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使人类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口膨胀对粮食需求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如环境污染、耕地退化 ,土壤板结、作物病虫害加重 ,生态条件恶化 ,投资成本增加 ,产品质量下降等 ,致使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现代农业的困境促使人类不得不努力寻求新的出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严峻。在近年来的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  相似文献   

2.
社会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动力,每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对社会发展与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推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本文从历史角度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正> 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功能及其参与行为方式选择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基本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长期以来对此形成了一个严重的理论认识误区。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转折关头,对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澄清,有着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政府职能转变与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理论认识与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一、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地位与功能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分列为工业化变革的两种发展道路,把前者视为正统,把后者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使农业发展有最根本的资源支持。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人类社会的真正文明。为了保持人类的不断进步,就只有协调自身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在实现现有发展的同时,不影响未来的发展。回归现实,在当今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难题中,农业处于核心地位,农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尤其对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其意义就更加重要。因此,作为以自然资源为基本产出条件的最原始、最古老的产业──农业来…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理论由于充分认识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制和制约,因而相对于传统发展观来说,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和进步。然而,除此之外,由于其潜藏着的以未来框范现实的非现实主义的病态逻辑及其根深蒂固的发展主义、人类自我中心主义、技术乐观主义等深层观念,使它实际上并没有比传统发展观前进多少。它试图在不变革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不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条件下,依靠现有的社会机制和技术进步来改变环境现状。这无疑是一种基于技术乐观主义和经济效率的浅层方案,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且本身潜伏着危机。  相似文献   

6.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祝黄河姚焕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的绝大多数,农业的发展事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团结教育农民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有...  相似文献   

7.
新工业革命对人类的技术、思维、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也推动了全球制造业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和发展格局的变化。全球制造业出现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等发展新趋势,制造业格局正随着世界科技变革和产业迁移进行重新调整。新工业革命及其驱动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格局变动,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和融合提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马克思提出过、但理论界未作系统研究的历史环境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首先指出,所谓历史环境就是人类社会具体历史条件的总称,并从它的内容、功能及其主体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其次,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勾勒了历史环境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总体发展态势,即从自然的地域历史环境到社会的世界历史环境的演变过程。最后,从历史环境与人类社会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人手,探讨了历史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规律的影响,特别是为此而阐发了马克思提出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在后工业化的背景下思考制度重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演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演进;另一种是自觉变革.人类农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制度演进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自然演进的道路.在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制度演进表现出了复杂的情况,既有着自觉建构也存在着自然演进.整体上看,工业社会的制度即使在初始阶段是自觉建构的,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陷入路径依赖,依然具有自然演进的特征.现在,人类正步入后工业化的时代,自觉的制度变革将会提上日程,我们需要更多地以创造性思维去对待制度变革的问题.后工业化进程意味着一个合作社会的生成,这个社会将会拥有一种合作制度,将实现对工业社会的基本制度的扬弃和超越.合作制度建构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共生共在.  相似文献   

10.
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 2亿人口的大国而言 ,农业的发展与稳定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与政治稳定。有学者言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矛盾主要是两个 :一是基于基本国情的矛盾 ,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二是体制矛盾 ,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由此引发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其它许多社会矛盾 ,如产业结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城乡教育平等问题等等。这不仅会影响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会影响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它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所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发展中的矛盾分析1、农业…  相似文献   

11.
努力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十大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方齐云教授新作《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一书与张培刚教授“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一脉相承,是张先生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该书从工业化进程这一背景出发,抓住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应如何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进而构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体系。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为什么需要工业化以及工业化为什么必须包括农业发展在内这两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问题的日益政治化,传统政治的绿色转向,正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生态政治的哲学基础是要为"自然"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基。生态哲学强调,生态问题凸显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建设不单纯是技术或经济问题,更是包含政策主张与价值选择的政治问题。人类社会需要在根本处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革的原因在生态,变革的内容在经济与社会,而实现变革的决策和过程则在政治。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都依赖于政治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走向现代化、实现社会转型,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深刻变革,也是伦理道德的深刻变革.着眼于社会伦理的演进,考察元道德问题,是实现伦理道德变革、重建新伦理的理论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文简答了三个元道德问题:道德是什么? 在总体上,人类的道德是不是进步发展的?判断道德进步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必须从人类现实生活出发,不能仅仅强调道德的超现实、理想化的观念性质.立足现实社会伦理演进的客观形势,找出建道德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东盟自其成立至今一直处于国际秩序的巨大变革中,在大国介入下,东盟内部的宗教、领土等问题不断发酵,争端不断。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体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行为,而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各国有扩张自身的权力以求生存的趋势。然而实力较弱的东盟各国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强和自保,因此它们通过建立联盟来构建大国平衡的安全机制,以维护本地区的独立与生存。尽管该机制一度提高了东盟的国际地位和生存能力,但随着国际多极化趋势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扩展,传统的大国平衡安全机制的弊端渐趋显露出来,如果运用不好,它可能会妨碍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在新的国际体系下,既要变革大国平衡机制,也要发展东盟内部的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与小国相比,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多样,国内市场广阔,经济发展的内向程度较高。如何根据国内各区域的资源禀赋特征和社会经济基础组织分工协作,促进各地区合理、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试图就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即区域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问题和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综合发展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深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疫病演变的自然界发展逻辑来看,史前的“地方性”疫病发展到“区域性”疫病,进而演变到全球“公共性”疫病,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命健康的现实问题。从国际社会应对疫病的实践逻辑来看,“区域性合作”发展到“全球性合作”,大国合作而非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是战胜疫病的历史选择。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揭示了各国相互联系、依赖不断加深的“客观规律”,文章指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应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全球“公共性”疫病问题的根本路径。根据上述逻辑理路,当今国际社会应当顺势而为,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和全球卫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农业大国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每当我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关键时刻,农民都以其创造性展现出了他们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势力和作用。我国农村具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我国农民拥有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不仅使我国的政治发展不同于西欧国家,而且也使中国政治问题更加复杂。忽视农村变迁或鄙薄农民都是不可取的。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农村基层民主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清醒的认识,探寻中国政治发展的出路,决不能背离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体现。根据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通过的“登博斯宣言”,农业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包括牧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护土地、水和动物植物的遗传资源,使环境不退化,并且技术上应用得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从而…  相似文献   

20.
一、人口问题必须遵循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早在1972年6月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为了现在以及将来千秋万代维护并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必须遵循的崇高目标”.以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当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由于过去很长时间不讲或少讲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社会与自然必须是一个整体,人类与环境一个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要遵循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正确的、完整的掌握和遵循自然规律,人口问题必须遵循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等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