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山非鲜虞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和鲜虞的关系,是长期争论不决的历史问题之一.直到今天,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认为战国中山就是春秋鲜虞的继续;一说两者既非一国,也非一姓(族).根本不相连续.可是两者又都认为春秋的鲜虞又名中山.个人在拙稿《中山国史杂考》 中已提出鲜虞自是鲜虞,中山自是中山,两者除在地理上有继承原因外,在族姓、国统和名称等方面都没有相因相承的关系.现再就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正由于史  相似文献   

3.
论鲜虞国的族姓、都城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虞、中山的历史并存问题,已由何志刚在《中山国史杂考》一文中述及。而鲜虞国号的来历,何氏又在  相似文献   

4.
鲜虞中山国疆域变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山国,是战国中期太行山东平原上的“千乘之国’”。它地处赵国的“腹心”,三面被赵包围,仅东北一隅与燕毗邻,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堪称“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而对其疆域,史籍仅载“地方五百里”,至于疆域的四至,具体的范围及变迁,本无记载,历代史家亦仅述大概,清人王先谦作《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可谓历史上唯一的专门著作,然而今天看来此作多为资料排列,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拟在此基础上、利用近年来历史研究、考古发掘、地名研究的新资料。对中山国的疆域范围及变迁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文献旧证和考古新证,辨析了近两百条中山史料,梳理了春秋白狄中山和战国魏属中山的历史纲要。力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力证白狄中山从未复国;辨明1973年出土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必非白狄中山王墓,必为魏属中山王墓。力证白狄中山灭邢开国于孔子生前一百一十年,《春秋》尊王攘夷而不言"中山";《左传》传不破经而晚言"中山",比清华简《系年》晚九年,比《吕览》晚一百五十五年。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中山国是我国北方鲜虞族所建的诸侯小国。长期以来,由于古代史籍中有关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人们很难对其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平山中山国墓群的发现和成功发掘,给我们提供了追寻中山国文明的物质文化载体,也为我们研究考察这个“神秘王国”的工艺美术提供了鲜活的标本。中山国作为弱小的争霸者,带着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整合到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之中,吸收绵延无尽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美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当那块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大河光石",被当地农民刨出地面时,一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古老王国—中山国被惊醒了。公元前414年,活动在今石家庄、保定一带的鲜虞人创建中山国于顾(今河北定州),公元前381年复国并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中山国历代国君贵儒学,尊贤重士,在思想文化上与汉文化融合;开疆拓土,以致疆域"方五百里",百座城池,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蛮夷之国,历经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中山国是我国北方鲜虞族所建的诸侯小国.长期以来,由于古代史籍中有关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人们很难对其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平山中山国墓群的发现和成功发掘,给我们提供了追寻中山国文明的物质文化载体,也为我们研究考察这个"神秘王国"的工艺美术提供了鲜活的标本.中山国作为弱小的争霸者,带着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整合到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之中,吸收绵延无尽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美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据考证,中山国是北方白狄人建立的封建小国。白狄是狄人的一支,因为民俗喜欢穿白衣服才被称作“白狄”。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八年,河北省文管处考古队对平山县古中山国王陵群的发掘,打开了一个在地下封闭两千二百多年的巨大的艺术宝库。长期以来,世人多以为古代狄人没有什么文化,这种观念被中山王陵出土的中山文物所否定和更正了。这批出土的数以千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鬼斧神工,金碧辉煌,特色吸人。  相似文献   

10.
中山与赵,战国时互为仇敌,史有明载,故论者颇多;然而在春秋时期也曾有过密切交往,因记载杂乱,述者甚少。有鉴于此,笔者试时春秋中山与晋国赵氏之间的渊源做一探寻,谬误之处,望知者指正。 一、晋国狐氏——春秋中山的判定 长期以来,受杜预《春秋左传注》的影响,不少学者在谈论中山与鲜虞的关系时,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以为中山即鲜虞在战国的延续、鲜虞即中山在春秋时的发端。并因此形成了中山没有春秋史  相似文献   

