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精英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涂河蟹生态产业发展表明,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经历了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既有粗放型养殖模式的反思和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他们最初具有了生态自发意识,而后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系统内形成了生态利益自觉理念。当生态利益自觉成为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时,从自下而上的抵制污染产业到自上而下的预防污染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机制。在当前生态系统遭遇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国家首先出现的生态政治运动促使了西方国家的政治转型,即逐渐走向生态政治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致力于维持现存政治形态下的经济突破,虽带来经济的超常规增长,亦不知不觉陷入总想避免又无力回头的"先污染、后治理"状况.频发的生态危机与低效治理模式的"错配"引发的"合法性"危机促使了生态政治化的产生和发展.作为政治形态的系统转型,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又往往使这一进程面临诸多变数.要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政治化的演化进程,就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态危机案例,动态演绎其中的互动利益博弈;即选取博弈主体,定位其角色,描述其博弈策略和技术.最后,在相关结论基础上,对中国生态政治化进程进行总体性描述.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自觉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高度的生态自觉非常重要.只有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自觉,才能有对生态问题明确的、合理的认识,才能有生态文明的行为.生态自觉主要涉及对生态地位、作用的自觉和人的行为方式的自觉,即物的自觉和人的自觉.要增强生态自觉,除了提高认识之外,重要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合理调整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平衡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以及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源头,重污染企业的绿色转型成为经济转轨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当前重污染企业存在产业路径依赖程度高、绿色化发展程度低、转型难度大等问题。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有关。资产专用性增加了重污染企业的转型成本,提高了转型风险,削弱了重污染企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影响绿色转型;不确定性会影响重污染企业的经营决策,对绿色创新形成挤出效应,同时还会产生寻租费用,从而影响绿色转型成本;交易频率会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专用资产投资能否被收回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绿色转型。因此,应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形成差异化激励机制,构建纵向一体化产业链,降低资产专用性对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健全绿色金融体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转型,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构建绿色转型机制,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工业园区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原则,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对园区内同类企业、不同类企业、企业与政府间的多种利益博弈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广州开发区的实践,探讨相关解决措施及建议。对同类企业来讲(排污,排污)构成一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更加倾向于不合作。不同类(异质)企业更趋向于合作,在博弈格局中,会选择(合作,合作)的获利结果,同时环境不会受到污染。只有企业在选择排污策略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才存在,这是个不确定性的动态博弈,这种博弈和纯粹的经济活动博弈不同的是,处罚的结果可暂时保持企业正常盈利水平和公众不被污染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原本是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结构与联系,它是完全按照自然法则变化发展的,根本不涉及文明与否的问题;一旦进入"文明"的视域.生态问题就不仅仅是自然界内在的关系,而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了.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既然生态文明是由人的问题引起的,并且最终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那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行为作出深刻的检视.增强"生态自觉".为此,有必要对有关人的一些重要认识问题,如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目的与手段、需要与消费、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等关系问题,作出进一步的清理和把握;同时应在实践中注意解决好这样两个实际问题,即利益问题和制度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资源型企业是一个不能绕过的重要主体。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资源型企业的成长具有较大的环境负外部性,给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实现绿色转型既是其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现实的客观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科学逻辑的理论框架是研究上的必要,也是对资源型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成长的现实需要。该理论框架的基本逻辑为:生态产业网络作为资源型企业成长的平台,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奠定了基础;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驱动力有赖于绿色转型能力的形成和持续优化;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保障则是网络中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是生态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研究,伴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关注而兴起.它与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在理论上相互借鉴,注重本土化研究,支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哲学及心理学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性本善的主流人性观,如能应用到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研究中,将推动这一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的重要论述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生态环保任重道远",要使生态环保工作深入人心、持久有效,就必须从政治的高度理解把握生态环保的意义.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的重要论述堪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枢神经与理论之魂.