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以"仁"、"义"、"礼"为核心,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1)国家意识.先秦儒家历来以"治国、平天下"为个人修身最高目的.按<论语>的记载,孔子把战事、祭祀和疾病三者并列在一起,认为它关系邦、国、家、身的生死存亡,从而战战兢兢、谨慎之至地把它作为大事来看待,所谓"子之所慎:斋战疾".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所倡导的家国观念与我们在青年学生中努力弘扬的国家观念、民族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尹长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1):35-37
先秦儒家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本文阐明了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并就其对现实的意义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健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79-82
乐教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上古三代乐教传统,提出“人不能无乐”、“致乐以治心”,通过其特定内涵的要求,以有节制的乐事活动陶冶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向“仁”。 相似文献
5.
赵川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4-57,70
近年来,各地“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屡见不鲜,感人至深。经笔者研究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便形成了这一思想,孔孟荀从“义”、“勇”、“见义勇为”三方面着手,比较完备地建构了早期儒家见义勇为的思想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刘晓燕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
通过对先秦儒家与伊斯兰文化典籍的研究发现,两种思想文化在称谓上、世俗生活中蕴含着强烈的和谐思想.先秦儒家与伊斯兰文化正是将这种思想渗透到政治生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构建了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7.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近代社会契约理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在现代国家生成过程中,用来解释政府或国家起源及其权力合法性的理论学说。作为近代社会契约理论代表人物的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他们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分歧,但是权力制约却始终是他们探讨的核心主题。对于卢梭而言,他视稳定的社会模式为理所当然,所以他的社会契约理论不是稳定社会的方法,而是要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以使人性回归,使人们获得完全自由、社会归于正义。他提出以公意作为国家的最高指导,公意代表人民以及人民的公共意志,政府只是公意命令的执行者,政府权力来自于公意,所以政府就必然就要受到人民权利的制约。可见,权力制约思想不仅是近代社会契约论所蕴含的基本理论旨趣,实际上也构成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他们对此虽未作系统论述,但依据其主要言论及其知行观,可以看出他们将道德教育心理过程大致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先秦儒家学派道德教育心理过程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给予人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孝亲思想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孝亲方式的"养"和"敬"的二重性;其二是孝亲义务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其三是孝亲功能的逻辑推演性。可以预见的是,旨在强调家庭伦理之"孝"的先秦儒家"孝"论,必将对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潘泉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5)
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渊源、内容、特征为切入点,试对先秦德政思想的前后继承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理论品质作简要探讨,以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儒家先哲们论证了自然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揭示了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并进一步指出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永续发展 ,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仁道理想、独立意志、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和真、善、美统一的人格 ,而受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培养则主要是通过反求诸己、情感体验、主体实践、自我超越来实现。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光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1):98-102
军事禁忌散见于先秦兵家文献,但论述相对较少,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简帛材料相互印证,可以看出,禁忌思想对具体的军事行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从天时、地理、人事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和作用,可以构建先秦军事禁忌的大致框架。 相似文献
14.
对先秦“文武分职”问题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文武分职、将相殊途是战国时期职官制度建设上的重大进展与显著特色。本文则认为,就军政系统而言,文武分职现象早在殷商、西周时期就存在,并不始于战国;就军令系统而言,即使是在战国时期,文武相糅、职事兼摄的现象也在所多有,导致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治性质。 相似文献
15.
王达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8-12
孔子的天命观,部分地继承了殷商和西周时期传统的主宰性、人格化的“天”及“天命观”的思想,同时又给予其以合理性转化,使之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张扬了人文精神;孔子还认为,人可以通过在人事努力和人生体验的前提下上知天命,但又并非人人能上知天命,为天命的超越性预留了空间,从而使自己的天命观含有浓厚的宗教性韵味。 相似文献
16.
龙佳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87-92
先秦儒家在古代的祭祀文化的语境下产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传承和规范祭祀文化为已任。他们从修德配天、神人分治的宗教信仰出发,特别注重祭礼作为治人之道的社会作用,尤其是祭祀的政治文化整合功能和普遍的道德教化功能。同时,他们认为祭祀也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交往、集体团聚的功能。他们将祭礼的核心规范为敬,从而将祭祀的根本目的从传统的禳灾祛病、求福避祸转换为培养人们的诚信忠敬意识,并且主张用情智统一的态度去祭祀已故亲人,构筑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17.
韩维志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5):16-18
先秦典籍中保存了很多谏诤文字,谏诤是臣子的重要职责,但不是所有的谏诤行为都能被肯定的,一切谏诤行为都被经典的编纂者以儒家的眼光加以评判.通过提倡、反对甚至遣责,谏诤方式也被分出高下,以期达到教化的目的.而是否合"礼"是儒家评判谏诤方式的最终标准.同时,经典中许多谏诤行为的记载,其本身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特指诸侯国对蛮夷戎狄用兵胜利后向周天子告捷的庆祝活动,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争不行献捷礼。春秋时期,诸侯国向周天子的献捷礼明显减少,同时出现了诸侯国相互献捷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周夷矛盾渐趋缓和,而周人内部矛盾日渐尖锐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9.
西汉前中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历时较久的全民性的历史大反思,学术界称其为"过秦"思潮。这种思潮主要经历了从"论秦之过"到"倡汉之功",从"攻守之势"到"君民关系",从"法术治国"到"崇尚黄老"的三次转变,深刻地影响着西汉初年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其意义深远,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乏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焦氏易林》作为一部大致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的特殊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就多有对秦史的相关记载。其中对秦兼六国、扶苏、商鞅和秦昏暴之政的记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人的秦史观、儒学理念在汉代民间的普及以及汉代人对秦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