11.
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山国的一些历史问题,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章专门述及,而对其早期活动地域等若干重要地理问题,目前尚未深入探讨。为此,笔者拟择要进行考辨,以就教于关注中山史研究的同仁。 中山早期地域辨 何直刚的《中山国史杂考》(《河北学刊》1985年第3期)细究《左传》,指出中山非鲜虞,颇有见地。但他同时认为中山武公所居之顾,即今河南范县东南之故顾城,徙都灵寿前之中山一直活动在这一带。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狄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时期居住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狄族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异称,又称丁零。任一飞先生指出:“丁零,中国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灵、钉灵。而狄历、敕勒、特勒等都是丁零的音变。”此言极是。狄族及其异名,是古代汉文典籍对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的统称或泛称。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看,它们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由同一语源的汉语译音分化演变的产物。从汉语音韵学的观点进行研究,尽管汉字书写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读音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春秋时期楚人攻伐中山这一历史事件,从汉魏至今,历代学者大都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从事件本身讲,只有《战国策·中山策》一章于此有所涉及外,其他典籍并无详文可征;另一方面,从地理环境看,楚国地处南方。中间有晋、齐等国相阻,攻伐中山在交通上也有诸多不便。故此,晚清学者郭嵩焘在《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序中不由感慨道:“中山数有废兴,其言皆可信。而于楚之攻伐中山,则无能置一议,盖古书缺略者多也。”笔者以为,楚伐中山是确有其事的,该问题之所以久延未决,关键在于不少方家对某些史料的理解和征引上有误。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做些探索,谬误之处,祈请指正。  相似文献   

14.
中山在战国中期是个“方五百里”的小国,由于强齐的支持,武力颇盛,非常好战,“不啬于攻战之患”,终因“数伐数割,而随以亡”。中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但《史记》没有为中山立世家,零星记载很难联系起来,所以过去对中山国的历史相当茫然。河北平山县中山三器的出土,为研究中山国后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不可捉摸的中山国已经大体现出轮廓。在大家讨论的启发下,我也对中山的史料稍有涉猎,现就赵灭中山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5.
中山国是先秦时期相当重要的千乘之国,其地位仅次于战国七雄,而与东西周、宋、卫并称.然而,由于受文献记载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兴起、发展、世系等基本问题始终未弄清.直到1978年6月中山国墓葬遗物出土后,各方面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使历史上久已湮没的中山国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本文拟分两个部分,对中山国史记载和研究的过程以及近年来问题争论的焦点与进展,做一概略的回顾,以促进方兴未艾的中山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战国中山国史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记]:自从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了战国中山王铜器及其长篇铭文以来,人们对于中山国的历史获得了新的认识。顾颉刚先生的笔记中,曾经搜集过一些有关中山国的资料,并与当前的讨论有一定联系。为此特把它摘录出来,并分成如下几个问题整理成文。希望它对于充分利用古籍中的历史资料和新发现的实物材料互相印证、更深入地研究中山国历史有所裨助。顾洪记。(编者按:顾洪同志为顾颉刚先生之女)  相似文献   

17.
今日河北人口是由千百年历史人口不断发展变化而来,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研究当今河北人口问题必须首先探讨历史上的人口发展变化状况;同时,河北地处北京周围,是全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因而研究河北人口的历史发展变化,不但可以揭示河北人民对全国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而且对全国人口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人口的第一次大发展 河北属华北大平原,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物产丰盈。尤其远古时期,自然条件更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在考古发掘中早已得到证实。猿人时期,河北北部就有了人类存在,除世界闻名的北京猿人外,西北部涿鹿县西的泥河湾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细石器和其他文化遗址,在河北境内均有大量发现。说明河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远古祖先劳动生息的地方,并在此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国奴隶社会历经夏商周各代,今河北南部即处商周中心地带。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称雄、相互吞并。春秋时期河北有大诸侯国燕,小国有鲜虞、代、孤竹、邢等。战国时期有燕、赵、中山等国。各国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必定使众多人口死于非命。 从远古至秦统一全国之前的人口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山盗”一语,源出于《战国策·秦策五》中魏人姚贾对秦王嬴政所言。由于姚氏当时并未点明“中山盗”的具体身份,所以后世注家说法不一,歧异甚大,以至成为一桩历史疑案。笔者以为,弄清“中山盗”一语的原委,对于了解中山国早期的历史以及春秋中山与战国中山的承续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撰文析之,以求突破。  相似文献   

19.
从考古发现谈中山国的崇“山”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两座战国中山王墓在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相继发掘以后,引起了我因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山国的物质文化,保护好遗留下的遗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曾连续几年在三汲公社范围内对中山国的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通过对中山国的观察与分析,战国中山国的文化性质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出土的大批文物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山形器饰为它处所罕见,成为中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因而得到的印象是:中山国是崇山的。本文拟通过山形器饰的观察,对中山国崇山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西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段连勤著《丁零高车与铁勒》,全书四十万字,附地图十九幅,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北伏与中山国》之后的又一部我国北方民族史专著。本书根据史籍和考古材料,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我国商周时的鬼方丁零,汉魏时的丁零,北朝时的高车,隋唐时的铁勒,为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本书上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