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伯族是黑龙江地区的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的活动地域、隶属关系等诸方面都有了变更.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旗编入满洲八旗,即是锡伯民族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于锡伯族的经济生产、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字的演变,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这一重要事件,锡伯族的一些学者,包括吴元丰、赵志强等同志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准备结合新发现的有关资料,对这一重要事件做进一步的探索、补充.  相似文献   

2.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四月十八日,一千名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四千多名眷属,齐集盛京(今沈阳)小西边门的锡伯家庙——太平寺前举行祭礼。他们将从这里出发,奉旨到新疆去长期戍边。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裔,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清初和康熙年间,统治者深感兵力不足,曾将勇敢善战的锡伯族人先后编入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南迁齐齐哈尔、吉林、伯都纳(扶余)和北京、盛京等地驻防。这次乾隆允准伊犁将军的奏请,抽调他们去新疆加强防务,是锡伯族人历史上有名的西迁。这一千名锡伯官兵,分别来自辽河流域的辽  相似文献   

3.
清代八旗领属问题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清代八旗按照皇帝与宗室王公的分别领有而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如果再进一步提及上三旗与下五旗所包括的旗分,通常的说法是只对满洲八旗而言,即皇帝自领镶黄、正黄、正白满洲三旗为上三旗,宗室王公所统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满洲为下五旗,八旗中的另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不在皇帝与宗室王公所领有的范围之内。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对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相似文献   

4.
明末后金政权进入辽东之后,归附的蒙古贵族与日俱增,清太祖努尔哈赤探索以八旗制度管辖蒙古族。天命七克广宁后,努尔哈赤便将乌鲁特、喀尔喀蒙古按部落各设一旗,乌鲁特旗由明安统领,喀尔喀旗先由莽古勒、继由其兄恩格德尔统率。而隶属八旗满州的蒙古牛录,则以吴讷格为首领;天聪初年又增一旗,由苏纳额附统领。天命六年九月,清太宗皇太极下令,取消乌鲁特、喀尔喀旗,将蒙古贵族并入八旗满州,属下人员归入附属八旗满洲的蒙古旗分。到天聪九年二月,八旗蒙古建置完备。至此,皇太极分散了后金境内的蒙古势力,而保持了满洲的民族优势。  相似文献   

5.
清初蒙古八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十一旗”的问题 《清太宗实录》天聪九年二月丁亥条记载:“编审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共一万六千九百五十三名,分为十一旗”。这十一旗是指蒙古八旗和古鲁思辖布一旗、俄木布楚虎尔一旗及耿格尔同单把共管的一旗。古鲁思辖布等三旗共有9,123名壮丁,占此次编审壮丁总数一半以上。有的学者认为:“这三旗肯定仍然隶属于原有的八旗满洲之下”。这一看法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6.
清代库雅喇满洲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库雅喇满洲是满族共同体的一支。满族有佛(旧)满洲和伊彻(新)满洲之分,伊彻满洲又有库雅喇满洲之别,《吉林外纪》说他们“皆满洲也”。 库雅喇满洲是今天吉林省珲春县的土著满族.全族共有钮呼特氏(郎)、泰楚拉氏(邰)、色勒里氏(铁)等15姓。 本文主要对库雅喇的源流、编入旗籍、社会经济、守卫东疆等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7.
八旗蒙古人是指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编入八旗蒙古内的蒙古人及其后裔。与游牧蒙古人不同,在清代他们的教育是颇受重视的。接受教育是八旗蒙古人参加科举、进而为官从政的基础,是构成八旗蒙古人全部历史活动的极重要的方面。事实上,八旗蒙古人的教育史是与清王朝的兴衰史相始终的。清代,八旗蒙古人生活地区分布极广,除京师外,分散在全国各主要的战略要地。由于各地驻防情况不同,其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也各有特点。这些因  相似文献   

8.
库雅喇人编入满洲八旗,始于清政权入关之后,与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被大量编入八旗的东海瓦尔喀部、虎尔哈部和渥集部有较大的不同.库雅喇人源自东海瓦尔喀部,明末居住在图们江下游以及附近沿海地区,被清(后金)政权称为库尔喀部,自天聪三年(1629)开始向皇太极朝贡不断.清政权入关之后,在东北地区"招抚新满洲",库雅喇人成为最早编入八旗的新满洲成员,在反击沙俄侵略、保卫东北边疆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入关后,特别是在康雍时期,为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管理、填补东北防务空虚、巩固东北边疆,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徙民编旗"政策,将少数民族部众大规模迁入内地,以"新满洲"形式编入满洲八旗.这对于加强东北边防,巩固边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以库雅喇为例,对"新满洲"形成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清初,“按行军旗色,以定户籍”。“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军民合一制是八旗户籍制度最初的形式,也是最终的形式。 若论旗籍问题,人系于户,户系于佐领,佐领系于固山(旗),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内中错综复杂,问题就出在这户籍既统兵、又统人之上。清军入关、旗人麇集京畿,分划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驻地以拱卫京师,旗人以此定籍也形成了。清晚期,驻京远郊密云县的  相似文献   

