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书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2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竞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泗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0-14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突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亚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8-10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突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德秀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2-5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突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琼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5-17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突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区组织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织保证,现阶段应重点加强对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经济组织、农村社区科技文化组织和农村社区保障组织的培育。同时,农村高级人力资本是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和组织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应在全面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多渠道培养农村社区人才,加大农村社区高级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村庄规划布局、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以及农民主动参与意识等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树立"三个理念"、坚持"四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建立"六个机制"的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3-54,99
从新农村建设目标出发,系统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结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经由社会资本的理论向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赖晓飞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32-35
农村社区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看都非常的匮乏。相关分析显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之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于使村民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乡村旅游以全新的经济形式介入农村传统生产活动,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促进农村产业非农化、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动力来源之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的实例做出诠释。 相似文献
11.
秦抗抗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11-13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概念。社会和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达到,而无论政治和谐、还是经济、文化和谐,都应具有终极指向。在多个体或者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和谐仍然需要主导元素的引领。和谐社会最终可能会背离多元,而向动态的和谐体前进。 相似文献
12.
潘再见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13-17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命脉,资源供给不足,配置不合理,必然严重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势必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然而,目前在我国农村却存在诸多的金融困境,通过剖析金融困境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的要求,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有益于破解农村金融困境。 相似文献
13.
段塔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39-42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家庭也处于一个深刻变化之中。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伦理道德和家庭本身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得家庭面临诸多新问题。从和谐社会的视角出发,和谐家庭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资源的批判与继承、现代西方家庭民主管理方式的借鉴与吸收、建立“以人为本”和性别和谐平等的新家庭价值观,以及社会政策对转型期家庭危机的干预力度等。 相似文献
14.
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中央进一步指出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转型,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及健全机制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干部素质,重视农民根本利益以及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加强对宗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建设内容、建设队伍和建设途径与手段等几大要素.在这个系统中,反腐败活动是重要因素,它既是提高建设者建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和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杪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校内体系自身和谐,即校园环境、学生自身、师生关系的和谐,与校外沟通相互和谐,即学校、家庭、政府间的和谐方面入手,论述了如何建设和谐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在当代,发展生态生产力,践行生态文明观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春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12-15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谐”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其对构建和谐世界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传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10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可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牢固的精神纽带、坚实的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20.
黄家海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1-5
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主要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区域结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有机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通过剖析和谐社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我们全民族为之长期奋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