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周荣 《江汉论坛》2007,4(6):95-100
宋明以来中国救荒书的发达和国家救荒程序化规章的不断出台构建起中国传统荒政的理论宝库,但它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荒政理论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对明清救荒书和两湖地区不同朝代赈济实例的考察表明,传统灾荒赈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时空条件都会影响到荒政的实施效果.救荒策略的成功运用和救荒程序的顺利完成更多地取决于救荒措施、手段的配置,财源的争取和动员,赈务的组织和协调以及地方官的个人素质等"实践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国家政权对灾荒的预防、救治一向十分重视,称之为"荒政".用现代经济观点来看,"荒政"涉及政府的市场调节,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经济道德等方面,引人思考.《救荒活民书》便是八百年前讲"荒政"的书,现代读来仍有其现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灾害史最长的国家之一。同时,在长期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丰富的减灾救荒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宋元明清近千年间可谓传统减灾救荒思想的集成时期。其间涌现出一批著名思想家和专门著述。如宋之董煟、范仲淹、曾巩、朱熹,元之王祯、欧阳元,明之林希元、屠隆、周孔教、徐光启,清之魏禧、俞森、陆曾禹、杨景仁、汪志伊;《救荒活民书》、《荒政丛言》、《荒政考》、《荒政丛书》、《康济录》、《荒政辑要》、《筹济编》等。在继承前代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充实、丰富,形成了系统的传统减灾救荒思想。试分减灾防灾、备荒、救荒善后三个层次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荒政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涵着丰富的原始风险意识.而从认识灾害的规律、以平籴法应对灾荒,到设常平仓自觉地转移、分摊灾荒风险,再到仓储的多元化、养恤的互保化和救灾的预案化,中国古代荒政逐渐成熟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几个问题任春明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是我国史学界多年来甚为关注、争论较大的问题。几十年来,研究者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对它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由于这个问题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关系甚密,且又涉及东方...  相似文献   

6.
<正> 对于秦汉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曾经进行过研究和讨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封建社会所有制理论的理解不同,对于历史资料的解释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中国古代史分期的认识不同,迄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因此,今天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0,(6)
北宋的救荒措施及仓廪制度集汉唐以来之大成。儒家荒政思想在北宋中期始得到朝野士人的重视和实践,王安石变法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第一次全面推进荒政的有益尝试。北宋初期以来所实施的募饥民隶军籍、宽减饥民"强盗"死罪、推广"劝分"救荒,以及中后期不断改进的社会救济制度,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是宋代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荒政是指各级政府救济饥荒的法令、制度与政策措施,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宋代我国荒政已发展到十分完备和健全的阶段,这不仅以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荒政专著《救荒活民书》为标志,而且其荒政思想理论也已深入边远省份地区.川峡四路的荒政便是主要例证.宋代荒政概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动荡局面,封建社会经济在隋唐的基础上开始恢复并有所发展.但王朝的统一,并未预示着土地政策的新的飞跃,宋朝采取的“不抑兼并”,“不设田制”政策使土地兼并十分激烈,人民赋役沉重,生活困苦.此外,宋代自然灾害也十分频繁.从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至度宗咸淳10年(1274年),宋朝共发生1511次自然灾害,而且这些灾害也仅为史料记载的一部分.广大人民群众或坐以待毙,或转徒流亡,有的甚至揭竿而起,宋朝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为维护统治利益,统治阶级对荒政给予了高度重视,“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各时期君主纷纷付诸实践.太祖“乾德初,诏诸州于各县置义仓.”太宗“又置常平仓,……真宗继之.”仁宗“每见天下有奏灾伤州郡,必加存恤.”神宗皇帝“每遇水旱,忧见容色,至云此岂小事?”统治集团内的有识之士,如苏轼、王安石、司马光、曾巩、欧阳修、朱熹等也分别对  相似文献   

9.
