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中的赑屃形态变迁,皇家舞乐与景观艺术中的赑屃位置的研究可知,只有通过对传统景观雕塑的"充分认识体会,学会沿革发展",不断与时代磨合去粗取精,将"意味"与"形象"结合起来持续发展,才能重塑东方当代景观艺术在世界景观体系中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历史上,陶瓷艺术一直是以一种"文明载体"的面貌出现.它还具有很广泛的媒介作用,器型、绘画、雕刻、工艺水平等都可以从它的身上找到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传统陶瓷艺术堪称中华文明的代言人.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革新、创造"的陶瓷艺术品,拓展了陶瓷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4.
在革命性的艺术运动中,现代雕塑创作正向着古典标准展开挑战,并不断提示人们关于"现代雕塑"的突破性思考和理解。而公共环境艺术是一种人类在空间环境中有意识的连续营造美的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多元化的,并由若干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活动。现代雕塑在公共环境中的合理运用,将起到美化和协调空间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5.
陶瓷美学在中国当代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从新中国创建尤其是文革之后,该学问大体经历了从最初主要将陶瓷创造和审美视为"工艺美术"现象,到将其视作"艺术创造",再到试图从"学问及学科"的角度对其展开"体系性"的理论建构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在总体上呈现出视野不断拓宽、理论愈益深化的趋势,但也存在诸如缺少学问及学科意识,重经验描述、轻理论探讨,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等制约陶瓷美学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瓶颈性问题。对中国当代陶瓷美学研究做述评性探讨,有望为进一步认清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历史和学理性依据,推动这门学问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德化传统陶瓷作品从室内案台到室外公共空间雕塑的介入,造型从小到大对陶瓷的突破;充分发挥材料作为独特的"媒介"和"载体"等几方面探索了陶瓷雕塑应用于公共空间雕塑的潜力,从而拓宽了研究艺术新的外部形态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神逸物外、意寓形中,陶艺的意蕴,是陶艺作品的灵魂.我国古代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画品>中把刻画人物精神状态的"气韵生动"作为艺术的最高准则.<周礼·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批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所谓的"良",即是艺术的意蕴.陶艺作品只有将创作者的审美意趣、内在情感与追求巧妙地融合于外在的艺术形态之中,才能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艺术也是趣味,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内心的反映,对于房屋家具……人类灵魂的微笑,是渗入一切供人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理智的魔力."  相似文献   

8.
2010年秋,偶然一次机会,我受人之托,为某会所创作了一批陶瓷雕塑艺术品摆件,其中两组主要以"太湖石"为创作素材。之后这一系列的创作便成了我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课题。中国人素有赏石、玩石的传统,赏石文化早在上古时期就己初出端倪。同自然崇拜都是古老的话题。人们从征服自然、亲近自然、再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密切。人与山水的相遇,人对山水的发现,以及先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山水  相似文献   

9.
群雕《拉奥孔》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希腊化时期末期的作品,它在主题表现和雕刻手法上都不同于古风、古典时期的作品。群雕以拉奥孔父子3人的厄运和抗争为主题,在雕刻手法上表现出了强烈写实倾向,这也构成了群雕独特的"和谐"模式。对优美和静穆的审美理想的放弃,是《拉奥孔》群雕对古希腊雕塑传统的背叛。然而,其对雕塑素材本身的忠实,却暗示了一个新的雕刻艺术时代的降临。  相似文献   

10.
亨利·摩尔的艺术是英国现代艺术的特殊成就.20世纪早期的西方前卫艺术、原始艺术以及西方古典艺术都直接影响了亨利·摩尔的创作;罗杰·弗莱、布朗库西、爱泼斯坦等人是摩尔艺术道路的领路人;材料的真实性、三度空间造型、强烈的生命力是他的创作原则,而大自然则是亨利·摩尔的艺术最终走向创造和成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从雕塑创作的角度出发,并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雕塑创作中的一些艺术观点。论述了精神内涵和生命力是雕塑创作的核心和灵魂及创作中的任何部分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指出雕塑语言在雕塑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及雕塑创作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 ,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 ,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3.
将现代园林看作一个大型的雕塑艺术,运用雕塑艺术的设计理念,从理念、空间、功能、细部融入现代园林景观之中。在对现代园林造景材料的"雕"与"塑"过程中,使艺术性与科学性完美融合,实现艺术设计理念的完美表达。雕塑艺术服从于现代园林的整体规划设计,现代园林环境为雕塑艺术营造艺术氛围,两者共同构成一件完美的景观艺术品。雕塑艺术与现代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包容,改变了现代园林景观的原始形态面貌,是一种新的艺术整体,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新的艺术设计时代。  相似文献   

14.
15.
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巨大影响下,园林景观中所设置的雕塑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主题、形式和审美观等方面都对传统雕塑进行了大胆的反叛,使园林景观雕塑的艺术语言更丰富,形式更自由,对营造不同的景观效果和氛围起到辅助甚至主导作用。本文探讨了园林景观中基于现代艺术的抽象的雕塑、荒诞的雕塑、活动的雕塑、轻巧的雕塑,以及作为现成品的非传统创作方式的雕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轮回是靠时间来刻度的,而艺术的轮回呢?我们似乎找不到唯一性的指标,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就是离开了艺术家的艺术史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因而对艺术的关照关键在于对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考察、研究。正是基于如此重要的文献和实践价值,自2012年开始,《中华儿女·书画名家》杂志特开辟专题陆续介绍国内那些为雕塑艺术发展做出学术贡...  相似文献   

17.
时间:2012年8月13日地点:黄佳宁工作室佳者,优也:宁者,静谧——名如其人,大抵如此。黄佳宁历经了一条由瓷到画,再到瓷的艺术成长过程,她将中国绘画的笔墨神韵藏于瓷中,又将瓷的古拙典雅之气贯于画面。全程的交流我们没谈什么大的道理和艺术旨归,话题围绕着"景德镇""创作""生活"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8.
吴为明在陶瓷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用瓷的研制,二是现代陶艺的成功探索。吴为明的现代陶艺作品与传统陶艺相比,有着"四重"(重自然、重情感、重自我、重文化)和"三化"(多元化、个性化、自由化)的鲜明特色,是意与象的完美结合,意与象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一种诗性美,从而成为人们叹为观止的"诗瓷"。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大众文化崛起、艺术泛化和艺术非审美性等现象出现的文化语境中,雕塑材料开始以媒介符号和理念两种艺术形态主动介入到雕塑艺术活动中来,它不再是艺术家雕塑活动中的被选择对象。在功能上,材料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仅停留在实用性、可塑性和持久性等特性范畴,从而使“无限定性”成为当代雕塑材料发展的主流形态,当代雕塑艺术开始步入一个以材料为主的“泛雕塑”时代,任何特殊手段和工艺都可以用来参与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雕塑家选择材料的目的也变得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热贡佛像雕塑艺术的工艺技术从其分布、来源、品类、艺术特色,技术传承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