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建构了包括人的存在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本质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那里,分工是透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命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分工条件下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无论是人的愚钝、无知,抑或人的物化、手段化,都与这种分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分工使"现实的人"变成了"片面的人"、"畸形的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现实的人不是人"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体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而且还与人的精神方面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密切相关,如人的商品化、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金钱化、人的尊严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要经历和朝着"自然性的人"、"社会性的人"、"精神性的人"和"审美性的人"四个阶段不断发展与挺进,而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对艺术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是对这四个相应阶段的人所作的翻来覆去的美的描绘和艺术重塑."文本重读与文学史重构"作为国际性的学术潮流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世界文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新发现和开掘.21世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主题将依然是"精神主义"对"物质主义"的颠覆、对抗和跃升,"精神性的人"将依然成为全社会一切文学竞相重塑的方向和目标.科学主义必须服从人文主义,物质主义必须服从精神主义,人类主义必须服从生态主义是西方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精神永恒不灭的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哲学通论》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它所针对的"靶子"是如何理解哲学、怎样进行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它的"灵魂"就是一个"通"字,"融通"古今中外哲学,"贯通"哲学与生活,"变通"各异其是的哲学观,"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开通"哲学的思想道路;它的"血肉"就是把"通"字作为流动的血脉,层层推进地"疏通"对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主要问题、派别冲突和历史演进的理解。《哲学通论》的立意与追求就是以"思想的前提批判"为"解释原则"重新理解哲学,以"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表征"时代精神"和"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并"开通"哲学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以来的各项变革努力中,对变革语言的浪漫想象和夸张强调,一方面反映了先驱者对从"物质"到"制度"层面改革失败的无奈,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语言与人的关系的全新理解和思考,即从本质上讲,人是依靠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并以此使人类区别于"禽兽"。正是基于此,他们认为不管是"个人的发现",还是"农工商兵、妇女幼稚"的解放,进而到国家的富强,都离不开"人"对使用语言文字权利的获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晚清以来的语言变革和五四文学革命之间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宋妍 《东南学术》2008,(2):114-119
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这两个重要范畴是对其早期的"自然的人化"和"工具本体"的超越和发展.它理论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紧张趋向和谐,使个体身心在有情的世界里获得意义.然而,实际上,这两个范畴并没有解决其原有美学体系中固有的矛盾,反倒产生了新的矛盾.个体、感性依然屈从于群体、理性,"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亦成了空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实践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人的"全面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并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所占有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为人占有和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多方面的交往和实践则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9.
恩斯特.布洛赫的代表作《希望的原理》三卷既是20世纪一部"人类希望与梦想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它所阐述的"未来的预先推定"、"向前的梦"、"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中的寒流和暖流"等主题思想不仅激起了国际学界非同寻常的科学思维,而且深深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感情和生存意识。文章是恩斯特.布洛赫于1959—1960年间为其三卷本《希望的原理》(法兰克福/美因河畔,祖尔坎普出版社,1959年)撰写的《前言》。《希望的原理》中译本第一卷即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译者经该出版社同意,先行发表该书《前言》部分,以期学界对全书基本内容有个梗概了解:"思维就意味着超越";"更美好生活的梦"。  相似文献   

10.
赵传珍 《理论界》2013,(6):40-42
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把文化解读为"整体的生活方式",他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了一种唯物主义的文化范式,即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文化具有"日常的、整体的、大众的、共同的"多重特征,旨在批判唯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文化观,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同时又以文化范畴为切入点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新的反思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李金辉 《北方论丛》2008,(3):112-116
解释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还是本体论、历史的解释学还是方法论的、批判的解释学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解释者和解释对象之间的关系究竟是"隶属的"还是"疏异的",如果是"隶属的",那么解释学理论就应该是历史的、本体论的;反之,解释学就应该是批判的、方法论的.这些争论反映了对解释学理论理解的浪漫主义传统和启蒙主义传统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的解决促成了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实践解释学是融浪漫主义传统和启蒙主义传统于一身的新的解释学理论.它是本体与方法的统一、历史和批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现行教育观是"教育者一方对受教育者一方的简单活动论",它内在地衍生出教育实际中的单向度、不平等以及批量生产等后果,其理论失误在于以哲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理论去抽象地泛论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并得出了诸如"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等等流行但却悖谬的观点。因此对现行教育观必须进行包括思维方法和思维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改造,即改造为"教育者一方与受教育者一方的相互影响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传统和谐观向现代和谐观的实质性飞跃,实现了和谐视界的新转向.传统和谐观强调静态和谐,内部和谐,当前和谐,物人和谐与人人和谐,以"天"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破坏性和阻碍性的矛盾观.科学发展观观照下的现代和谐观则强调动态和谐,内部和谐与内外和谐的相互统一,当前和谐与未来和谐的相互统一,物物、人物、人人和人我四和谐的相互统一,以"人"为中心的"以人为本",建设性和动力性的矛盾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建立明确的方法论意识。然而,自"科学教育学"建立以来,尤其是在教育科学分支学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学者似乎更多的是在直接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的意义上研究教育问题,对于这种方法在研究教育问题中的局限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认为,教育研究与相关学科发生方法论转化的前提是,要把自然学科中的"数据"、人文学科中的"个体"和社会学科中的"群体"转变为"教育中的数据"、"教育中的个体"和"教育中的群体"。其中,"学习者的个体经验包"是确保这些数据、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回到马克思"是实现马克思"在场"的前提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价值旨趣和研究范式)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释力的必要基础。马克思学说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关于人的实践本质和超越本性的最深刻的阐发。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释力,就是把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结合起来,要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大众,真正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史的研究应该沿着两种理路拓展和深化:"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历史的文化",即研究在历史的流程中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包括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若干稳定的观念形态是如何生成、嬗变、整合、积淀、定型的,从而探寻民族的心路历程,揭示民族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特质。"文化的历史"即以文化为切入点,揭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是怎样互相渗透、彼此推引的真相。这两种理路的文化史研究都要求弱化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界限分析"是哲学十分重要的一种工作方式,它使哲学摆脱传统哲学观不切实际的自我期待,使哲学在当代知识背景和社会生活语境中重获生机与活力."界限分析"的工作方式可以在"语言"、"知识"、"存在"和"价值"四个基本层面上进行.它集中体现了哲学最为根本的精神气质,即批判性,因而将为哲学的当代合法性提供有力的自我辩护.  相似文献   

18.
尉松明 《甘肃社会科学》2007,(3):195-196,148
通过对毛泽东有关著作的阅读以及对"斗争哲学"来龙去脉的理解,认为毛泽东不光采取"斗争哲学",也讲"和"为贵,同时对"斗"与"和"的对立统一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人的美在佛教中具有微妙的地位。"涅寂静"的最高美既是对世相美的否定,又是对世相美的肯定,正是在这对立统一中,人的美获得了自己的位置。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比较全面、细致和独到地描述了人体美,曲折而又集中地表现出佛教关于人体美的理想;同时也描述了风度美和行为美,其中风度美"神"形"兼备,反映了佛教关于风度美的理想。佛教的行为美则更多地表现在佛教徒特有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悲剧性的崇高美特点。佛教人的美学就在这有意无意之间呈现了。  相似文献   

20.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