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地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女性主义和空间为批评视角,并借鉴地理学和空间哲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女性书写和男性创作进行解读,反思女性在空间中的处境与经历,批判和颠覆父权制思想,重新建构女性的身份和生存空间。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在中国刚刚起步,其实践成果比较单一和薄弱。但是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既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扩充和发展,它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与空间再思提供一种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问题是指有助于理解自然被主宰的历史和现状的问题,女性主义问题是指有助于理解女性被压迫的历史和现状的问题。生态问题是一个女性主义问题。从历史上看,自然与女性相关联,被描述成女性的或者母性的;从观念上看,对自然的主宰和对妇女的压迫都根源于父权制文化。二元论思维是父权制的一个核心特征,它是造成对自然的主宰与对妇女的压迫的共同罪魁。这启示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推翻父权制,不仅结束人对自然的主宰,而且结束男性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3.
“反观看”指文化生产中的一种自觉的女性主义实践,反抗的是性别控制结构以及作为父权制替代品的消费主义对个体的占有性注视.表现为被看者在自己的客体、对象化身份中注入主体性,创作者赋予作为被看对象的主人公以主动权.相对于强调“反观看”的女性主义性别政治意义,探寻对于本土当下有实际意义的“反观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莫里亚克和张爱玲的作品都塑造了很多畸形的母亲形象,给人们呈示了一幅非常态的亲子关系图景。而这些"恶母"及其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女性作为亚文化群体被强大的父权制文化异化后的精神病态的展现。同时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是他们颠覆传统母亲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冰心前期创作做了女性主义角度的阐释.在冰心丰富的语象世界时,占据中心位置的是大海;冰心对母爱的赞颂,带有少女心态的特征;冰心的女性意识,属于温和型,稳健而非保守.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8.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母亲》是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七部作品之一,也是赛珍珠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部.“母亲”的共名身份,是在特定生存环境所编织而就的伦理关系网中确立的;其身份危机与角色冲突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困境:“母亲”的生命冲动与生活其间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冲突产生的伦理困境,诚实与谎言、忠诚与背叛、珍视生命与对生命扼杀两难导致的罪与罚的伦理困境,女性身份认同与性别歧视观念的矛盾导致的伦理困境等.赛珍珠用“共名”身份塑造的母亲形象,使“母亲”成为中国劳动母亲们的典型形象,因而超越了个体意义而具有了普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主张打破父权制度,构建和谐世界。通过分析D.H.Lawrence的中、短篇小说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揭示了劳伦斯的创作思想同生态女性主义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侯灵战 《云梦学刊》2010,31(6):108-112
女性诗歌的发展历程,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女性诗歌不一定是女性主义诗歌。女性主义诗歌深入挖掘女性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黑夜意识等,以身体写作为手段实现其主体性。女性主义诗歌难以挣脱父权制话语,表达的性别意识和身体经验实际上依然还受到男性话语的诱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渐渐成为最有力的批评武器之一,它提供的性别视角为比较诗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平台,然而女性主义在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中却方兴未艾。将西方女性主义推崇的老子的"道"与其批判的"逻各斯"并置讨论,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不同的性别倾向:"道"蕴含了母亲崇拜的思想和阴阳和合的观念,而"逻各斯"推崇理性中心和对立双方斗争大于和谐的观点,并以此将西方形而上学推向父权制。不仅如此,"道"的阴阳和合的观念和"性别差异"女性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面对当下多元化、全球化语境中种种父权制危机的战略。"逻各斯"一直被视为西方理性的灵魂建构,"道"则暗示了中国柔性的精神机制。"道"与"逻各斯"的比较更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证据。将"逻各斯"去中心化,呈现的就是"道"所提倡的阴阳和谐而万物生,男女两性有差别同时要和谐共存和发展的状态。两者之间在性别文化上互补性的发现,有助于搭建一座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隋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1):233-237
弗洛伊德思想在为女性主义所解读并利用之时,经历了从对之简单否定到逐渐肯定的过程。作为父权性别文化建制的形象阐释,它使得“社会性别”成为女性研究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础,并开启了对父权制成因以及性别主体性文化生成的关注与探索。但“社会性别”的确立也因此抽离了两性自然差异对其得以形成的重大影响,致使女性主义的思想误入父权制话语实现的歧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再次证明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他对人类“双性人格”潜力的发掘,揭示了人性的超越本质,为女性主义精神走向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小说为了对父权制文化进行解构,张扬鲜明的女性意识,在审美倾向上表现出对经验的倚重和对世俗性的青睐,由于出发点是对抗和颠覆,所以难免有偏谬之处,辨析是为了发现误区,使女性主义小说朝着多元、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认为人和自然世界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通过《女勇士》和《中国佬》两部作品,探讨了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表明了作者反对父权制的思想,启示人类应从二元对立论和男性中心论中解放出来,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王保中 《晋阳学刊》2012,(3):144-145
在古希腊传统与基督教和神学系统里,欲望自由一直处于抑制和稀缺状态.弗洛伊德之后,其深入研究成为可能.下文以弗洛伊德、拉康、克里斯蒂瓦为例对欲望自由进行探析. 一、弗洛伊德:父亲男根欲望自由和母亲欲望奴役 在宇宙论欲望模式中,欲望被作为生命普遍自由本质建构.欲望自由含混、并列(反环境、反伦理)地追逐自身,并超越物质和自然.这种最高欲望自由形式以接合的方式显现,居于物质和精神、生与死、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之间,因此存有生命张力.由于其注释文本补充的显现形式,所以常被忽视.这种欲望自由是一种显现的自由(海德格尔),且是女性主义欲望自由实现、自身解放、建构的精神分析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杨艳 《理论界》2009,(5):115-117
女性主义的自然观念在批判父权制意识的同时,又延续了传统的自然与文化二分.女性主义学者唐娜·哈拉维直接批判了自然与文化的二元论,逾越了自然与文化的边界,将二者重新连接.她提出的新自然观念为她对科学客观性和女性主义政治学的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反思西方传统美学时,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悖论:感性事物与感性能力在学科定位上都是美学研究的核心,但在美学史实中却恰恰受到了贬抑。究其原因,是源于生态女性主义所批判的理性崇拜和"二元论"逻辑。进一步说,这一悖论貌似导源于理性/感性的二元对立,实质上则导源于男性/女性、人类/自然的二元对立;它表面上可归因于父权制文化中的理性崇拜,根本上却应归咎于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轻蔑和对自然的排斥。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政党政治影响,西方女性主义研究也出现了多元化、中性化等新现象.这些现象总体上是对传统女性主义认识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延续,但是也呈现出对女性与贫困问题、种族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关联性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西方女同性恋主义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梅 《兰州学刊》2007,(5):111-113
西方女同性恋主义是依附女性主义理论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理论派别.它以性欲取向作为身份认同的论述架构,其发展经历了从身份政治到建立女同性恋情欲主体的理论过程,并最终迈向对差异政治的寻求.这一过程是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的多元化发展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