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散文"、"白话散文"、"美文"、"纯散文"、"随笔"、"絮语散文"、"散文小品"等是研究中国现代散文的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共同指向是现代散文"现代性"、"自由性"、"真实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五四"是一个解构与建构的时代。就散文文体而言,诸如"美文"、"纯散文"、"絮语散文"等的命名与释义层出不穷;已有的"散文"、"小品文"的指称,在新的语境中被作出新的阐释。种种的命名与阐释,反映其时散文研究者对散文文体属性的体认与理解,形成了现代散文的基本范畴和文体要旨。  相似文献   

3.
"竟""竟然"二词均隐含反预期义,其反预期义可细分为事件链反预期和事态反预期两种,两种反预期义在语义背景、句子形式以及语义指向上出现对照性的差异。语用功能上,"竟""竟然"均具有低位表述性功能、凸显焦点功能和主观表达功能,但二词在使用频率和语体色彩上存在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副词“还”义项繁多,其中有些义项在特定语境中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还”所嵌入的句子传达“与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所以“反预期”的“还”具有主观性。根据“反预期”功能实现条件,我们发现以下6类义项和用法的“还”具有反预期语用功能:用于转折复句中、用于“比”字句、用在褒义形容词前表主观评价、用在“X还VP呢,别彤不用影何况Y”和“还VP/NP呢”两种句式中、作为一种语气词、“持续义”的“还”不负载句子重音时。“还”从动词虚化为副词,副词又主观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意象-图式”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其源义仍然滞留于副词“还”.正是源义滞留使得副词“还”具有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者出版个人随笔集或散文集渐成方兴未艾之势,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学者散文”的景观。以赵园的散文集《易堂寻踪》为例,可剖析当前学者散文在主题和风格上的某些特点。学者的散文或随笔实际上是他们在寂寞之余倾吐的絮语,更能够透露其学术素养与精神气质,以及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内心消息。  相似文献   

