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塞罗的历史思想主要表现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一方面,历史的作用在于论证了罗马共和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他把历史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其政治理论上面;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历史写作者最好是演说家,因为历史不仅可以为演说家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历史只有通过演说家的活动才能实现其为国家服务的功能.在为政治服务这一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西塞罗把历史融进了他的政治哲学,他的历史思想呈现出与现代史学求真诉求不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的审判被视为一个有着独特意义的思想文本,对于这个文本的研究蕴涵着人们对于哲学性质与哲人命运的深度思考。在处理苏格拉底审判这个论题时,方法上应该对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基本对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的悲剧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怎样解释这一事件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苏格拉底哲学的性质以及他与城邦政治的关系.对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可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一种是一元论的、绝对真理的、建设性的,另外一种是多元论的、怀疑论的、破坏性的."刺猬"和"狐狸"可以分别代表这两种对立的意象.这两种类型的哲学都可能与城邦政治处于紧张的张力之中,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政治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语言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带来灾难。苏格拉底的功过荣辱皆体现在他的言说上。从苏格拉底身上可以感知哲学的使命以及知识分子的使命。分析苏格拉底的言说一来是分析哲学家的气度,二来也是分析语言的作用和限度,以及现实中真理和真理显现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的《友谊的政治学》讨论了自柏拉图以来、经由西塞罗、直至布朗肖的友谊概念的历史。政治跟友人和仇敌的概念难以分割,真正的朋友是一种违反常规的例外情况。西塞罗《论友谊》中所描绘的那种罕见的真正友谊是第二个自我,然而朋友又永远是他者,有可能使人对自我的诚实和自洽程度产生疑问。德里达留意到友谊(amicitia)的词源是爱(amor),友谊和爱都让灵魂焚烧,可是情感的火焰也很容易变成仇恨的烈火。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历来贬低或否认拉丁哲学的成就及其相对独立的地位。本文考察拉丁哲学的起源及罗马共和国末期哲学观念的变迁,指出希腊哲学融入拉丁文化是通过以西塞罗为代表的一批拉丁知识分子的努力开始的,这种创建本民族哲学的努力应当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引起了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他赋予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以全新的内涵,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其重要标志就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是从"智者学派"开始的,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仅仅延续自然向人的转变,更直接的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哲学从对自然的直观和不自觉的逻辑思维方法转变为自觉地考察人的理性和认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从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精神助产术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西塞罗认为友谊以美德为基础,是品格、兴趣、意向、目的和谐一致并为两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共享的情感.他提倡为友谊而友谊的崇高而纯洁的友谊观.但西塞罗又是一个务实的罗马人,并不排除朋友之间地位、才智、财富上的差别,而主张通过平等、尊重和互相帮助和谐共处;强调友谊的崇高又力图使友谊符合实际,并联系罗马国家的实际情况论述友谊,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另外,其友谊观还渗透了斯多葛派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西塞罗的自然法思带有鲜明的折衷主义倾向。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这一特征,为其后不同的学派均可从中汲取可资利用的养分提供了可能。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折衷主义特征,表现在他的自然法概念、特征以及国家的定义等诸多方面。文章描述了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及其折衷主义特质,并进而分析了西塞罗坚持折衷主义自然法思想的原因,以及这种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西塞罗的神学立场与宗教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具体考察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神学立场与宗教态度 ,指出西塞罗的神学立场与他晚年的哲学立场一致 ,一方面他以学园派怀疑主义的态度对以往神学观点进行研究 ,运用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神思想对传统的、神人同形同性论的希腊罗马宗教进行批判 ;另一方面又站在有神论的立场上批评以伊壁鸠鲁学派为主的无神论思想。文章结合西塞罗本人的宗教经验对他的宗教态度进行辨析 ,指出他高度重视宗教的社会作用 ,但把传统和习俗作为宗教信仰的基础 ,又用宗教信仰作为政治、法律的合法性证明。最后结合实际 ,指出研究西塞罗宗教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柏拉图的“哲学修辞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尔吉亚》《斐德若》《苏格拉底的申辩》对话著作中,柏拉图探讨并总结了在雅典民主制下,言辞技艺在政治领域的实践运用,创造出ρητορικη?一词指称公共政治领域的言辞技艺(即狭义的修辞术),并且从正反两面揭示了智术师派修辞家宣讲的修辞术存在的利弊。在哲学与修辞术的关系上,柏拉图并非简单地一概否认修辞术在政治领域的运用,而是在肯定修辞术作用的同时,一面强调政治修辞术必须为追求正义服务,不能以牺牲人们对美德的培养为代价,而败坏了城邦政治和人的灵魂的秩序。柏拉图在研究和批评智术师派的政治修辞术的同时,对自己的写作技艺也作出了正面的总结和归纳,推出了为哲学服务,化解哲人生活方式与城邦大众之间价值取向之间矛盾,流传哲学火种的哲学修辞术。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究竟有没有引进新神?对此,尽管苏氏本人及其追随者如柏拉图等人都予以否认,但从柏拉图尤其是色诺芬的记述来看,苏氏的确引进了新神。这位新神是一位至上惟一、全知全能、全善全德的信念神。作为信念神的新神显然不同于希腊(雅典)人信奉的作为人格神的众神,并与后者有着相对复杂的辩难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看到了当时雅典民主政制与它具体表现形式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雅典公民的政治与法律素养难以保障真正民意的产生,要确保雅典政制的顺利运行,需要把政治决策权集中在极少数有专业治国知识并通晓统治之道的人手中,因此苏格拉底主张建立一种“精英治国”或“专家治国”模式。如果把他的政治思想落实到政治实践中来,可以看出他政治思想中的极权倾向,他理想中的统治者可以说就是一个极权的君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声名流传千古,其影响至今犹在.作为分别矗立于中西方思想高峰的巨人,他们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传播学思想.本文通过考察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传播学思想特征,从传播媒介、传播路径模式选择、传播过程、传播类型等方面分析了二人传播学思想的异同以及对现今传播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的一个公民法庭被判处死刑。他悲剧性的死亡在后世不仅被用来和耶稣的殉难相提并论,还被认为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雅典民主制的污点,一直令古今学者难以释怀。而成就其死亡的审判却颇令人不解,对他的指控尤为教人疑惑。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的灵魂审判神话表明,审判和统治必须依从不同地域的习俗和礼法,它们的根基永远不可能是哲学,不能像追求最终真理的哲人那样,致力于追求绝对的公正审判。绝对的追求,与审判和统治的品性不相容,从而与政治的品性不相容。人世的政治和统治,其合法性正是基于各自的习俗和礼法,它们彼此的价值不可替代而且无法取代。借助这个神话,苏格拉底象征性地诠释了修辞术、灵魂审判和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哲学对公正审判的意义、以及哲学对修辞术的最终胜利和全面取代。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自称经常受到灵异的警示, 他曾因此被指控并被判有罪。实际上, 苏格拉底的灵异只能是苏格拉底自己, 灵异的声音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从哲学角度说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苏格拉底的灵异思想表现了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与传统原则、观念之间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底生死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格拉底三次参战远征的人生体验、对雅典命运的高度关注、对传统和同代哲学的怀疑与否定三个重要问题的分析,说明了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复杂成因;通过对苏格拉底关于生死关系、生死与理想、生死与人格、生死与神灵、生死与国法五项内容的探讨,说明了其生死观的基本内容;最后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思想悲剧意义和政治悲剧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