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正> 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间,目前有二说:其一,赤壁之战结束,三分局面即基本形成,因而赤壁之战是一次决定性战役,是它决定了鼎立局面的形成.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的观点.其二,三分局面形成于夷陵之战,因为夷陵之战后,东西均势才告形成,孙、  相似文献   

2.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是清朝著名诗人、乾隆时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赤壁》诗,诗中描述了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往事,是一首怀古诗。赵翼距离赤壁之战的时间太久了,即距离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时也太久了。和司马光差不多同时的苏东坡,著有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  相似文献   

3.
《学术论坛》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谭绍鹏同志《赤壁之战,无需置疑》一文,此文是与尹韵公同志《赤壁之战辨》一文进行商榷。谭文论证了赤壁之战是大战、曹军是大败,不同意尹文断言此战是小战、曹军是小败的观点。我也是不同意尹文的。因为谭文对尹文中的若干论据置而未驳,故现将谭文未驳的几个尹文论据也略辨一辨。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以少胜众,以弱克强的典型战例。这是曹、孙、刘三家的一场大会战,是人们喜欢评论的一个热闹节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用了八个回目(第四十三回至第五十回)的巨大篇幅来描写赤壁之战,威武雄壮,精彩动人。这场大会战的特点是“群英会”,经过十几年征战锤炼的三方英杰会聚一堂作决定历史命运的大决斗,结果孙刘联军取得胜利,曹操大败亏输,从而定下三分鼎峙之局。我们讲三国鼎立,就要从赤壁之战讲起。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今年三月三十一日的《史学》专刊上,发表了尹韵公同志《赤壁之战辩》一文。文中对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提出了新见解,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场大战,而只是一次小规模的遭遇战。这种对于历史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钦佩。然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也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张宏 《快乐青春》2009,(5):45-46
三国时代,在湖北赤壁发生了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7.
赤壁之战“十月”之说 ,既与史料记载赤壁之战爆发前的“盛寒”季节不合 ,又与曹操战前在江陵逗留许久等情况矛盾 ,难以成立 ;“十一月”之说 ,部分受《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影响 ,且不明该年有闰十二月 ,以致折中于《三国志》记载与孙盛的疑问之间。孙盛《异同评》之误解 ,乃因不明纪传体史书中纪、传的不同功能及叙事方法所致。赤壁战役发生时间 ,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记载的“十二月” ,准确可信。由此为赤壁之战研究中有关分歧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苏武贬满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遂成古典文学之瑰宝。但苏轼借以抒发怀抱的这个黄州赤壁,却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是否误认其为“周郎赤壁”了呢?抑或如有人所说,苏轼确知其并非“周郎赤壁”,但也不妨暂时借以抒发情怀呢?笔者认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北宋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阵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南北流,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己经怀疑黄州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了。苏轼自己在《东坡尺牍·与范子丰书》中也说:“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赤壁之战即属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表面看来,赤壁之战是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如果我们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则会看到它是东汉末年社会结构发生局部变化而引起的强烈震荡.而这种震荡的震源,则是来自封建生产关系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量变,不但从经济上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构成,而且由于地主世家与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从政治上影响了东汉封建政治的权力结构,提出了权力再分配的需求,构成了东汉社会结构震荡的深层原因.东汉地主阶级的构成是多层次的,从身份性来说,有身份性的地主世家、有非身份性的豪族地主和一般地主;从其对政权的关系来说,有统治阶层、有非统治阶层.因此,地主阶级内部各种利益集团、各层次之问的斗争也显现出多层面、交插性特点.在统治阶层中有外戚与其它地主世家利益集团的斗争,也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统治阶层与非统治阶层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其非凡的叙事才能将战争描写得如一曲英雄史,尤其是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得力于其结构出无数个三角结构模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正>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谋远虑才能非凡,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对蜀汉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中却严重忽视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个重大问题。从而成了导致蜀汉先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在短期内就帮助刘备把军队由寥寥千人扩大到数万之众;同时他又出使东吴,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首次联合,取得了对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进而,他又辅助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建立了蜀  相似文献   

