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晚清谴责小说的“匡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晚清文学崛起一股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一批揭露官场腐败、抨击社会黑暗的小说纷纷问世。其中《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是这批小说的代表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为“谴责小说”,并指出它们“命意在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对于鲁迅所说的“匡世”,近代文学的研究中历来说法不一,近年来,有人将  相似文献   

2.
蔚然  文革红 《江汉论坛》2003,(2):112-114
《红楼梦》取得了中国古代小说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历来为评论家激赏。然而人物容貌描写却存在明显的不足。《红楼梦》中人物容貌描写沿袭前代小说,以“只见”引出骈偶句,生硬插入文中,阻断行文的流畅自然,而且描写时大量袭用陈旧意象,缺乏个性特征。虽偶有精彩之笔,但前代小说中也不乏此例。因此《红楼梦》人物容貌描写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作品整体艺术成就相比,可谓碧玉微瑕。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是一部反映中国晚明时期社会罪恶的伟大作品。小说通过对以西门庆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形象的塑造 ,突出地展现了丑恶灵魂演绎出的腐败政治和黑暗经济。小说的政治学底蕴在于将裹着封建专制主义内核的官商一体化暴露出来 ,小说的经济学价值在于将半资本主义化的原始资本积累绘成一幅立体的经济画卷。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不仅在历史演义等作品中有着大量谋略描写,而且在世情小说中也 有着精彩纷呈的谋略描写。《红楼梦》的谋略描写存在于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封建主子与奴婢、封 建家族的妻与妾、嫡与庶等诸种矛盾冲突中。其谋略描写不仅对于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化,而且对于 其现实主义特色的形成、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特征的刻画、悬念效果的产生等, 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平 《东岳论丛》2007,28(3):65-68
在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中,以较多笔墨描写婚俗,始于《金瓶梅》,继之以《醒世姻缘传》和《红楼梦》。三部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婚俗描写则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婚俗描写在三部小说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婚俗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创作主旨、构思故事情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比较三部小说在婚俗描写方面的异同,也可为解决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学者大多认为西方小说擅长心理描写,中国古典小说缺乏同西方小说可相媲美的心理描写艺术。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如此,只不过同西方现代小说静态心理描写大相径庭。《金瓶梅》与《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代表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始终是根植于官场小说中的恒定因素,政治传统、政治伦理与政治文明成为官场小说讲述的核心内容,但官场小说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阐释仍然存在无法规避的局限和窠臼,使官场小说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陷入到模式化状态。王晓方的官场小说在对传统政治中的"官本位"思想、官场小说中的"现代性"焦虑和小说对政治表述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一部治世的反面教材——《金瓶梅》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彦 《中州学刊》2007,2(4):209-211
《金瓶梅》作为世情小说,它所暴露的北宋末期的社会黑暗在全书中占据着突出位置。从它所描绘的官场黑暗诸如编制官吏关系网、受贿敛财、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等现象来看,完全可以说是一幅生动而丑陋的吏治腐败图。它在客观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足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惩治腐败的一面镜子。它启示我们:惩治腐败,要努力进行法律和制度改革,要建立和设置一套遏制贪污腐败的有效规制和机构,从而在根本上清除产生腐败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寓真于诞——《考弊司》的艺术构思 讽刺文学作品,常常采用寓真于诞的写法,所写的事情看上去荒诞无稽,但其中却蕴藏着生活的本质真实。《考弊司》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考弊司”是稽查科举弊端的官府机构。这篇小说所写的是阴间的事,这是一种假托,它以变形的方式影射人间社会,辛辣地讽刺了封建吏治的腐败和官场的肮脏、黑暗。小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讽刺形象——虚肚鬼王,这个畸形形象是封建末世官场的必然产物。虚肚鬼王作为司辖考弊的司主,办事无疑应该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否则,他就无法有效地行使职权了。然而虚肚鬼王偏偏不是这样的人。蒲松龄把人物应当具有的美德同事实上的极端丑恶,不协调地扭结在一起,让人物用自己的恶行无情地撕下自己冠冕堂皇的假面,这样,就使得形象具有了尖锐的讽刺性。正是在对讽刺形象的毫不容情的否定与鞭挞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倾向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夸张是讽刺性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段。通过夸张的情节和场面,能够使讽刺形象性格中丑恶卑污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神怪、鬼魂的描写真可谓触目皆是,历代不绝。《西游记》、《封神演义》之类专门的神魔小说就不用提了,即便是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水浒》和《三国演义》中,也不乏神怪描写。《红楼梦》中有绛球仙子还泪说,有太虚幻境和  相似文献   

