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众艺术的媚俗性与波普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杨乃乔阿诺德·豪泽尔(ArnoldHauscr)在《艺术社会学》(TheSociologyofArt)中把艺术样式根据接受者的社会阶层界分为三个层面:精英艺术、通俗艺术和民间艺术,其中通俗艺术就是指西方后现代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探索了小说与媚俗的关系。主要观点为:一,小说的诞生就是人类媚俗本性在艺术领域的一个表现,而对媚俗的逃离和拒绝同样是小说的本质,小说的发展就是与媚俗相抗衡的过程。二,媚俗:小说家和小说的蛀虫。它消蚀着小说家的心灵、独特的语言和小说所应具备的诗性超越意向。三,小说家应该坚强地保护自己的感情,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向媚俗抗衡  相似文献   

3.
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精神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但是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提高教师民间艺术素养,科学选取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民间艺术内容,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运用民间艺术资源等方面,予以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民间艺术一直是由民众创造并被大众所喜爱和享有的文化艺术,它带给人们的是艺术上的享受和民间传统艺术的本原精神,它与现代平面设计有着不可分割、不可泯灭的内在联系。文章希望通过发掘、提炼民间艺术中的精华来进一步加深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识以及发现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希望民间文化能更好地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让传统民间文化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商品化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民间艺术如果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结果可能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乡土味,成为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的商品,这是民间艺术商品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兰村和浮山上东村的田野考察中,发现艺术商品化确实使原生态民间艺术面临尴尬的两难境地,而民间艺术接受主体对商品化的态度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他们却认为商品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出路。如果民间艺术真的以牺牲"乡土味"为代价走入市场,那么它出现的暂时"繁荣"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并不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很好出路。因此,只有民间接受主体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彻底解决艺术商品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间性、生活性、艺术性是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文化小传统是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它造就了民间艺术的民间性。民间艺术是日常生活的艺术,只有在具体的时空中,其意义的接受与诠释才最为完满。以生命美学来考量,民间艺术的炫技性彰显着比精英艺术更为旺盛的生命力。民间艺术的民间性、生活性规定、制约了它的艺术性,造就了民间艺术迥然不同于精英艺术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傣族剪纸是云南傣族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形态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功用,广泛应用于云南傣族地区喜事、丧葬、居家装饰、祭祀或敬佛,其图案体现出傣族人民对生活中美的追求,焕发着智慧与快乐的光芒,包含着美好而深沉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在地处湘鄂川黔四邻边区的土家民族中,歌舞无疑是最为活跃的民间艺术形式。土家聚居地区,向被人称为歌舞的海洋。歌和舞已凝注在土家民族生活、性格、心理中,要把握土家民族生活、性格、心理,无法离开歌舞这个载体。同样,从土家歌舞所透露出的丰富文化,生活气息和艺术风彩,我们不难窥见土家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审美趣识和精神。虽然,土家民族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在不同形式的土家民族民间艺术中,从风格独具的建筑艺术(吊脚楼,风雨桥),编织艺术(“西兰卡普”),乃至土家人特有的服饰,居室布置,我们都能见出。但我们认为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精神的,则是歌舞艺术,所以本文对土家民间艺术精神的探讨,主要从歌舞艺术这一独特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数字化时代已渐趋式微,当代流行的数字动漫艺术也因其缺乏创意而为人所诟病.从美学的角度看,要解决这一困境,就是要实现动漫艺术和民间艺术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互动,使动漫艺术从民间艺术中获得丰厚的内容资源和精神滋养,而民间艺术借动漫艺术的新型形式以捕捉新的发展契机,以此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艺术品,是其创作者审美观念及艺术追求的结晶。因此,民间艺术品创作者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亦体现在其创作的民间艺术品中。作为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研究者,应该从民间艺术品中发现其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并给予研究、总结。但是,一般说来,目前对民间艺术创作者艺术追求问题的注意,远远不及对专业文艺工作者艺术追求问题的研究,远远不及对民间艺术其它方面(如形态学、民族属性、传承方式等)的研究。以民间歌曲为例,对确已  相似文献   

11.
新艺术运动是艺术设计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一环,在现代设计长河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对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强调、多元文化的继承、内容的朦胧性和多义性等层面上展示了与当代艺术设计相吻合的特征;在对艺术设计传承和艺术设计创新两个方面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则分别是"前艺术"和"后艺术"。后艺术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史前艺术的状态,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生存"。  相似文献   

13.
书籍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技术更新的因素 ,有从事书籍艺术创作者引入艺术构思、形式所产生的进步 ,更有各个时期的艺术家以适应书籍艺术设计的原则方法注入艺术创作的种种手法。艺术家们应发挥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与新颖的构思技巧 ,研究书籍艺术的设计规律 ,推动书籍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艺术与生活的混同,已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当杜桑把小便器直接提交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时候,"艺术是什么",实际上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难题。但是,这一趋势并非意味着艺术与生活毫无区别,而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问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在于从传统的"何为艺术"的追问方式,转向当代的"何时为艺术"的追问方式。当代美学把艺术看作一个"开放的家族",关心的问题就是"艺术如何",而传统美学关心的问题则是"艺术是什么",前者是通过"艺术如何"来知道"艺术是什么",而在后者那里,"艺术是什么"是知道"艺术如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导致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关系的混乱。用马克思主义生产与消费同一性的观点来阐述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同一性 ,可以重新认识艺术消费者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 ,以促进整个艺术活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与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技术与艺术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进入新的时期,在此问题上的认识更是人言言殊。事实上,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艺术的表现方式、制约了艺术的发展水平、丰富了艺术理论,而且艺术也反过来改变了技术的价值评判标准,为技术的普及提供了有效的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达成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承袭的元素: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深远的启示,在艺术设计中有着特殊的价值。现代艺术设计应以民间美术为基础,重视对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才能使中国的艺术设计自强自立于世界艺术设计之林。  相似文献   

18.
现代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之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环境之生命线,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进步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艺术家重要的使命是艺术实践,艺术的创新创造为其实践之根本。  相似文献   

19.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沉淀及智慧的创造,具有深远的含意。现代艺术源于西方,并在20世纪迅速转化成为今天的艺术主流,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浅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相同人性特征的艺术属性,能反思迷惘的中国现代艺术。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产生的碰撞,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通读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著述的基础上,梳理了本雅明两次艺术比较研究的理路,并对寓言与象征、灵韵与震惊等一系列解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的钥匙式的美学范畴进行了勘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