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中华民族文学特有的历史进程,它置身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根植于异域他国的历史和现实中,产生于与"异"直接交流的跨文化语境中,时移日久,其内在质地与中国文学已有诸多相异,使中华民族文学内部也产生了跨文化因素.因此,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海外华文文学读本>的编选就是这样一种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既充分顾及海外华文文学与所在国社会、历史展开的跨文化交流,又自觉把握我们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展开的民族文学内部的跨文化对话,从而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比较方法。在海外华文作家笔下,有一些不同族群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文化的现实描述,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对其进行分析、追问,会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世界性华文文学热潮的兴起、发展 ,为本土华文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互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整合 ,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背景。为了加强世界格局中的华文文学研究 ,显示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性 ,应当通过其文化特征、文学形态、美学模式、特殊经的研究 ,将这种建筑于城外生活经验的文学转化的一种域外汉语诗学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学术领域,如何在目前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的课题。要以开放的态度,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视角,对海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华文文学的诗学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它同本土华文文学作比较,进行有深度而非盲目性的阐释,认识、探讨其普遍的文学规律,追求全球范围内华文文学作者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建立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汉语诗学,而“身份”批评是我们切入研究极为重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在向外流播并与异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作为反复出现的精神现象的母题,一直延续于世界各地的华文文学创作中。由于海外华文文学置于不同的文化时空,也由于生存境遇、人文经验、情感形态与内在传承性的复合,使华文文学一方面有无法割裂的同一母题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又因视点不同、情态相异、认同有别和时移景迁,相同母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本变奏,在跨文化语境中呈示了多元共生、异彩纷呈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者在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它们的文学特征和文学发展的轨迹作设身处地的理解.一般的评论准则、尺度,大都以中国文学为标识,缺乏以世界民族文化的宏观与微观的健全对照、主客观的传承互动去衡量海外华文文学的优良与不足.海外华文文学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风景,不同区域的华文文学已经不是"大同小异",而是"小同大异"了.  相似文献   

7.
香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近代香港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现代香港新文学和中国内地的文学连成一片,并不具有鲜明的本上特色;1949年以后的当代香港文学则逐渐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在纷繁驳杂的发展中形成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它既有别于大陆的文学,又有别于台湾的文学,也有别于海外华文文学。它所起到的汇集、融合、沟通、桥梁的作用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大河中的一条支脉,它的本土性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1959-)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轰动,值得进行个案分析和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跨文化的研究视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等方法,探讨严歌苓小说在创作题材、女性形象、叙述模式和美学意识等方面的演变和拓展,对作家如何将海外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揭示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严歌苓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以寻求海外华文文学新的"汉语诗学的话语".  相似文献   

9.
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海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也是滥觞时期的海外华文新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它的萌芽、诞生,不但成为2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点;而且,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也为20世纪现代华文文学新的文化传统及多元化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而又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作家自发与自觉地反复"跨界"之中。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族裔书写、海外华文作家空间疆域的反复跨界及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双语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内外华文传媒的双向互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影视界的跨媒体转化等反复多样的"跨界"动向,源自移民心灵的恒久流亡,而这是移民与移民文学的本质性"内核"。"跨界"特质及其所演变与再生的复杂内涵与意义,为从不同维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相关问题赋予了新的契机,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领域。总结中国经验,进而实现与推进中国经验与人类经验的交流与对话,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华文文学"是一个现代概念,它产生于近百余年来华人多向流动、迁徙而形成的移民文化中,"台湾文学史"、"香港澳门文学史"和"海外华文文学史"的"三史"覆盖了华文文学的全部时空。"旅外"和"在地"是华文文学两种基本形态,两者之间包括转化在内的变动往往成为各地华文文学形成自身传统以丰富中华文化的过程。华文文学的"本土"既是历史传统,也是现实情境,它抵抗外来殖民性文化,但也开放于"旅外"向"在地"的转化,促成"在地"的多元性;有了"本土性"的丰富,才有中华文化的丰厚。"灵根自植"的中华性成为一种不断展开中的开放的生命进程,中华性的变迁开掘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多种可能性。非汉语的在地性和汉语的旅外性对话,两种文化生  相似文献   

12.
庄伟杰 《晋阳学刊》2006,(3):97-101
文化空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处于一种平等共享的趋势中,这是由全球化的文化辐射性所决定的。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外来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和影响,文学作品正日益成为由全世界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站在特定的视角阐释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的关系,阐明它们既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全新进程,又互动互补相互融合,共同驱使华文文学走向全球化与现代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世界文学的交叉轴上找到自己的创新坐标,整合建构全球华文文学新格局迫在眉捷。如是,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因素将更为活跃,华文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殿堂的时刻当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讨论以中国大陆学界为中心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平台”对各国华文文学研究所抱持的学术视野,以及对此一学科的定义;接着以《海外华文文学史》和《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对马华文学的研究缺失为例,讨论跨疆界、跨文化研究所面对的困境;最后论及当代马华文学跟世华研究平台接轨时,必须重视的(内部与外缘)问题。作为一个跨疆界与跨文化的研究个案,当代马华文学突显了许多重要的高难度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深识鉴奥启发后学———饶子教授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评介傅莹著名文艺理论家饶子教授,也是华文文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她以坚实的学术背景、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新锐的比较文学方法,切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九十年代初她发表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  相似文献   

15.
中国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有三种具体表达方式: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对“现实中国”的关切,对“文化中国”的向往。中国意识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已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文文学一方面反映了海外居住国的社会生活、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华人离散者的心理特征,一方面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血脉,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体认与思考,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当然,这种文化传承还包含了意味深长的文化政治元素和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流以往一般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但自“五四”新文学以来,由于外来影响的多源、各地区社会体制的相异、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等原因,使同一民族文学内部逐渐产生了跨文化因素。民族内部跨文化因素的产生、成长,是一个民族文学的现代性与其古典性的根本性区别。2 0世纪中国(中华)文学内部的跨文化对话,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跨文化境界,既反映出作家们对人类性视野、胸襟的追求,也揭示出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文化生态中的文学的互动关系,并且会影响中国文学的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化资源的局限,而且也利于彰显华文文学的诗性美学品格,提升其意义覆盖性.在比较诗学视野中审视这一问题,华文文学在构成古典诗学精神跨界呈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国内文学现代性体验的截然差异,诗性品格互文性地弥补了国内文学的现代化偏失,展现了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被现代化"的真实之维.由此,本土性的诗性文化精神也就凸现为建构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上,澳洲华文文学的崛起和形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澳华女性作家们不甘示弱,以缤纷多彩的文本展示自身的景观,呈现出女性的精神空间和价值关怀。澳华女性作家的阵容庶几占据澳华文学的半壁江山。抗凝的实存真像与心造镜像的建构,萧蔚的人类意识与自我本色的书写,张典姊作为海外女学人营设的心灵憩园,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外女性作家徜徉于跨文化语境中的边缘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