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我国法律实务界人士对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整体缺乏有效参与,国内急需一套合理的顶层机制来引 导法律实务界人士有效参与此类事务。英国、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法律实务界人士参与本国(或地区)高校法学专业教 育、教学的传统、方式以及创新为我国相关机制设计提供了有益经验。国内法学教育界与法律实务界应共同发起设立法学专 业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制定法学院设立标准、参与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及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 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建议等职责;同时应明确法律实务界人士在法律技能与法律职业道德两大教学领域的参与程度;应通过 合理的法律学徒资源利用机制及声誉激励机制来鼓励法律实务界人士自觉、主动地参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同时也 应通过设置合理的法律实务界人士遴选标准来保障其参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法律的生命。传统的法学教育缺乏师生互动,不能体现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加强法学实践技能训练,是现代高校法学教育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对实践技能训练方式的开发、适用和检讨。  相似文献   

4.
法律及法律实践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而地方性知识的魅力与优势乃是对于当地事物和事件具有普遍知识无法企及的解释与调节能力,而这恰恰是新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办学特色所在。因此,新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出明确的地方取向,着重培养服务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新建地方高校应在深入挖掘本土性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改革授课方法,创建特色的师资队伍,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法学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高校纷纷设立法学专业,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存在诸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当前的形势,这种法学教育盲目膨胀的趋势应该停止。已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加速提升教育质量,以培养服务于社会,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律人才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法学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几十所高校法学专业将起源于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引进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东北农业大学,在顺应新形势前提下,既应积极推进“法律诊所”教育,又应结合本校优势形成自身特点,因此,在“诊所教育”创新、课程设置、服务范围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7.
目前,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主要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但由于法学基础课程设置之不足,《经济法》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十八大四中全会《决定》对高校法学教育的要求和创业法律教育的需要,讨论了非法学专业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将偏重学科意义的《经济法》调整为更注重应用的《经济法律制度》,并提出了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建设的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面对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不断增多的法律冲突与合作,国际争端与合作的客观形势,必然要求高校转变观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应对未来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合格法律人才。为适应这样的要求,高校需要开展全新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本文就高校法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能促进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是解决法律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还有助于学生对法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高校法学教学却过于偏重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数法学教师自身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欠缺,而法学专业的实习效果也不理想。因而,我国各法学院系要改革法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并注重提高法学专业实习效果,以使法学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农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根据农业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法律人才,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应当进行模块化教学、分流式培养。在注重法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应想方设法不断创新法学实践教学活动,尽快建成特色法学专业。  相似文献   

11.
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当下农村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主要存在于农业立法、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法律意识、农村行政执法、农村司法和农村法律服务、农村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为此,亟待对农村法制建设进行新的构架:建立良法立法机制,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法制环境;建立法制型农村干部机制,适应新农村建设之迫切需要,培养造就法制型农村基层干部;创新农村法治主体再造机制,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培养具有法律素质的新型农民;创立依法行政机制,加强农村行政执法,实现农村依法行政;完善司法和法律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法制机制,完善农村司法和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农村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完善农村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新乡贤作为新生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保障新乡贤参与治村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促进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引导新乡贤依法治村的工作重视不足等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这一主体作用的 发挥。为此,通过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律规范,健全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自治、法治、德治平台,强化对新 乡贤依法治村的引导与扶持等方式,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大力推行法制而在乡村社会屡屡受阻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不是法制的强制推行,而应对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脉的儒家伦理给予应有的关注,重新考量传统儒家伦理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影响。试从儒家伦理的内涵入手,探讨儒家伦理对当代法治的影响,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与现代法治的融合。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法律关系主体、抵押的设立和实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在土地经营权的抵押中应当明确“农户”的法律地位以及农户内部成员间的共同共有关系,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明确抵押权的设立采用登记生效主义。规定物上代位权以保护抵押权人,引入涤除权以保护土地经营权再流转情况下的抵押物买受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法律适用必须基于物权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多个部门法,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体系并健全相应的运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婚姻变化中的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婚姻变化中的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问题仍较严重,其危害极大;我国法律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作出了原则的或专门的规定,但还不够统一、完善;要切实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还需继续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提高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7.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抓好农村的法治是关键,而要搞好农村法治,法律援助又具有突出作用。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我国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举步维艰。文章从完善农村法律援助立法、保障农村法律援助经费、合理配置农村法律援助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制作为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城市相比,两者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新农村法制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健全法律法规、增强农村干群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执法和监督力度等多方面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农村“三变”的研究,涉及政策解读的较为普遍,有关“三变”法律风险的研究则较为少见。为了拓宽农村“三变”的 研究领域,通过对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比较研究,探究农村“三变”的法律风险防控问题。研究发现,公司法调整较为宽泛、空 洞,但进口单一;合作社法调整范围适合风险小、成本低,但成效不足;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规制较为严格,且回旋余地小,为 农户、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针对法律风险提出的防控建议主要有:“三变”尽量进入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的调整 范围。农户要消除“等靠要”,增强法律意识,争当“三变”的主角;公司要积极参与,加深对公司法的理解,争做“三变”的主体; 政府角色再定位,强化法律制度设计,成为“三变”的主导。  相似文献   

20.
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愈演愈烈,严重践踏了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破坏了劳动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法律秩序,对法律的公信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应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规定的形式进行立法,构建专门的民工工资支付法律制度,用法律铁腕整治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