6.
徐訏详尽解读了林语堂的矛盾个性,剖析林矛盾的文化内涵,并以个性上的矛盾为视角看林语堂的为人处世。徐訏认为林语堂是一个主观的人,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林的文学创作偏重于表现主观;他看好林的散文不欣赏林的小说,并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徐訏对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有着独到认识与极高评价。徐评在林语堂研究方面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经历了从客观归属到主观归属的转变;近代反启蒙运动则高举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对理性的合法性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运动对理性的“攻击”更为猛烈;而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则企图通过揭示传统理性的“意识哲学”樊篱为理性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散文立意是其散文创作的关键所在。在一篇散文中立意统领着全文,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而这种立意,是在主观感情中提炼而出的,新颖独到的提炼,深刻敏锐的意蕴和高远的境界,构成了鲁迅散文立意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9.
副词“也”具有标记反预期信息的功能,信息类型表现为“反常理信息”、“反听话人预设”和“反说话人预设”三种.“也”的这种功能与“添加”义的泛化有关,说话人主观地把某成员“添加”进某范畴,就会形成“出乎意料”的效果,而这种在“类同”基础上的“添加”又降低了说话人的施为用意,具有特殊的语用效果;“也”字句前提句的缺失,也是说话人利用不足量原则语用策略的表现,对“也”所标示的反预期信息的理解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杨朔是一位对散文有杰出建树、成就斐然的作家。他用自己的诗笔在散文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是他收获的“黄金时代”。他的散文名篇几乎都在这一时期问世。众所周知,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我国“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各"体"研究中,散文研究属于相对薄弱的一支.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在建构学科规范过程中刻意为散文确立"规范"的做法与散文"反规范"的本质属性存在着内在冲突.当代散文研究要改变现状,首先需要排除"文体情感"对散文研究的影响,进而在尊重散文"反规范"性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学科规范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散文的主体性在郁达夫、林语堂的眼里是"个性"或"性灵",而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则是与伦常日用密切关联的"俗"身。在散文中,她对日常生活审美性的把握,对冷暖人生的特别体悟,透出一股结结实实的生活气息。张爱玲的散文是关于生活真实和灵魂真实的记载,展示了多重文化角色冲突、挤兑中的张爱玲的复杂性。被"言说"的角色,反倒被生活的真实角色所消解——这是张爱玲散文创作给我们留下的复杂感喟。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宣泄其反叛情绪,而这种反叛锋芒莫不在现代和传统的对立中被耗散。接连不断的"思想出轨"和最终却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悖性,构成了张爱玲悲剧的独特性。这也是张爱玲散文在与其小说对读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然存在于特定时空,自然书写因此被烙印上地域色彩,“地域”成为一种解读路径。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强调地方体验的主观性和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为重新观照文学作品的地域性提供方法。由此出发考察刘亮程的散文,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在新疆》,从大漠深处的村庄黄沙梁到整片新疆大地,刘亮程的创作始终植根于特定的地理空间。生长于黄沙梁时,刘亮程处于地方内部,而当他走出此地,作为异乡人面对新疆的其他地方时,带着融入的渴望却感到旁观的隔膜。人地关系的变化牵动着刘亮程认知新疆大地时情感和思想的变化,最终促成刘亮程自然书写模式的转换。刘亮程的自然书写从日常生活经验的私人絮语变为为自然声张的生态代言,在黄沙梁自童年积累起来的人与自然的亲密情谊变为生态危机下的伦理责任,旧的自然书写模式式微,新的模式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5.
不论散文的概念如何界定,不论散文的范围扩展到何种程度或狭窄到何种地步,“闲话”与“诗化”两类散文在散文“王国”中的正宗地位,随着散文盛衰起伏的历史变革日趋明朗,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所确认。尽管“闲话”与“诗化”两类散文还没有在文学类说中注册立名,尽管在辞书中还没有列入闲话散文与诗化散文的词语条目,但是,二者不仅具有往日的辉煌,而且在新时期中蓬勃繁荣,蔚然壮观。散文的三千余年悠久历史和散文体裁定义的模糊不清,散文作品的光华璀灿和散文本体特征的似有若无,显得何等的失调,又是何等的令人怅惘!散文从它的起始点——文体本性上,就陷入了沼泽泥泞之中,虽殚尽其力却难以启动前行。散文理论何以走出困境,何以突破僵局?这里试以“闲话”与“诗化”为题,换一个角度切入散文的文本世界,也许不致重蹈枉然徒劳的复辙。  相似文献   

16.
论“五四”时期“诗散文”的创作傅德岷—“诗的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看来,散文使用白话是古已有之,韵文使用白话则需重新创造。以胡适为代表对新诗的语言进行了最初的“白话”的“尝试”,力图用精炼的语言与分行的形式完成诗与散文...  相似文献   

17.
散文要散。但是,这并不是象泰戈尔所说的那样:“散文就象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散文又象一袋沙子,拉不拢,又很难提起来。”(冰心:《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这“散”的涵意,是指散文表现方法不拘一格,题材上连类宽广,内容往往熔古今中外、天南海北于一炉。散文乍看仿佛“散漫”,实际上中心突出,结构谨严。散文  相似文献   

18.
合同经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但由于当事人内心意思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由自由主义衍生出来的主观合意理论,在众多游离于“法内”“法外”之间的允诺的效力判断上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在坚持大陆法传统主观合意理论的基础之上,应当充分发挥客观合意理论作用,并吸收英美法上对价制度、允诺禁反言制度中的合理成分,以解决上述允诺的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为《论语说》,与孟子辨者八",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的思想。一是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主张恪守一定的规范界限,给礼信等五常的规范严格划界。在心性论上,由于对儒释道思想都予以广泛吸纳,因此,苏轼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在政治上,苏轼受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因而不认可权,反对个人主观随意的变通。情本论是苏轼反对权变思想的根源。苏轼的"辨孟"思想也是孟子升格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在用词上,散文讲究口语化与书面化、客观化与主观化、日常化与陌生化的和谐统一;在造句上,散文讲究句子行走秩序、联络方式的和谐统一。无论用词还是造句,散文语言注重的是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