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初诗坛为何崇尚晚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宋初诗人对晚唐这一概念的认定跟后人有所不同;二是对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没有从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上说明宋初与晚唐诗坛既相互承接又共同转折、完成唐诗向宋诗过渡的意义;四是忽视了宋初的社会政治现状和文化思想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贾岛诗的渊源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诗是晚唐诗的代表,上承盛唐,下开宋诗,不愧开宗立派之作;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唐诗只是回旋着盛唐诗的旋律,是很偏颇的。晚唐诗是盛唐诗的合理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诗坛有着与盛唐诗同等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宋诗的发展流变中,苏舜钦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宋诗之所以为宋诗,是由午它以其异于唐诗的独特风貌,另辟蹊径地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与宋诗,不能简单地以历史分期来划分,而是时代风格的巨大而深刻的演变。细究起来,从时代风格角度讲的唐诗,主要指盛唐诗坛那种富丽雄阔的气象与情景妙合、含蓄蕴藉的风格。“安史之乱”以后,诗风开始明显地变化,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诗  相似文献   

4.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灾害题材诗歌集中描写水旱灾害,体现了其理性思考和忧患意识.他此类诗继承“风雅”传统,注重叙事议论,善于铺陈,众体兼备,而古体偏多,展现了古朴淡雅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一改晚唐五代浮靡之风,给宋初诗坛带来现实主义的新面貌,开宋诗革新之先声.  相似文献   

5.
晚唐著名诗人和诗论家司空图的诗歌深受中唐诗人张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清新雅正的风格、闲适淡雅的情趣、平易淡远的韵味等几方面,这种学习使司空图诗歌不同于晚唐诗坛主流风格,成为"不类衰末"的亮色。  相似文献   

6.
宋初晚唐体诗人大部分是隐逸之士,他们的诗歌虽然学习的是中唐诗人贾岛,但在贾岛奇僻清冷诗风的基础上又向平淡闲远发展,在平淡的艺术追求上实开宋诗的先河.而且,晚唐体隐逸诗人孤高傲世的绝世风神甚至成了宋代乃至后来人们心目中品质高洁的象征.因此研究晚唐体隐逸诗人的思想情怀对于我们认识晚唐体诗歌乃至宋代诗歌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宋一代,诗派林立。宋初西昆承晚唐、五代余绪,师法义山,独取妍华,以细润华丽为贵。或摭拾典故,或堆积词藻,限题分韵,赓相叠和,一时蔚为风气,以致“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欧阳修《六一诗话》)。王禹偁、徐铉、魏野、韩琦、范仲淹、石介相继起而矫之,或宗工部,或学乐天,或仿晚唐,各自另辟蹊径。其后梅圣俞、苏子美、欧阳永叔慕昌黎余风,专主气格,以矫昆体。为诗平易疏畅,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河。其时,“邵、张之流,又崇尚论理,或康济自身,或寻孔颜乐处,一发之于诗,借以悟道”(陈延杰《宋诗之派别》)。所谓“康节体”风靡一时。至此,宋诗体制风格虽然屡变,然尚无以大异唐诗。文忠公“但开  相似文献   

