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超文本网络中,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路径,探索别样的故事类型。《十二蓝》是超文本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共包括269个链接、96个辞片,8个文本人ffl。小说立体网状结构,处处流淌的意识流,水、死亡、色彩等意象的隐喻之意,角色关系的流转变换等,使得作品犹如一座电子迷宫,在迷宫中探索潜藏的故事,这是与印刷文学迥然有别的文本旅行。通过对《十二蓝》的细读,有助于读者应对超文本时代的阅读革命。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对文学的影响日益彰显.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面临的迫切课题.与传统印刷文本相比,超文本有许多优势,它以"比特"方式更大程度地唤醒了文本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拓展了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浓重的技术性因素亦使它存在不少的局限与陷阱,给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危机.网络超文本时代的文学在欣喜中交织着隐忧.  相似文献   

3.
作为网络世界最流行的表意媒介,超文本已经成为文学的新面目和存在的新形态,它以自身超链接、非线性、多路径的特性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理念,从读者主体作用、文本间性以及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等三个方面对读者接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范小伟 《中州学刊》2006,(3):246-248
超文本文学作品的创作是集文学创作与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网络文学创作的未来。超文本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的特质,这不仅体现在超文本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体式具有质的区别,而且也表现在寄生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超文本网络文学的创作势必改变传统文学的文本、形象等构成模式,也将导致其阅读方式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5.
王燕子 《阴山学刊》2014,(1):46-49,94
网络时代的文学文本多以超媒体文本类型为主。博客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等不同种类的网络文本,都是技术与文学的结合体,他们的文学性探讨必须在超媒体文本特点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言说。超媒体不是简单的将超文本与多媒体进行叠加。它既要处理超文本和多媒体之间的内容安排的设计问题,又要解决两种技术结合带来的组合问题。超媒体文本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6.
韩模永 《兰州学刊》2012,(11):85-90
超文本文学的美学特征表现在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隐性特征即为超文本的深层结构,本质上说,超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共时结构,只不过,它以一种隐在的方式潜伏在文本的内部;显性特征即为超文本的外部呈现,具体又涵盖三个层面,首先,呈现形态为互文性的文本宇宙;其次,呈现方式为交互性的主体参与;最后,呈现效果为表演性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7.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文本历来就存在互文性关系,现代主义文艺创作更充分地探讨了互文性的可能。这种文化积累与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关于超文本技术的发明合流,预为网络的超文本的可能性作了观念形态与可操作性的两方面准备。近年的网络超文本写作的尝试证明了文本开放性的无限前景。但当前在建设网络文化资源信息库过程中,对大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时,却因文本格式的门户林立与简单的文字OCR处理,造成文化资源的封闭状态。网络文化资源开放性的超文本构建,有待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文化产权观念的调整与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在后现代媒介时期悄然转化,由文本走向了超文本。超文本对传统文本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其一,非线形的文本结构对传统文本线性结构的超越;其二,读者地位得以提升,读者参与创作;其三,传统的阐释观念发生变革。超文本在兴起的同时推动了图像化时代的来临,文学走向了图像社会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超文本文学阅读在相当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体现了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的阅读方式。因为,超文本的精神资源相当一部分来自后现代主义;超文本的研发成功又为验证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念提供了场所;后现代主义以超文本作为反对传统阅读的有力武器,并在超文本阅读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0.
游荡网络的文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这篇论文认为 ,网络原创文学表明 ,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的全过程。这彻底改变了已有的文学社会学 ,网络空间的文学权威殒落了。其次 ,网络语言的“速食化”倾向将对文学语言产生深刻影响。此外 ,网络技术形成的超文本对于传统的线性文本结构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量。  相似文献   

11.
超文本文学不是一种文本之间的随机性链接 ,就人们的实际选择来说 ,不同的选择过程构成不同的线性逻辑。在超文本文学欣赏中 ,我们完全可以把机器当作一个有自身意志的主体来对待 ,并与之进行精神交流。超文本文学使读者进入一种选择的困惑中 ,这种强烈介入性的阅读与人生经验形成一种隐喻关系 ,可控性 /随机性、线性 /非线性 ,读者就在与文本的这种博弈中体验着各种不同的人生状态。网络文学交流既有即时互动的过程 ,也存在延时解读的过程 ,且后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是网上"创作"、网上"发表"、网上"阅读"的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还存在网络鸿沟、质量不高、超文本特征、非功利性等障碍。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基于超链接和数字技术的超文本文学,通过富于技术魅力的多元形式实验,穿越了语言线性表意的屏障,在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间建立了无限开放的文本互动机制,刷新了电子文本写作的可能性,拓展了电子文本阅读的多向空间,以独特的形式美学向度凸现了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剑 《学术界》2012,(6):133-139,286
现阶段,“文本”已成为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概念,而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文本含义在数字语境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本概念的流变,大体上经历了古典文本观、结构主义文本观到解构主义文本观等过程.在短短的不到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均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止到动态、从线性到网状、从语言到事件、从文本到互文到超文本的等一系列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光盘技术与万维网(WWW)的普及,超文本正在深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传统的写作方式。超文本写作(简称“超写作”)建立了新型的角色关系,创造了新型的组织结构,确立了新型的文本观念。超写作研究以文理渗透为基点,以链接修辞为核心,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超文本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文艺、学术及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对于超写作的研究亟待深入。  相似文献   

16.
超文本语篇与认知图式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超文本语篇的特征,并对超文本语篇与认知图式的耦合进行了具体分析。该研究指出:(1)超文本语篇具有互文性、多模态化、前景化、任意性与系统性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结合等特征;(2)超文本语篇与认知图式在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超文本语篇在构建、阅读、重构过程中与认知图式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阿尔都塞的总问题阅读法和征候阅读法,又对无辜阅读和有罪阅读、栅栏式阅读和征候阅读进行了比较,指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学的解读,是一种异与传统解释学的结构解释学的解读,用这样一种方法,它力图避免传统马克思主义阅读中的教条主义缺陷,读出马克思文本背后隐性的问题域。但显然阿尔都塞读出的只能是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是经过读者总问题设定的马克思,而非客观真实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大众阅读是在特定的技术发展、宗教衰落和教育普及的条件下产生的。与传统的阅读相比,大众阅读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不是无教养的阅读而是积极有效的阅读。它所面对的文本是开放性的,语境性的,处在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交织而成的网络中,因此,大众阅读是文化语境中激活性的阅读。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与文学话语的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生产、接受与评价并非客观而中立的 ,而是深陷于各种价值与权力网络中。其中 ,男权中心意识是最深层而精微的一种权力网络。女性主义的文本阅读策略是男女有别的 ,对男性作家文本采取修正性、抗拒性的立场 ,对女性作家文本则取妇女一体的立场 ,试图建立文学上的母性系谱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包括“类型文”和“新文类”两幅面孔,前者是当前国内网文研究的主流,后者则常常被忽略。而事实上“新文类”的种类繁多、形态独特,主要包括超文本、多媒体文本、互动文本和机器文本四种类型,具体形态有超文本小说、多向诗,文字造景型、语图互文型和多媒体文学,互动小说、接龙小说和文字游戏作品,以及生成艺术、定位叙事和人工智能作品等。其文本内在性质和读者审美体验也发生了重要嬗变,即在文本性质上,“新文类”从“人工制品”走向“机器诗意”;在审美体验上,则从“意识独占”走向“感觉独占”。注意到这种嬗变,对“新文类”的恰当定位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