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由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理论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课程是21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体验德育已经成为全面超越传统德育的新范式之一。哲学由重科技理性到凸显体验的变迁、道德教育哲学由重认知到凸显体验的转向、课程哲学由重经验向凸显体验的转型,为体验式德育教材提供了理论前提。体验式德育教材是对传统德育教材困境的积极回应和超越,是当代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德育教材新样态。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德育是针对主体性德育的"单一中心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式。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建构必须考虑哲学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性德育的转向和主体间性德育的合理性辩护3个层面的问题。从具体操作层面讲,主要需考虑基本前提、基本保障、基本条件、关键要素、基本途径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对德育本质研究进行适时的反思,既有利于德育本质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又有利于德育活动有效性的提高。目前,我国主要存在“转化与培养论”、“超越论”、“理性与自由论”、“沟通与交往论”、“建构与整合论”、“生活方式论”等六大德育本质观,德育本质研究呈现研究主题的“回归”与研究范畴的“泛化”、研究维度的多元与研究路径的多样、本质观的趋同与对方法论的自觉关注等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德育现代性之思与德育现代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现代化是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其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德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德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德育秉承着“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德育现代化则要求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德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传统工具性高校德育模式在新技术革命和素质教育浪潮冲击下出现了种种问题。文章按照方向性、环境性和互动交融的原则,将个性塑造、引导与交流、道德实践和德育学分制有机整合于主体性这个目标的培养上,给出了主体性德育构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 ,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变革德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树立现代大学德育理念 ,就是要在大学生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间划上“不等于”符号。 2 1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当全方位树立现代大学德育理念 ,并从“以人为本”、“教人做人”、“开发创新潜力”、“强化为人德性”、“激励德才兼备”等几方面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德育模式,旨在分析德育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动态上把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并使之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在对高校德育误区的表现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主体性人格必须靠主体性德育来培养,进而分析了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涵、理论依据,并对实施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策略作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以主导性文化模式的转换为深层坐标,审视高等学校德育模式建构问题。在分析传统农业文明之下的文化模式与道德模式基础上,分别从理性、科学文化模式要求建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创造性文化模式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模式;交往理论强调主体间性的德育模式;法治型、契约型文化模式强调突出公德意识的德育模式,深入分析中国新文化模式与高等学校德育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成为现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这三个概念比较复杂.道德教育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道德教育负责个人生活所需道德品质的养成;广义道德教育包括宗教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包括公民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因此公民道德教育实为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交叉.弄清这三者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以及应对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工作中的人格教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世纪之交,德育工作中的人格教育问题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本文认为,人格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并提出了实施人格教育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与知识德育在理论上并不构成一对矛盾.生活德育离不开知识,因为在生活中建构 道德、在道德引导下建构生活,都需要知识来加以引导.没有知识的生活是蒙昧、黑暗、封闭的生活.知识德 育有两种:实然的知识德育与本然的知识德育,生活德育论所批判的只是当今中国实然的知识德育.本然的 知识德育是从生活经验开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掌握道德真理、实现道德自觉,并引导学生建构“可 能生活”.知识德育是科学、民主、人道、专业化的德育.道德知识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生活德育与知识德 育的统一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重在道德实践 ,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内在规定。当前德育成效低微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在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 ,而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忽视了主体的内在需要和道德体验 ,使本应充满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的道德教育 ,逐渐走向了纯道德理性的空洞说教。因此 ,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 ,把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重在道德实践上来  相似文献   

15.
德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懂得道德的教条,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实践道德精神。比较实践性德育和认知性德育的基本原理、具体特征、课程观、教师观和操作流程可以看出,以实践为起点和归宿的实践性德育是扭转德育实效性孱弱的根本出路,实践性德育的思想与实践已成为世界德育的主导,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学校德育的根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学科德育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方法和手段的隐蔽性、过程的协同性、效果的综合性、实施条件的稳定性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中,只要精心设计学科德育内容、深入挖掘学科德育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学科德育思想的升华、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就可以实现学科德育的自然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增强学科德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一直是低效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德育所提倡的道德远离大众,凌驾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二是德育远离生活。所以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网络行为不道德现象比较严重,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要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纪律和制度建设,建立校园站吸引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隐性德育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作为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但隐性德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显性德育所预期的目的,它的全面实施,会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呼唤现行德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就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就德育整体性和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断裂”与“脱节”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辨证统一的理论高度论述了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并提出和强调了做好中学与高校德育教育衔接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