黄静 《北方论丛》2015,(5):90-93
悠久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社里,在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先人不断深化对自然灾害的思想认识,同时,在与之长期抗争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灾救灾及灾害防备经验。这些思想认识和经验反映在厚重的荒政著述,不仅真实地记录了灾后黎民生活,也揭示出众多凝聚鲜血的救荒法则。无疑,这些浸透着先贤智慧的救荒举措、思想与救荒制度,是华夏文明不断进步的阶梯。进一步研究、总结和借鉴这些文献史料,研究自然灾害及灾后民生保障,探寻繁荣经济之路,反思灾害救济和进行灾害制度性建设,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清社会急剧变革 ,促使我国灾荒赈济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 :近代工商企业捐款助赈 ;民间义赈逐步成为灾荒赈济的重要方式 ;近代交通、通讯、报馆等新兴行业推动了荒政近代化 ;外国人员在华赈济活动开创了灾荒赈济国际合作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1.
清末社会变革中的灾荒赈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祖荣 《天府新论》2004,(Z2):280-281
晚清社会急剧变革,促使我国灾荒赈济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近代工商企业捐款助赈;民间义赈逐步成为灾荒赈济的重要方式;近代交通、通讯、报馆等新兴行业推动了荒政近代化;外国人员在华赈济活动开创了灾荒赈济国际合作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2.
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思想精深博大,对近代中国的灾荒问题也颇有思考。关于致灾等问题,他认为与交通不便、水利不兴等问题有关,但关键的因素是贪污舞弊的官僚政治使然。他进一步思考根治灾荒的措施,认为在于振兴实业,尤要兴修水利,并注重发展农业及造林等。但他的救荒思想与救灾实践之间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窘境。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我国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周礼》中列举的12 种救荒措施和6 种济贫措施,是先秦时期防灾、救灾经验的总结,也基本上包括了后世救灾赈济的主要措施,其影响十分深远,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丁戊奇荒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绪三、四年大祲”,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时期甘青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对于社会的影响相当严重。三个朝代的封建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灾荒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以贮粮防灾、立制抗灾、生产减灾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减灾思想、策略和措施。本文在理清这一历史阶段灾荒和荒政的基础上,着重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概括。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日关系是中国现代史和民国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问题不仅引起史学界的关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关于“以德报怨”政策、关于“惨胜”说、关于如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等问题,都需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本着这种精神,提出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7.
目前,灾荒史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不断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向人们提示着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灾荒史研究也向社会奉献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生态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对灾荒史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学术发展角度来看,灾荒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应该更加完备,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一领域里的理论创新,更是一项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祁磊 《社会科学》2007,(11):149-154
《周礼》中的灾荒概念为研究灾荒史者所熟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多以对灾荒概念的常识性认识为基础研究中国灾荒史,即从经验性常识认知原生态常识。这种认知虽然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但不能完全反映《周礼》灾荒概念的原貌。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2):97-105
唐宋时期,随着富民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国家荒政愈来愈依赖于"劝富济贫"。从唐中叶到长庆前后,是这一政策从逐步出现到基本形成的时期。这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开始重视"劝分"之政,具体实施时区分富民赈粜与赈贷等情况,依据经济规律保护赈济主体的正当利益。自此之后,"劝分"之政被地方政府运用得更加频繁,但整体来说,富民仍然只参与到救荒的部分环节。至宋代,在中央政府的鼓励下,地方政府对富民采取了更为全面的"劝分"措施,或实行"纳粟授官"和优免赋税,或由地方官员垂范和规范民间赈借行为,或强制劝赈并倡导富民群体联合救灾等,由此在社会灾荒救济的各个环节均充分发挥了富民的作用,使之成为国家荒政之"第一策"。而由富民阶层的崛起导致国家荒政变化的"社会的国家化"和"国家的社会化",应反映了唐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农民战争历史作用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问题,是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史学界争论较久的问题之一。对之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但有助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历史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发展,也将会起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探讨中,虽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看法,但总的来说,大体不外乎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集中表现,是推进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农民阶级并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因而农民战争破坏和阻碍了封建社会的正常发展。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虽然在理论和立论的史实上,都可以找到各自的依据,但都难以说服对方,使看法逐步一致起来。这是因为,虽然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对外是一种封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