8.
面对宋诗,清代“格调说”的盟主沈德潜表现出兼容并蓄的态度。他自言“未尝贬斥宋诗”,编选了《宋金三家诗选》,对苏轼、陆游等宋代诗人大加赞赏。在《清诗别裁集》中,沈氏也选了不少有宋诗风格的作品。但同时,沈德潜又坚定地保持着以唐诗为尊的立场。面对宋诗,沈德潜的根本态度是:宋诗可以存在,但只是在以盛唐为尊的基础上对诗坛的一种补充;宋诗也不是不可以学,但必须做出一定的限制,绝不能让学习宋诗成为诗坛的主流。总体来看,沈德潜之所以能成为清代“格调说”的盟主,原因之一正在于,他以较为合理的方式给宋诗以适度的生存空间,从而为盛唐之诗、为“格调”保留了更大、更确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唐音宋调”之谈已成公论。唐、宋诗歌风貌各异,两者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但综合社会发展规律与诗歌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宋诗并没有绕过唐诗的影响。宋诗中的晚唐诗风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即是这种影响的一个体现。从“晚唐体”在当时的盛况及宋初与宋末前后呼应的情形可见晚唐诗风在宋代的接受史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宋诗新风的逐步确立与宋人对唐诗典范选择的转换是同步发生的。在宋人对唐代诗人典范的遴选中,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对象。对他的仿效促成了宋初盛极一时的西昆体,而后这种繁缛的诗风却又开始受到诗家的批评。从不同时期宋人诗学典范选择的大背景中来看待李商隐诗,可以发现其诗用典和议论的写法最受宋人推崇,而这是由宋人不同于旧的诗学趣味和时代需求所决定的。对李商隐的选择性接受是体现宋人诗学趣味的一个典型个案,展示出宋诗在唐诗"阴影"之下追求自立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创作颇丰,尤以诗胜,诗学思想亦独具一格。本文结合宋琬复杂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他对儒家传统诗学、唐宋诗之争的态度及其诗歌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2.
吴伟业诗学主张推尊唐诗,不废宋诗.其诗歌创作主要取法唐诗,但艺术上又与宋诗有相似处.清初在吴伟业的直接影响下出现太仓十子,形成娄东诗派.其叙事诗的成就,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吴伟业不仅以其诗论,而且以其诗歌创作的广泛影响力参与到清初唐宋诗之争中.  相似文献   

13.
严羽为纠正宋代诗学发展的弊端,主张学习盛唐诗歌的创作经验。他视诗歌为有灵性的鲜活生命,认为"兴趣"是诗歌的内在生命,而"气象"则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严羽提出,由于盛唐之人诗歌创作有"兴趣",故其诗有"盛唐气象";而宋人创作由于没有"兴趣",故其诗无此气象。  相似文献   

14.
论清代辞赋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辞赋是融合儒林与文学、介乎诗文之间的文体,清代辞赋体式变化虽已穷尽,但辞赋堪称中兴。清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变革:一是在辞赋史内部,兼容历代赋艺,提倡以古赋为律赋;二是在辞赋史与学术史结合的层面,辞赋面向学术,以清代学术入赋,使辞赋具有现实性;三是在辞赋史与文学史关系的层面,提倡以秦汉之文、韩柳之骨为赋,清代的股文也使清赋具有新特色。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在古文运动的背景下,诗、文分体观念催生了"以文为诗"之争。因诗歌观念、诗体形式的差别,韩愈"以文为诗"主要表现在古体诗而非近体诗之中。从司空图、欧阳修到北宋后期,对"以文为诗"的认识不断明确、深化。"以文为诗"之争促使人们对韩愈诗和宋诗的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了诗歌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东文选》收录了高丽诗人林惟正创作的46首集句诗。其342句诗句集自上至东晋陶渊明下至北宋末期汪藻等170余位中国文人诗词作品,其中以唐宋文人为主。共运用17个平声韵目,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从文体上说,它具有多元显现的价值:一是对中国唐、五代、宋代诗歌的校勘、辨重和辑佚等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二是从侧面反映出高丽时期汉诗创作兼具唐风与宋韵,即对唐宋诗歌均予以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不墨守盛唐几乎成了近代宋诗派审美宗趣的最大表征,尽管这一概括显得较为含混不清,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宋诗派所取法的诗法家数是以特定的文本为实质内容的。三元与三关说为宋诗派主流所孜孜追摹的范型文本,但具体辨绎,各家所宗主的模本并不完全一致,体现出各家不同的审美取向,而其羽翼的多向拓展,又从各方面丰富了宋诗派的诗学内涵,也为宋诗派开拓出宏阔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辽金元处于我国古典唐诗学的成长期。它们既是由宋返唐的通道,又是自唐入明的门户,南北分流,弃宋归唐,转折过渡,承前启后,在唐诗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