐主义,体现了后期玄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笃信禅宗、身体力行。他从佛教禅宗中汲取和借鉴了生态理念,并以禅意入诗,来传达对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悟。斯奈德诗歌中所呈现的"无我"诗境和"空无"意象折射出禅宗生态智慧:斯奈德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以物观物",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体现了禅宗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反对和对自然万物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斯奈德中后期诗歌中频频出现"空无"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理念"人法无我",即万物皆无实性的认识,通过大乘空观揭示万物之间流变不居的存在形态,从而倡导空无之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20.
菲利普·罗斯的<凡夫俗子>(Everyman)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历程.主人公凡夫俗子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疾病和痛苦,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感受到生命结束、死亡到来的可怕,但他最终超越了对肉体毁灭的恐惧与拒斥,以莫大的勇气正视肉体的死亡,以坦然的态度接受生命的终点.罗斯对主人公的刻画已经超越了前期小说创作中种族和身份的主题,凡夫俗子的人生历程不但展示了现代人类生存的处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死亡必然性的一种接受和认可.肉体的毁灭是人生的结束,但生命的意义却是人类的全部.罗斯将主人公的生存与死亡置于整个人类命运的大背景下,以一个凡夫俗子的死亡探寻着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