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额鲁特部的研究,是当前世界蒙古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额鲁特部名称的更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特定历史的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额鲁特”的考证,进而探讨一下北元时期蒙古社会的思想特点。“额鲁特”,清季史书曰卫拉特,是清时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探讨“额鲁特”一名称的起源,有必要谈谈关于卫拉特史方面的有关情况。蒙古汗国初期,东从黑龙江西到额尔齐斯河,南从色楞格河北及叶尼塞河上游和贝  相似文献   

2.
蒙古民族的起源12 0 6年春 ,在今蒙古国东北部的鄂嫩河源地方 ,召开了蒙古高原游牧部族代表者们的大集会 (库列儿台 )。出身于蒙古部族一位氏族首领之子的铁木真 ,在这次大会上由降于其军门之下的游牧部族首领们推举为最高统治者。铁木真的义兄弟巫师 (萨满 )选中了“成吉思汗”这个名称 ,并授予了他。这就是蒙古帝国的建立和蒙古民族的诞生。“蒙古”这一部族名最初出现在历史上 ,是在距此事件 5 0 0年前的 7世纪。然而公元7世纪的蒙古还既不是民族也不是国家。7世纪初的北亚处于突厥游牧帝国的统治之下。在中国 ,618年隋朝灭亡 ,出身于游…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定义民族的四特征理论不同于他本人对于“民族”的历史范畴的论述,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仅能正确解释民族的形成,也能够合理地解释我国民族识别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民族”由“部族”发展而成;“部族”与“民族”的重要差别在于,“部族”在“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最具有本质意义的特征的发育上尚未成熟。而这一特征尚未发育成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形成升华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具有较丰富理性内容的传统文化,因而群体不具备稳定的“共同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夏部族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它开拓了夏代历史,促进了夏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诸部族中首先摆脱野蛮的原始社会阶段,进而跨入文明历史的新时期。但是,对于夏部族本身的形成,我们以往却讨论得不多。本文试图就夏部族的起源,以及它的族姓和命名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夏部族是生活于我国中原地区的原始部族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它应属于古老的黄帝族的后裔。 传说中的黄帝族“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可知最早当是以熊为图腾的古老氏族。《列子》一书又说:“黄  相似文献   

5.
《蒙古民族的英雄史诗》,副标题“口头与书面文学传统”。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作者С·Ю·涅克柳多夫。全书310页,32开,俄文。С·Ю·涅克柳多夫的这部著作是其长期研究的总结,这是一部论述各个蒙古部族英雄史诗传统的专著,所谓各个蒙古部族是指:喀尔喀、卫拉特、布里亚特、卡尔梅克、扎鲁特、科尔沁、鄂尔多斯、察哈尔、蒙古勒等等。①英雄史诗的研究是当前十分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卫拉特”、“额鲁特”、“四卫拉特”、“准噶尔部”及“准噶尔汗国”等名称的含义,国内外有关学者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文章旨在说明从清朝至今,“卫拉特”一词,汉语音译“卫拉特”或“额鲁特”。“卫拉特”是胡都木蒙文“oirad”的音译,“额鲁特”是托忒文“oirud”的音译,两者均意为“邻近者们”。“四卫拉特”是一种习惯称谓,指归附于成吉思汗的四万户卫拉特百姓,不指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绰罗斯等四个部落。而准噶尔部、准噶尔汗国等名称都得名于准噶尔盆地(即ziiiin gar hotogor)。  相似文献   

7.
民族形成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斯大林民族理论模式驳议》一文中,否定了“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产物”这个命题和“部族”理论。这就很自然地产生一个问题:民族是何时形成的?是否应当承认民族从部落发展而来?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卫拉特学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兴起卫拉特学是蒙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几乎涉及到蒙古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从整个国际蒙古学研究来看,它可谓是一个热门。除我国以外,苏联、蒙古、美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卫拉特研究都已为时不短。其中蒙古人民共和国是名列前茅的国家之一。卫拉特学研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其蒙古学学术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卫拉特人不但在蒙古历史发展中对蒙古的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9.
青海蒙古语属于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其方言特点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深入研究和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推动民族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些同志在讲到非洲人类共同体的问题时认为,非洲的人类共同体除了少数仍停留在部落发展阶段和一些已进到民族发展阶段以外,大多数都处在“部族”发展阶段,应称之为“部族”。我们认为这种非洲人类共同体的“部族”说,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非洲人类共同体的实际情况。由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涉及到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的不同理解,因此本文在论述时也要谈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相似文献   

