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毅同志的《王茂荫货币理论述评》(《人文杂志》1984年第6期),对拙著《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下册中关于王茂荫货币理论的评价提出两条商榷意见。我认真阅读了王文,觉得所提的两条意见都难以成立,为了分清理论上的是非,有必要作一答辩。又考虑到王毅同志在评述王茂荫的货币理论时,没有联系中国古代货币理论的成就,把不属于王茂荫首创的货币理论当作了王茂荫的创见,既拔高了对王茂荫的评价,又贬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货币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因此,本文想从同王茂荫货币理论有关的先行资料说起,以有助于更恰当地评述王茂荫的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2.
曹天生 《学术界》2007,(3):108-113
随着学术界对王茂荫著述等资料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辞海>中的"王茂荫"条目内容已显得不够全面,作者在指出"王茂荫"条目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王茂荫"条目应当修订的六个方面,对"王茂荫"条目试加改写,供 2009 年版<辞海>修订专家修订参考.  相似文献   

3.
曹天生 《学术界》2023,(10):183-192
王茂荫的重商思想集中蕴含在他的货币改革方案中。他主张严格限制纸币的发行数量,主张纸币兑换,重视商人和钱店在行钞中的作用等,这些都是他重商思想的体现所在。请筹通商以民安业,反对抑勒商民,反对设厘金制度以扰剥商民,特别关照和维护徽商利益等,为其重商思想的主要方面。王茂荫重商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出身、本人经商经历和徽州本土的商业氛围有密切的关系。王茂荫维护商人利益与维护封建国家利益二者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王茂荫的重商思想是显而易见的,而在维护商人利益的实际作用方面却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我阅读了叶世昌同志的文章《王茂荫在货币理论史上的地位》(《人文杂志》1986年第1期),考虑了在文章中对我的《王茂荫货币理论述评》文章提出的意见。他批评我“在评述王茂荫的的货币理论时,没有联系中国古代货币理论的成就”。这个意见符合我那篇文章的实际,我向叶世昌同志表示感谢。但是对他的答辩,以及他关于王茂荫的货币理论在中国货币理论史上的地位的某些意见,我觉得缺乏说服力。因此我向叶世昌同志再提出几点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黎明 《理论界》2005,(1):208-209
2004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安徽财经大学曹天生教授主编,张琨、何英玉、王滢波等人翻译的《19世纪中叶俄罗斯驻北京布道团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以下简称《论著》)一书。该书50万字,大32开本。作为中华书局“世界汉学论丛”丛书中之一种,该译著有其丰富的学术价值,该译著从搜集资料、翻译到出版,历时8年。该书的编译,始于曹天生教授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的研究。马克思之所以提到王茂荫,依据的是当时德国学者译自俄国学者的材料。而俄国学者的译文材料则是从当时的清朝政府搜集到后翻译的。为了查到俄译原文材…  相似文献   

6.
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到的中国经济学家。他在货币问题上所发表的议论,虽然是从缓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出发、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却包括着某些维护人民利益、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因素。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王茂荫尽管基本上是一个货币金属论者。但是,由于他一方面接触社会实际,了解商业资本和商人的作用,熟悉社会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对历史的经验特别是对近代初期货币问题的讨论作了一定理论概括,所以,对于货币问题的某些分析是十分中肯的,达到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编第三章中,讲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有代替金来执行铸市的职能时,在一个附注中写道:“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一八五〇年四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①现在谈一谈王茂荫的货币观点和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历史人物中,茂荫的货币理论可谓独树一帜,没有人得到过象他那样的殊荣。他的货币主张及其施行结果,不仅受到了当时正在从事资本研究的马克思的关注,被编入《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3章第83号注脚,而且牵动过后世诸多史学大师的研究精力。郭沫若为写作《资本论中的王茂荫》,很花过一番“考证的功夫”。吴晗也有专论——《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币制改革》,进行探讨。然而,王茂荫的结局又是悲剧性的。这位为  相似文献   

9.
也谈王茂荫《再议钞法折》——兼论对文献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赵春 《兰州学刊》2007,1(5):185-186,119
王茂荫的《再议钞法折》和《请酌量变通钱法片》作为中国近代货币研究的重要资料,其考订却长期为研究者所忽视,该文根据相关资料对两份资料进行了考订,并依托其他相关资料,对财政货币史研究视域中的王茂荫做政治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关系?在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上,作过专门研究的人似乎并不多。六十年代初,波兰哲学家M·弗里茨汉曾经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全部论证有三个特点:(1)1844年的马克思,即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的马克思就已经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在思想上没有区别。这是弗里茨汉全部论证所由产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4月9日,安徽省哲学学会与安徽省社科院哲学所在省社科院共同举办了王茂先生追忆会。新闻界、出版界、学术界和王先生生前友好共30多人与会。王茂先生的夫人也参加了会议。王茂先生是2月17日在北京病逝的。与会者追忆了王茂先生虽屡遭坎坷而又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一生。青年王茂在解放大军渡江前夕,投奔革命队伍。可是解放后,在“左”的路线控制下的多次政治运动中,王茂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遭受了被关押、调离原工作岗位以及全家下放农村等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不改变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态度。同时,他在异常困…  相似文献   

12.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公有制吗?回答这一问题,正如一元二次方程一样,有两个不同的答案。 第一个答案,马克思说:社会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制,也就是“公有制”,又译作“社会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14.
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恩格斯在墓前发表过一篇著名的讲话。恩格斯在讲到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科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时,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然而,这两大发现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本文试图围绕这个问题谈点学习体会,藉以缅怀先哲,纪念伟大导师的百年忌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是划时代的,是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分水岭,这应该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共识。问题在于,这一哲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革命在哲学史上怎样划了一个时代?或者说,马克思所独创的新哲学与旧哲学的界限在哪里,与传统哲学最本质的差别是什么?对此人们的看法则大相径庭,由此决定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界定。这倒是特别需要搞清楚的重大问题。一、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谈起马克思在创立他的新哲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如下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就是…  相似文献   

16.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做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特性问题,同时使用了“人的本质”和“人性”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各自的涵义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多年来国内外流行一种看法: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二者简单等同,完全一致。我们认为,过去把人的本质混同于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自己谈过,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从1843年开始的。在这之前,马克思是怎样成为黑格尔哲学的服膺者,他是怎样与黑格尔哲学产生联系的?不了解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历史地、完整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