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腊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当前,由于乡镇工业边际吸纳能力的递减、农业耕地容纳能力的下降以及外来劳动力竞争压力的增加等原因,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主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转变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进行生产性投入等,同时要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药家鑫案”震颤了每个有良知的人的神经。其聚焦与反思的效应是弥漫性和持久性的。有两句话萦绕在耳边:一句是药家鑫说的。“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另一句是受害者诉讼代理人张显在博文中写的。“我们想对药家鑫父母说。‘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你们应该低下你们高昂的头”’!农村人、城市人在前述语境中指称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毋庸置疑,在当代社会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偏见、矛盾与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何消解社会阶层间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将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框架,研究了贸易开放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在贸易开放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中的作用。研究得出,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充分流动,纯粹依靠贸易开放难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促进了贸易开放发挥收敛城乡收入的作用,然而在内陆地区,由于劳动力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除价格机制外,贸易开放还通过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外向型产业布局扩散、吸引外资流入等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显得愈发突出,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和制度障碍出发,提出了解决劳动力流动的管理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或者说是农民的自由流动,是解决我国目前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不足的重要动力,同时又能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程度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农民增收的的影响机制,是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慧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1):54-56
文章借助于农户收入函数 ,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试图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劳动力流动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 ,劳动力流动能增加非外出劳动力的边际收入 相似文献
7.
贾永国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2-24
在分析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对策:1.细化农村政策,增强针对性;2.完善农村经济纠纷调处机制;3.搞好村民自治,化解农村干群矛盾;4.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5.创新农村党建模式,调动村干部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流动有效性是协调劳动力流动与教育关系,应对劳动力流动相关问题的理论.劳动力流动有效性,指劳动力流动主体的目标实现程度或需求满足度,表现为劳动力流动主体在流动过程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适应性的大小.劳动力流动有效性可用劳动力流动有效量和劳动力流动效率来衡量.我们测得劳动力流动效率为2.049%.据此,我们判断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有效性偏低. 相似文献
9.
熊凤水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3):70-75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流动的结果和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此,必须对现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进行加速变革。 相似文献
10.
韩青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综合介绍我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阶段划分、人口特征和社会群体特征、原因、制约因素及其对农户家庭、农村社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根据国情,提 相似文献
11.
莫光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6-5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政府的构建意义重大。和谐政府是和谐社会的体质要求。构建和谐政府,必然要求:转变行政理念,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内、外合作,形成互助协作网络,构建合作型政府;正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诚信为工作原则,构建诚信政府;推进法制建设,提升行政人员法治意识,构建法治政府;改正行政思想观念,注重行政效益,构建有所作为的政府。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理念体现在法治建设中就是和谐法治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法治的保障,和谐法治的实现也需要和谐社会作为基础。本文试从对和谐社会与和谐法治的理解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胜康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88-94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本文重点拟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意义、内容、特征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4.
赵慧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23-25
文章从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的独特视角,透视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着重探讨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以及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路径,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试图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而且在实践上同时为二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高巍翔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2):16-20
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属于精神范畴,而精神问题的解决却不能单纯诉诸精神的努力,脱离产生道德、塑造道德和制约道德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善只能成为思辩理性的抽象物,不能成为实践理性的现实解。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郭永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2):6-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搞清楚什么是和谐社会,研究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现状,提高我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卓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5):5-8
新闻舆论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予以揭露、批评、引导、协调、解决,促进社会生活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媒体的职责。新闻媒体只有把握好人民利益、依法监督和客观真实三个原则,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和有效监督,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舆论监督重任。 相似文献
19.
曾珍宝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5-8,12
公民精神是社会成员基于公民身份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范畴.公民精神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民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20.
黄耀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3-7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路径之一是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文章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支撑与介入。研究和探讨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正确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