11.
“乌梁海”是古代部族名称。“阿尔泰乌梁海”是清代和民国对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乌梁海人的称呼,解放后,被认为是蒙古族的一支。由于多种原因,这部分人的社会历史至1983年前无人调查研究,致使其各方面的情况都鲜为人知。笔者曾于1983年夏、秋之季对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哈巴河、福海、富蕴,青河六县的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调查,历时131天,走访31位阿尔泰乌梁海人。现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对解放前阿尔泰乌梁海的社会历史予以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探讨的龙雏型,是指从广义上讲的“龙文化雏型”,也称早期龙崇拜。任何文化必生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中华民族就是滋生龙文化的土壤。而中华民族是以夏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夏族便是崇龙之族,因此,龙文化的渊源与夏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提到的夏族,也非狭隘意义上的一个“夏部族”,而是从广义上讲的作为民族融合共同体的“诸夏”,即华夏族。夏王朝立国之前,夏族的起源与发展,是原始社会晚期许多氏族部落  相似文献   

13.
氏族姓氏是一个民族的特有标识,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乾隆初期编纂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强化本部族自我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它是满洲本部族认同的一部“法典”,也是确立民族谱系的依据,其编修亦促进了满洲各族谱、家乘的普遍编修.“钦定”满洲谱系经过多次修订,以达“敬祖收宗”、以备选官、诉讼之据、禁习汉俗,及校补匡正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骆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它发源何处?分布多广?是现在哪个民族的先民?历来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取得一致意见,本文拟从考古材料及民俗学材料探骆越源流及其分布。一、屈肢蹲葬的主人是骆越的先民“民族的形成,一般自部族出现开始……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可以朔到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部落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表以前,人们氏族、部落不分,部落、部族不分。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讲到氏族语言发展为部落语言,而后部族语言、而后民族语言。学术界以此类推。认为氏族先于部落,有人甚至将氏族和部落视为两种历史形态或两个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还有的人反对称部落为民族,认为“部落不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之内”。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专门研究人的姓氏和名字的起源、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等的学科称之为“姓氏学”,也称为“人名学”。在基诺族社会中,由于本民族无文字,有关姓氏文化的系统记录无文献可寻。但基诺族历史上以口耳相传的文化遗产中,关于命名的“口碑史料”极为丰富,且颇具本民族浓郁的文化特色。研究基诺族“命名制”问题,探讨和分析该民族以“连名式”为特点的名字的起源、发展和变化,乃为笔者撰写该文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一对玛雅早期阶级社会的性质,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属于“原始的”或“远古的”(即原始公社)发展阶段;第二种观点认为该社会属于一种新的前所未知的对抗性社会(对其性质无一致意见,连名称也其说不一:私有的阶段,或封建奴隶阶段,或原始封建阶段,或公社专制主义阶段等);第三种观点认为,古代东方、热带非洲和哥伦布前美洲早期阶级国家属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同最早的国家组织起源和发展紧密相关的是早期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据苏联和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古代的国家组织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靺鞨是6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活跃在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代部族,与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国家有着密切的互动与交往.但是,朝鲜半岛的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关“靺鞨”的记载,早于中国史书600年,引发了学界对“靺鞨”理解上的混乱,值得探讨.从历史地理方位以及相关记事来看,《三国史记》所载“靺鞨”并不是对某一民族的专指,而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部族的泛指.  相似文献   

19.
以“廪君”为首领的“巴氏蛮夷”,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部族,她与今湘、鄂、川、黔边界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探讨古代“巴氏蛮夷”的族属及其源流,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可能是有所裨益的。一关于“巴氏蛮夷”的记载,最早见于《世本》。但此书早已亡佚,其有关之佚文,见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其文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  相似文献   

20.
“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其本质是文化关系。古代东方民族的冲突、融合与演化,赋予古代东方文学以鲜明的民族意识。古代东方神话的部族意识表现为拥有话语权利部族的神上升为主神,异族神则被丑化。古代东方颂诗以敬祖祭神、赞美故土山川风物、歌颂君王或民族英雄的内容,增强民族凝聚力。史传文学以“民族利益”作为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