11.
王立 《河北学刊》2008,28(3):107-112
从西晋到清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航天飞行器的载录,这些航天飞行器有可能从天外而来。古代文献对外星人怪异相貌的记载,首先是怪异的面貌和形体;其次是色如蓝靛,遍体有毛;其三是透明体貌的外星人描述;其四是生活在陆地或海中的类似人类的高级动物。佛经文献中相关故事的启发,也是审视中国古人有关天外来客载录时应予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杨永芳 《学术探索》2012,(3):133-135
叙述学通常从两个角度分析作品: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荒凉山庄》故事层面的情节研究以传统叙述学中的情节观为研究框架,而人物的研究将结合"功能性"和"心理性"两种人物观来进行分析,最后从中探讨小说黑暗主题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黄粱梦"最早的故事雏形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列子》中,至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焦湖庙祝》,形成了黄粱梦故事的基本框架。其成形以唐沈既济的《枕中记》为标志。及至宋末,黄粱梦故事的两大亚型:吕洞宾度卢生和钟离权度吕洞宾的黄粱梦逐渐形成。后黄粱梦故事转入民间,形成了民间的黄粱梦《睡公卢英》。在流传过程中,文人与民间构成了黄粱梦故事演变的两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复仇是新文学的一大母题.近现代中国贫弱和耻辱的灰色境遇激发了以家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悲壮和忧愤的民族自觉,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铸剑》的重心和巧妙在于复仇过程和复仇方式上的设计,"后复仇"情节成了复仇之上的复仇.巴金是在复仇的沉思中完成了思想和启蒙的另一种文学选择.汪曾祺复仇者为父报仇的永恒模式成了心灵扭曲和罪恶的象征.曹禺借复仇书写生命的原始强力,同时也写了人的现代困境.茅盾《参孙的复仇》的意义是多重的,除复仇的多向外,还有对女性和自己的复仇.近现代中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集体记忆使得复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15.
“老子化胡”说从两千年前左右产生至今,已经不是单凭史学考据就可以定论的伪说,而是异质文化之争的潜在史实。历史中的伪说可以变成史实,这就是“人文化成”的奇功。“老子化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凯旋,却未必是个体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福音。从本质上说,“老子化胡”说所说的并非故去的旧事,而是常新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金莉莉 《学术探索》2003,(12):88-90
叙事结构是文本自己的语法操作规则。童话叙事结构与成人文学一样具有空间性,但本文认为童话的幻想特征使文本并不适合作表层与深层的传统切割分析,叙事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具有成人与儿童双重审美心理,这使叙事结构如同一个不甚规则的圆,其中成人作者内心的儿童审美体验让幻想的"圆"形空间尽力扩展,而成人审美心理又用理性点睛般暗中规范,不露痕迹。同时这个幻想空间还有自己真实与节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呼伦贝尔商业发展史上,海拉尔“八大家”之说最为著名也广为流传,但有关“八大家”的真实性、具体名称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海拉“八大家”之说是旅蒙商进入海拉尔的历史事实与一些民间传说耦合而成的,与多伦诺尔“八大家”之说有密切联系,且原型为清初张家口的“皇商八大家”。另外,海拉尔“八大家”中的一些商号的具体情况也是能够考证清楚的。  相似文献   

18.
Shen Meiying 《学术界》2012,(6):249-255
Guests of the N ation w ritten by the Irish w riter Frank O ’C onnor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short story,in w hich a tragedy about the killing betw een friends is depicted.In this story,many different pairs of binary opposition are used to present the theme and the characters vividly,w hich makes the plot more attractive.T 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henomena of the binary opposition in the sto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construction to deconstruct the individuals’feelings of the absurdity and void of the meaningless w orld.  相似文献   

19.
V·S·奈保尔《河湾》中的萨林姆既充当故事的主人公和叙述者,既参与情节的发展,并独立于故事之外,本文对双重角色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他》描写了一个被父母和家庭抛弃的美国南方孩子.这个孩子始终被称为“他”,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小说中“他”的无名状态意味着个体被剥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而小说结尾处“他”被送往县救济院则意味着“他”既遭受了老南方的否定,又遭受了新南方的抛弃,“他”陷入到被历史与现实双重抛弃的处境之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南方女作家,波特在《他》中表达了南北战争战败后美国南方人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他》中那个无名的孩子正是波特这一代新南方人对于自我身份焦虑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