12.
赤壁辨     
古赤壁的地点,历来众说纷纭,计有汉川、汉阳、黄冈、武昌、蒲圻等说。本文拟就各说的由来、依据和分歧,加以综合、比较、分析,兼对《光明日报》刊登的丁力同志和吴应寿同志关于赤壁在何处的两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汉川赤壁说赤壁因赤壁之战而著称于世。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其说虽多,归结起来,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认为在长江流域;一是认为在汉水流域,而汉川说即其代表。汉川说最早之所出,已不可考。但据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赤壁草市在县西(即今汉川县)八十里,古今地理书多言是曹公败处。”可见此说来源很古,在唐和唐以前是颇为流行的。《元和郡县志》批驳此说时指出:“案《三国志》,曹操自江陵追先主至巴邱,遂至赤壁,败归南郡,赤壁在巴邱之下大江之中,与汉川殊为乖谬”。我们认为该志的说法是正确的,并依据《三国志》对它作下列说明。  相似文献   

13.
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光明日报》《史学》专栏发表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同志的来稿摘编《也谈赤壁在何处》。吴应寿同志认为:赤壁之战的战线长,赤壁与乌林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很远;孙刘联军兵力弱,只能远离曹军在夏口、大小军山一带设防,不可能隔江相峙。吴应寿同志根据《水经注》记载,认为赤壁古战场在武昌西南的赤矶山。我想根据这些提出的问题答复如次:  相似文献   

14.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11,(4):46-53,91
第一次把铜雀台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赤壁》,它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学的再创作。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纶、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里的“智说(激)周瑜”,就是文学再创作的不断升华;而且小说中人诸葛亮的蛊惑煽动与添枝加叶地背诵《铜雀台赋》,还是在杜牧文学再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作。小说与...  相似文献   

15.
孔融论     
<正> (一) 曹丕把孔融列为“七子”之一,看上去是很古怪的,因为其余六人都可算是曹氐集团的文学侍从之臣,而孔融则是一个反对派。鲁迅先生早已指出: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欢和曹操捣乱。曹丕在《典论》里有说孔融的,因此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早的是明朝人杨德周,他辑印《汇刻建安七子集》,即剔出孔融,另加曹植以凑足七人之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夜杀掉孔融,跟后代某些帝王大兴文字狱随便杀戮文人不尽相同。对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所写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的斗智 ,是逻辑判断、逻辑推理运用的较量 :孙刘一方的决策者善于调查研究 ,虚心听取主战派的正确意见 ,做出了一系列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驳倒了投降派的错误观点 ,树立了信心 ,进行了正确的战略部署 ,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曹操一方由于骄横而闭塞视听 ,所以判断失误 ,推理错误 ,造成被动挨打 ,终归失败。  相似文献   

17.
赤壁考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战役。但赤壁在何处、赤壁与乌林相距多远,自南北朝起,就其说不一,许多史地学家经论证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的江南岸,但持异议的仍不少见,如近年有些出版物中,即注为“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南。”甚至还有人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和盛宏之的《荆州记》,  相似文献   

18.
三国历史分期的起迄纪年,多年来有关著述皆认为是公元220年~265年,这与众人皆说曹操、关羽、周瑜及赤壁之战等为三国的名人大事相悖.历史分期不能机械地以帝王年号为准,也不要勉强地硬让上下两代的迄始年代衔接于某年,应根据历史事实性质的不同而灵活处理.三国时期应是公元190年~280年,它由三国形成时期(190年~214年)、三国鼎立时期(214年~263年)、三国后期(263年~280年)三个阶段组成.认识三国分期有普遍意义,可以启发我们研究处置历史上的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主要从语境、词典上去理解词义还很不全面。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对课文中某些词语释义觉得不够味,需要迫根溯源,得靠训诂;弄清多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准确辨析近义词,另外,有些词语单从词素本身释义,未能尽如人意,必须了解这些词的典故,认识词语的组合来源和其它学科的姻缘关系,也要运用训诂知识;有时,同一文中出现同一个字,或本义,或引申义,或比喻义,词义迥异。如《赤壁之战》中有:①“余船以次俱进”,②“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两句,前一个  相似文献   

20.
陈金凤 《江汉论坛》2008,(2):111-118
益州战略是孙权鼎足江东、图取天下的重要战略,也是刘备跨有荆益、谋取天下的基本战略.赤壁之战一结束,孙、刘均着手实施益州战略,围绕着略取益州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由于复杂的三国政治、军事、地理形势等因素的作用,孙吴基于国力与联盟的考虑,默许刘备集团占据益州,但要求以取得荆州作为补偿,双方终于爆发了以形式为荆州之争而实质为益州之争延续的军事斗争.夷陵之战后,吴蜀立足现实,各自修正了立国方略,重新建立联盟关系,形成了新型益州战略.这一新型益州战略充满矛盾和统一,给吴蜀关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