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庙会是乡村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认识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视点。从庙会的分布、内容、功能等方面对当代山西河津庙会进行考察,从祭祀神灵、参与主体、庙会内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当代庙会对传统的延续与演变。当代庙会在具有庙会的传统功能以外,由于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庙会是一种乡土文化,庙会旅游开发对挖掘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保护与传播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皖北为例,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调查,从乡土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庙会的多元文化综合与乡土文化特征;从皖北大型庙会及其活动与皖北庙会活动的新变化两个方面对皖北庙会发展现状作了描述与解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土文化视角下皖北庙会旅游开发的意义及应采取的策略,以期为庙会旅游与乡土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分析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台湾寺庙在其适应台湾现代社会旅游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方面,作了某些探索,也产生了某些负面 影响。作者三次赴台考察、讲学,就所见所闻,对台湾庙会与旅游观光,用典型事例作了多层面的论 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一年一度的北京妙峰山春季庙会照例举办,位于北京西山一隅的偏僻山峰也随之喧嚣起来。每年近百档民间香会到此结缘布施、进香献艺,数十万游客朝顶进香、借佛游春,堪称北京民间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5.
祖庙庙会是佛山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庙会,它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清,民国停办。2005年恢复举办。复兴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内涵,也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形成了新的仪式内容和特点。虽然复兴的祖庙庙会仍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其文化性、民俗性的特点明显加强了。复兴的祖庙庙会也会一如既往地在佛山社会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汉地区的城镇庙会在历史演进中,显现出深远的社会性、整合的系统性、动态的承传性和开放的自组织性诸特征.由于明中叶后九省通衢大市场的逐步扩张,武汉庙会适应社会需要而迅速嬗变.尤其是汉口镇会馆公所商办庙会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武汉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武汉近代的城镇庙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的亚文化因素,也是应该给予充分关注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至民国时期,汾河中游地区庙会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在庙会举办期间,祭祀演戏,酬神娱人,商品贸易,走亲访友,这些活动对民众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大量传统庙会得到恢复,但现代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导致庙会的文化和市场交易功能都在弱化,社会交往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取决于更加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当前的节假日旅游新常态下,如果地方政府致力于整合社会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庙会一定能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8.
庙会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国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信仰的主要途径,其文化是中国底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方式。同时,庙会文化又是中国民间民俗习惯的表现方式,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民间人民朴实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俗的方式和方法。另外,庙会文化是中国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其与地方经济也息息相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庙会文化的正向影响。此外,庙会文化还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社会民众通过庙会文化来表达内心的恐惧与不满,喜悦与幸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和,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总之,庙会文化具有记录、认知、教化、变革和融合等多种功能,对于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村庙会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民事活动,深深地植根于基层乡村社会中,影响着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乡村庙会又以其特有的活动内容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社会功能。晋北北楼口村关帝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性,以此为个案研究,调查庙会对当地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影响,揭示乡村庙会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陇地区的庙会空间仍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状态,在整体上缺乏一个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庙会的空间构成和设计思路上进行探析和研究,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使庙会的空间规划合理,给庙会的参与者提供一个优良的空间环境,其空间设计应以适度的规模、合理的选址、人性化的关怀、氛围的营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为追求理念。  相似文献   

11.
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具有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内中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庙会祭祀是一种和合的表现。人们祈望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将矛盾冲突协调化解,实现人神天地新的融合。庙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敬畏倾诉的平台,体现了民族传人循礼遵规的道德情怀。传统庙会为民众提供了多种愿景实现的文化场域,是一种地域生活的“和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庙会的产生、发展及其现状的分析,揭示了神与庙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分野的原因和特点。同时对现实中的庙会现象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史学界对华北庙会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庙会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从其原始的神秘性到之后社会生活功能的健全进行了探讨,并深入研究了庙会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思想功能等等。但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建国之前根据地庙会的研究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文化出现复兴热潮,庙会研究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渡庙会的复兴是地方精英、普通民众、民俗文化协会与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协商、合作的结果。庙会发展背后蕴涵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镶嵌着当地社会文化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民众节日形式之一。本文以河南周口地区的庙会为例,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河南庙会的文化变迁。文章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庙会的活动内容已从传统的以祀神、娱神为主发展为以娱人、经贸为主,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明清陕西庙会经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明清以来陕西庙会活动的内容变化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陕西庙会从原先酬神报赛的民俗文化活动转变为沟通城乡物质交流、调剂余缺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农业资源配置日益发挥基础性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庙会是以具体的神灵信仰和祭祀仪式表现出来的,但它在发展中,又与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相伴相生。上古时期,浙西南地区就有群体性的祭拜黄帝活动,至唐时,庙会已表现出成熟的内质,并随着佛道教的兴起而繁荣发展。历经社会变迁,今日的浙西南地区的庙会生机勃勃,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并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较好地保留和发展了传统庙会的地域性、时节性、群体性特征和宗教神秘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
庙会为乡村社会民众提供了一个享受休闲的独特公共空间.在庙会上,乡民将宗教信仰、身心娱乐、生计筹划、社会交往与享受休闲融为一体,全身心地利用和享受这一休闲空间.文章通过历史学、民俗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对话来考察传统庙会上乡民休闲的历史表象,旨在揭示近世乡村社会生活实态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19.
庙会文化的研究始自二十世纪初。经过民国时期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建国初期的沉寂,八十年代的重新兴起,九十年代不断深入和探索,中国民俗学界已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和实地调查材料,且使庙会文化的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庙会文化进行高屋建瓴的探讨,走出民俗学的狭隘领域。  相似文献   

20.
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庙宇分布、宗教仪式、精神信仰、民间文艺和商业贸易五方面对甘肃环县兴隆山庙会的状况做了介绍。庙会内容丰富,形式古敦,是了解和研究环县传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