系统分析、梳理、阐述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能够启发人们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的重要论述不同于西方生态政治观的本质特征;正确把握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重要论述的基本立场、核心要义和理想境界,有助于自觉自为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是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动力不足、技术制约和融资瓶颈等问题,必须转变思路,拓宽视野.文章认为,应该加强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组织和规划,提高转型的成功率和增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把握好产业转型方向和模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生态化转型补偿机制,深化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实现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益关系是低碳城镇化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在低碳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面临政治利益与环境利益难以统一的矛盾;企业面临经济利润与节能减排之间的权衡取舍;居民面临个人效用与环境行为的决策选择,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非一致性而至的利益格局已构成低碳城镇化转型的现实困境。在这种利益格局下,应将低碳城镇化转型置于多维激励视角中进行分析,而转型效果最终则依赖于各参与主体职能优势的发挥及相互间的合作博弈。基于此,立足于低碳城镇化转型中多重利益格局这一视角,提出"理念"、"行为"和"绩效"激励维度分析框架,从中央政府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企业的创新支持和居民的低碳自律建立低碳城镇化转型"四力合一"的激励型协同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型政府"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型政府"是当代政府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管理理论迅速发展、人们生态意识又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为自觉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创新与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鉴于日益严峻和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理念,在此历史背景下,构建"生态型政府"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政府生态管理严重滞后;应以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借鉴"生态行政学"理论的精髓,采取多方举措,加快"生态型政府"的构建,促进和谐生态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徐刚就自觉超越自我,由新生代诗人转为生态报告文学作家,专注于生态环境的现实观察和思考.徐刚的生态报告文学题材重大,诸如森林锐减、河流污染、土地沙漠化等,敲响了生态预警的警世钟.徐刚的言说事关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顺应了全球的绿色潮流,及时地揭示了20世纪末中华大地的生态危机,发出了我国生态危机的最初呐喊.在生态灾害频发的今天,解读徐刚的生态报告文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甦 《殷都学刊》2010,31(1):89-91
作为一个颇具生态情怀的作家,迟子建的小说蕴含着深沉的生态忧思,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灵魂的"原乡"记忆,贯穿着一条"绿色的情感纽带"--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万物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这正是作家对生态意识、民族文化独立与自觉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社区均衡污染治理博弈的可能性在于:政府在对污染企业适度的监管调控保护中,促进社区发展繁荣;污染企业与社区在"双赢"中良性合作互动。但居于强势地位的政府与污染企业的博弈,可能导致社区的生态环保利益受损。而随着社区参与污染治理博弈的均衡作用发挥,寻找到三者利益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平衡,可改变三者间的博弈失衡格局,促进生态环保污染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论韩少功《山南水北》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忠 《云梦学刊》2008,29(5):98-101
韩少功在早期创作中不自觉状态下的对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爱,在<山南水北>中已汇聚成对人类生存的生态背景的自觉关注,以及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作为山野自然的"山南水北",成为韩少功反思城市文明的参照物,及其心目中人类回归自然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失灵"无法通过自我调适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往往陷入经济发展和生态危机相伴的"锁定"状态,因此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优势的政府权力的适时介入显得非常必要。然而,政府的生态治理却面临三重困境:多元价值观念碰撞格局下的政府生态治理困境、多元利益主体互动博弈下的政府生态治理困境、生态公共政策生成难题下的政府生态治理困境。对此,需要在生态治理中厘清不同主体的利益结构和策略结构,引导其理念和行为实现生态转向,尤其是要提升政府系统的生态理念,促进制度结构变革和行为调适。  相似文献   

18.
马现诚 《江汉论坛》2007,(4):108-112
在生态视域中,魏晋玄学思潮经过对儒家、道家学说中所蕴涵生态思想的体认和吸纳后,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文艺生态思想的学理内涵,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生态精神以及主体心灵与自然合拍而心融神释的生态效应.深受玄学浸染的作家们在回归自然的自觉中使早期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生态取向得到确立,其审美及创作中呈现的自然的玄化、情化特征无疑也提升了自然生态的文化品格,增强了自然山水审美的人文意蕴,其创作所呈现崭新的人文和自然生态品质及面貌对后代生态诗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保护环境、实现利益协调.征地的生态补偿是指需用土地人就征用取得土地后对土地权利人的生态损失所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它是解决土地征用中征地者与被征地者生态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对个人或团体生态权益的救济途径.征地生态补偿的手段是使征用土地的生态成本或生态收益的外部性内部化;实质是因征地造成的生态利益损益的惩罚或激励,是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征地生态补偿的作用是促进土地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征地生态补偿的体系架构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后盾、以相关法律为保障、以土地征用者、被征土地者、被征土地相关地域生态利益协调为条件的系统工程;征地生态补偿体现了公平、效率、生态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以产业空间集聚的方式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是当今工业的发展潮流。作为一个产业集聚区域,生态工业园区从根本上将传统工业发展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的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通过园区内污染型企业的生态化转型、保持园区内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建立生态共生网络体系等手段,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区域规模化,可获得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多方共赢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