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人类学诞生起就一直方兴未艾,弗雷泽、杜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格尔兹、利奇等都是仪式研究的大家.在国际人类学界,若要说到仪式研究的学者,维多克·特纳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仍然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仪式的研究,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本文就特纳的仪式理论进行简单述要.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探析《红楼梦》中的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丽 《学术探索》2007,16(4):128-132
仪式理论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对于揭密文学之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通过总结《红楼梦》中的五种仪式即通过仪式、超自然能力仪式、丧葬仪式、替罪羊仪式、祭祀仪式,并分析其内在依据,将仪式理论与文学叙事结合起来,以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梅琼林  连水兴 《学术研究》2007,5(7):148-152
文化人类学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理论渊源,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方面具有一致性,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亦有其适应性和有效性。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学派的兴起、经典学派的创新、仪式派的产生及大众传媒研究都有贡献。  相似文献   

4.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人类学诞生起就一直方兴未艾,弗雷泽、杜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格尔兹、利奇等都是仪式研究的大家。在国际人类学界,若要说到仪式研究的学者,维多克·特纳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仍然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仪式的研究,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运用维克多·特纳和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对仪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云南哈尼族支系之一的豪尼人丧葬仪式进行人类学解读.豪尼人作为参与的主体,在丧葬仪式的语境下通过系列象征性意义的仪式操作建构出了宏大的灵魂世界.通过这些仪式镜像,有利于作为“他者”的我们在现代视角下正确看待豪尼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类学是关于文化的研究的学科,在逾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化理论流派,每个学派都创有自己的一套文化理论,西方人类学文化理论研究大致分为早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当代文化理论发展阶段。对西方人类学发展史上各流派关于文化的研究作出比较完整的回溯和分析,描绘出西方人类学文化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对于中国的文化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是人类学、民俗学仪式研究的一种经典走向,他将仪式看成是一个过渡的动态进程,内含着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分隔边缘聚合。这一研究取向直接影响了埃德蒙?利奇、玛丽? 道格拉斯、维克多?特纳等后来学者,他们在仪式理论体系的建构上都是对“过渡仪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神圣与世俗间,范氏用“过渡性”来表达仪式不断前进的状态,使得仪式参与者的社会状态、社会身份以及生命任务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合法化”,更好地整合了人的生命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然而,建立在时间和空间基础之上的过渡仪式理论体系仍需要从“多向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过渡或通过与多层级的‘分割机制’” 来进行解读,才能具有穷尽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仪式象征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多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诸多学科对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从仪式象征的宏观研究、仪式象征的微观考察、仪式过程与象征结构的阐释、仪式象征符号的解读等四个方面对中国仪式象征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藉此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研究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就中国仪式象征今后的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丧葬仪式是死者与生者之间的终极交流与灵魂对话,也是幻想冥界与人间二元世界中情感的阴阳交流。文章以人类学的“深描”和影视人类学的视角记录这样一个纳西族传统的火葬过程,论述了丧葬仪式象征中的认知与存在所蕴含的社会风俗、习惯特点,认为对死者的处理仪式具有表现信仰和慰藉生者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纳西族特色和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禅活动是中国封建帝王在五岳祭祀天地的国家典礼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旅行仪式。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 ,对封禅活动的研讨显得困难重重。文章以《大唐开元礼》为素材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和象征理论 ,从封禅过程、空间象征、礼器象征和参与者角色转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封禅活动对加强皇权、政体运作、延续文化、景区开发等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模仿论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本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成就,科学实证地阐述了模仿论的历史内涵,澄清了模仿论在人类学视野中的原始文化本相。模仿是原始巫术表演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及艺术起源问题时,模仿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使用交感思维的行动的过程,是一种表现、表演或象征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传统四大研究领域之一,考察仪式中的空间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面向。安龙仪式是土瑶社会中常见的重要仪式,师公企图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将人与神、鬼之间关系以及所属空间置于秩序化状态。安龙仪式的空间设置和仪式过程都蕴含了丰富的空间象征意义,镶嵌着土瑶人独特的多层次多维度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青海热贡多日宁社区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藏族山神祭祀仪式的文化内涵,并解读原始藏文祭祀文献的内容,挖掘藏族山神祭祀仪式背后的文化象征体系和社会关联。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其范式转换和理论推进的过程中,审美性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类学对人类生存经验的研究经历了从普遍性经验、地方性经验到个体性经验的演历,审美经验在经验研究的范式转换中逐渐凸现出来,进入了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后理论时代,在文学理论重建文学焦点的学科诉求中,经由审美经验的引领文学人类学将会返回文学家园。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民俗学研究中,有关外来文艺理论和人文思潮的重大影响不容忽视。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超语言学理论以及类型理论对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理论更新与经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某种理论性的说明,也可以为国际民俗学未来的实践导向提供某种伦理性的学术基础。在其烛照之下,民俗学领域对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有了理论的借鉴参照的价值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民俗研究,以及当代整个的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开拓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首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首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4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议题是:新中国人类学影片的拍摄实践和理论研究;国外影视人类学的历史和理论;人类学影片的研究价值、教学作用及其它功能;人类学影片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人类学仪式研究观之,重大的纪念性祭祀仪式大多伴随着英雄祖先与族群认同,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村的花腰彝"德培好"仪式即为范例。仪式的身体表达和身体行为无疑是实现仪式整体形制和意义的重要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德培好"仪式正在发生快速变迁,包括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关联在一起,形成了对历史的"去圣化"现象。这也是仪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需要正视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与年鉴史学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二者都受到涂尔干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年鉴史学通过借鉴结构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视角,促进了整体史观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加快了年鉴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拓宽了年鉴史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年鉴史学研究方法.在发展与完善年鉴派新史学范型的同时,结构人类学并未改变年鉴史学的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19.
音乐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学戴维·科普兰一个世纪以来,音乐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它与包括仪式在内的其它表演活动的关系。本文研究了这一显然属于全球性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它在实地工作中的意义。作者回顾了音乐人类学在跨学科发展中的几个转折点,讨论了平衡人类学与音乐学之间关系在知识和机构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它还重点分析了音乐对看起来是社会行动中一个独立领域的介入。它考察了音乐从表演的人类学的地位向表演人类学转变的情况。它突破更全面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人类学计划这一界限,深入分析了彻底的音乐人类学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49-252
文化人类学与音乐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研究方面,文化人类学的审视角度和研究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可以很好地阐释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两大特征。文化人类学对音乐的未来发展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