11.
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科尔沁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儿的后裔。哈布图哈撒儿的牧地,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和海拉尔河一带。哈布图哈撒儿十四世传至奎蒙克塔斯哈喇。明朝洪熙年间,奎蒙克塔斯哈喇为厄鲁特蒙古所破,游牧于嫩江流域,后为区别其子昆都伦岱青的阿鲁科尔沁而称嫩科尔沁。其弟巴衮诺颜游牧于呼伦贝尔。 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最先与满洲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双方建立联盟的阶段和科尔沁部臣服满洲的阶段。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清朝是满洲民族建立的政权,八旗制度是其存在的基础。八旗制度是统辖以满洲人为核心的旗人行政组织,同时也是军事组织。入关以后直到雍正朝,八旗制度除了行政、军事性质外,还保留入关前后全国那种浓厚的部族式、封建式统辖组织形态,具体地说就是佐领。佐领不完全隶属于皇权之下,对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来说,皇帝是统领镶黄、正黄、  相似文献   

13.
八旗汉军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汉军是清代八旗组织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八旗汉军问题,国内讨论还不多,并有一些歧异的看法。本文旨在对汉军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诸同志。 一 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齐,从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起兵讨伐尼堪外兰时起,至1615年(清天命前一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建立八旗时为止的三十二年间,他的队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八旗通志》记载:1615年“时满洲蒙古牛录三百有八,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清代八旗制度的全面实施,大批赫哲人被编入八旗,成为披甲旗丁。出于强化清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清政府相继把赫哲旗丁由三江流域迁往北京、盛京、齐齐哈尔、黑河、珲春等地驻防,致使清代赫哲人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了三江流域。康熙五十三年,赫哲人以旗丁身份首次迁入珲春。乾隆至同治年间,又有一定数量的赫哲人迁入该地。到清末,珲春赫哲人已达1682人,成为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访柯尔克孜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克孜族原来是居住在西土耳其斯坦(苏领土耳其斯坦)柯尔克孜共和国以及东土耳其斯坦(新疆)西部地域,据说在满洲国龙江省有部分人居住。例如康德七年兴安局关于兴安省外四蒙旗土地报告书中的一五○页,载有依克明安旗外旗蒙人计有喀拉沁、科尔沁、达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清崇德二年蒙古文档案澄清了清代史籍中有关"外藩蒙古十三旗"的说法,解决了清初在内蒙古设旗和朝贡方面的一个疑难问题.指出了<旧满洲档>在记载清初蒙古牛录和户数上的错误和蒙古文档案的价值,还附带讨论了察哈尔部和硕亲王额哲旗不在"外藩蒙古十三旗"内和"外藩二十七旗"及"外藩四十九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青海省蒙古族有50546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蒙古族总人数(341万余)的1.48%。主要聚居在海西州的都兰县、乌兰县和德令哈镇(海西州蒙古族18664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8076人),其余居住在海北州(3701人)的海晏县(托勒公社等)、祁连县(多隆和野牛沟公社)、刚察县(哈尔盖公社)和海东地区的湟源县(1059人)。在清代划分为左右两翼盟29旗,黄河以南有4旗(在今河南县3旗,在今同德县1旗),今海西州有8旗,今海北州有12旗,海南有5旗。解放后成立了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54年1月),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八日(农历四月十八日),我们哥俩有幸参加了市民委召开的“哈市锡伯族首届“四、一八”西迁纪念日座谈会”,会中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同时也深深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增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感。 锡伯族西迁至今已二百二十余年,它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长河中一股小小的细流,但是,它在锡伯族的民族史和清史研究中,确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弄清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9.
后金设立蒙古二旗及漠南牧区旗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史、民族史学界都认为在建立八旗蒙古以前,后金曾设有蒙古二旗,但多认为其设起自何时已失考据;此外关于清代游牧蒙古旗初设的时间,其说也不一。拙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就正于诸位读者。  相似文献   

20.
八旗汉军是清朝社会中游移于旗与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主要探讨八旗汉军建制完成至乾隆皇帝令汉军出旗为民这一历史时期汉军的遭遇命运。汉军建制完成使得辽东汉人由明王朝统治下的边民变成为八旗体系中的旗人,乾隆时期允许汉军出旗为民又使得汉军获得了选择身份的自由。在清朝统治与八旗汉军身份变化的调控与制衡中,汉军来源于汉人以及清朝统治者始终与汉军保持着的疏离感使他们最终被政府所抛弃。汉军的出旗不仅有利于八旗制度和清代社会继续有序地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对汉军旗人身份认同中既依靠、利用,但又疑虑、排斥的趋向也得到了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