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引言锡伯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承认的“少数民族”。他们以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为原住地,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散居在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全国各地,有8.3万余人口。近年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以及锡伯族本身希望编写本民族历史的愿望,出版了诸多关于锡伯族历史的著作。前者的代表著作是作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出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产工具入手,通过对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生产工具进行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指出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的经济形态以渔猎经济为主,手工业、畜牧业、农业、采集经济为辅,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  相似文献   

3.
陈园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237-240
本文从生产工具入手,通过对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生产工具进行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指出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的经济形态以渔猎经济为主,手工业、畜牧业、农业、采集经济为辅,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  相似文献   

4.
关于赫哲族的活动区域,人们一直认为他们自古以来一直活动在三江流域.通过历史传说、考古调查以及史书记载三个视角考证,赫哲先人的活动范围至少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牡丹江以及嫩江等五江流域.  相似文献   

5.
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源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嫩江流域柯尔孜族的来源问题一直是民族史学界长期探索而不得其解的难题,其难处就于史无明确记载,靠历史文献、地方志资料探寻柯尔孜族的来源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我国的柯尔孜族以及前苏联的吉尔吉斯人都聚居于天山地区,因此,有的文章认为嫩江流域柯  相似文献   

6.
梅里斯,达斡尔语意为"有冰的地方"。17世纪中叶,达斡尔人大批迁入嫩江流域,在中游西岸建立村落。他们在这里垦殖、开发、建设,开启了梅里斯乃至嫩江流域近代文明与发展的先河,300多年来,经过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汉、满、蒙、回等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和建设,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从昔日的莽莽荒原,发展成为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乡土气息水乳交融、现代文明与淳朴的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新型民族区。  相似文献   

7.
鄂温克族使用驯鹿历史悠久,在他们的造型艺术中,驯鹿的形象十分丰富多彩。本文主要对鄂温克族在其造型艺术中对驯鹿的表现,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提起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的农业不能不联想到他们在西北时农业发展的状况,因为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是18世纪从西北迁移过来的。柯尔克孜族起源于叶尼赛河上游,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史籍中有着不同的民族名称,先后有“鬲昆”、“坚昆”、“隔昆”,“纥骨氏”、“契骨”;“黠戛斯”;“吉利吉斯”。唐朝以后,在中外史籍中才有较为详尽的史料记载,这可能与唐朝的强盛、中西联系的加强有关。尽管如此,诸多史籍对柯尔克孜族农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存在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使56个民族步调一致,统一发展,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我国少数民族而言,要想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必须从自身出发,发挥少数民族自身的优势。当前,部分少数民族已经开始从城镇景观设计的方案上考虑塑造自身独特的形象。本文从当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城镇景观的相关构成要素以及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形态出发,简述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城镇景观需要具备的设计原则,并且对当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城镇景观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在民族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捡拾远古的贝壳记第一位鄂温克族青年语言学家朝克中国的民族众多,就有众多的各民族语言。总人口为3万人的鄂温克族虽然数量不多,但它是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甚至在俄罗斯、蒙古也有部分居住。众所周知,由于长期居住在山里或广袤的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特点使他们过...  相似文献   

11.
汉族移民与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伟 《民族研究》2002,(3):94-103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史的研究方面,移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近年来,相关成果有所增多,然于六朝仍显薄弱。本文认为,六朝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来自岭北的大量汉族移民,充实了其经济开发的基本力量;与此同时,六朝政权又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政策措施。因之,珠汪三角洲的经济开发取得了新的成就。 举凡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再度崛起,为广州港市的持久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这使得珠江三角洲不仅在当时岭南区域经济开发中首屈一指,而且正在逐步改变其落后于中原和江东的形象,走上与全国同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达斡尔人是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清朝初期已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辖与统治之下。本文对清初达斡尔人的居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状况,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宗教文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特别是在沙俄哥萨克入侵我黑龙江流域后,达斡尔人为保家卫国,与俄国入侵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黑龙江地区是蒙古、索伦及东海女真等游牧渔猎民族聚居的地区,清兵入关对这一地区各民族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清兵入关缩小了清朝中央政府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政治影响,延缓了清朝政府在黑龙江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削弱了清朝政府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军事支持,减少了清朝中央政府与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在政治、军事及经济等方面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沙俄入侵有了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 ,探讨了明清时期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明清时期 ,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主要表现出渔猎经济与粗放农业的内容与特色 ,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 ,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 ,常常不得不被动地受制于生态环境的变迁 ,其生产方式长期保持了一定的原始性与落后性 ,明清时期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也正是如此。对于如何进一步认识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关系 ,本文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万 《民族研究》2003,7(1):70-77
清初著作记有东海瓦尔喀 ,学术界多谓是东海库尔喀或牡丹江虎尔哈之异称。本文对瓦尔喀诸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新看法 :( 1)东海瓦尔喀是指明末清初分布在图们江内外的女真人。 ( 2 )他们是明初建州斡朵里部、建州兀良哈部、毛怜兀良哈部以及狭义“女真”的胤裔。 ( 3)特别对安楚拉库瓦尔喀进行了研究 ,提出其地域在今和龙市境 ,是明初第三毛怜卫胤裔 ,纠正了乾隆时绘制的《战迹舆图》标注于阿勒楚喀之误。 ( 4)对建州部、乌拉部剽掠瓦尔喀进行了分析 ,提出努尔哈赤把瓦尔喀强行掳掠到建州 ,实际是使流落各地的支系骨血归宗。这一行动充实了建州女真的军事实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为其统一女真诸部 ,建立后金政权 ,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何达 《民族学刊》2021,12(3):87-93, 104
乾隆年间,先后共有七位将领担任成都将军一职。七任成都将军在川边地区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清政府的一系列边疆教化政策;继续实施朝贡贸易政策,协助派遣川边地区土司轮流觐见;及时传达清朝中央谕旨,宣扬中央相关政策;统筹规划川边地区的驻兵进行屯田,以促进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都将军在治理川边地区时推行清政思想,采取刚柔并济、恩威并用的治边措施,增强了川边地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维护了川边地区的社会秩序,创造了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在成都将军设置之初,两金川地区平定之始,成都将军针对川边地区的治理,多侧重于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川边地区的屯兵驻防、清政府政策的推行等方面;在川藏边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时期,治理侧重点则在于以前期的治理为基础,逐渐处理和完善两金川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该地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大政方针 ,主要确立于清高宗乾隆以前 ,其中既有对前朝的继承和发展 ,也不乏自身的创新与尝试。本文以史实为基础 ,着重从清朝中央政府设立的具体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以及清朝统治者在西藏推行的政策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以着力展现清朝中央政府对藏政策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清入关后,为加强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机构。在中央特设理藩院,在地方则设有驻防将军、副都统、城守尉、协领等,诸管理机构的设立在客观上巩固了清朝在当地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十八九世纪,清朝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新疆进行了有目的的移民,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移民屯垦政策是中国中央政府上千年边疆政策的延续和扩展。在新疆的移民屯垦不仅稳固了清朝的统治也确保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移民实边也调整了南北疆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格局,促使新疆主要民族的分布格局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