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五四"文学革命"与1922年至1936年期间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作家、左翼作家倡导的"革命文学",本同属于中国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二者在活动主体、大众方向、白话文形式等诸方面有着很大的继承性和同一性.然而,由于"革命文学"论者误把"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或"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于是站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对五四资产阶级文学革命展开了一系列的讨伐活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看似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实际上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变异.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人民文学、从自由创作到遵命文学、从艺术自律论到政治工具论等等,都是这一变异的表现.这种变化奠定了后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其文学形态的价值取向,直到1978年12月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有所改变.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可以按照五四文学(资产阶级革命文学)、革命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五四文学的回归与超越这个"之"字形的道路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现代性,以对主体性的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为要旨,现代文学是对抗压抑的文学,压抑正是现代性的基本体验.男性的阉割焦虑,是在整个海派男作家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其实它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遍性,五四文学、沈从文和废名的小说、郁达夫和郭沫若的创作及革命文学等作家和流派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背叛是第一重焦虑.被女权阉割而男权去势的恐惧是第二重焦虑.阉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转变.知识分子生存能力的下降是阉割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学与革命文学之间的关系上,建国后"十七年"与新时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十七年"中,五四新文学传统逐渐被革命化,革命文学传统逐渐被强化,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联系;在新时期,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色彩逐渐被淡化,其地位一路飙升,革命文学传统逐渐被消解,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背叛与倒退"的历史联系.但两个时期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只是在学术界不占主流地位而已.这一变化可以从两个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的变化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与中国作家张贤亮都善于通过对人的身体的书写来折射出人类超越死亡之路。由此表现出来的是作家对人性伦理的哲性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的写作姿态同中有异:同样是对性政治的关注,昆德拉的着眼点在于个性,而张贤亮的关注点在于集体的理性力量;由此差别又带出了作家对于灵一肉关系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婚恋小说赞美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婚姻,对女性之美的颂扬也从美德、品行和内在神韵等方面转向了充满情欲色彩的肉体描写,古典的美学趣味在这里遭遇了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爱情发生了"形"与"神"裂变。海派小说中的爱情主题则进一步摆脱了婚姻的行动意义,转向纯粹的官能感受的表达,在海派作家的爱欲抒写之中,原始的生理欲望战胜了道德理性,爱情的结局沦为情欲的沉溺,而不再是婚姻的实现。因此,在三十年代的都市写作中,五四时期的启蒙精神已被彻底消解,爱情的行动意义向内转为冗长的心理分析。在对人物潜意识的层层揭露中,道德观念也逐渐变得淡薄。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将海派作家引向了一种全新的爱欲抒写,剥离了自我对善的趋向,而更接近弗洛伊德对本我的描述。他们抛弃了对外部现实的关注,转而退守那张狂的"内在现实"。  相似文献   

6.
俄国作家蒲宁爱情小说的主要思想艺术特点是社会现实内容淡化,在爱情中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爱情的悲剧性结局,不塑造典型人物等。其爱情小说要达到的目的,与其说是塑造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毋宁说是探讨爱情的法则,人物塑造描绘只是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他对爱情的研究。他的爱情小说继屠格涅夫之后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相似文献   

7.
革命文学的兴起是上世纪30年代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面对"革命文学"的浩大声势,"五四"启蒙文学阵营发生了分化与转向.一批曾坚持文化启蒙、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家转而选择了谋求大众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文学.3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历史变革紧密相关,但创作主体内在心理机制对这种转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众心理是30年代文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创造社作家对浪漫主义从引入、运用、提倡,到激烈否定、贬斥,转向"革命文学",这一突兀的"转变"留给文学史研究者以极大的困惑.本文从传统文化心理出发,结合时代语境、现实需要、外来浪漫思潮的本质定性,论证创造社同仁的转向是在实用理性潜隐性支配下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歧异和变构,其"转向"已包含在历史的"预设"之中.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尤其是从"五四"到"文革"之前的这个阶段,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20和30年代的革命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都受到了俄苏文学的直接影响。文革结束后,苏联文学模式不再是中国文学的唯一选择,中国作家对苏联文学进行了有选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受"五四"精神哺育的知识分子,柔石的作品从自悯、悯人情怀到拯救意识的凸显,再到革命的呼号,清晰地折射出了知识青年由人道主义转向"左翼"立场的心路历程.这种转换是世界革命文学的影响、革命青年的激进理想,以及理性效用的追求使人道立场让位于革命话语的自然转换.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时期新旧文化交替的大背景下,陈衡哲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了现代文坛,她挣脱心灵的镣铐,关注情爱世界;她对爱的歌唱,开创了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有力地反叛了封建礼教。然而,这种反叛受时代及作家本人认识的限制,只发出了爱的雏声,而无性的出席。  相似文献   

12.
遗失疼痛意识是当下中国诸多作家的精神特征。这意味着作家本身应该具备的“爱”“梦想”和“反思”等能力向度和精神质素的严重缺失。长篇小说《迷镜之旅或女色芳菲》则试图通过一场剔骨见髓式的寻觅疼痛之旅,重建疼痛美学。宗教充盈着疼痛,充盈着爱,中国文学可以此为一种深刻而博大的精神资源,回归人的生存之思,直击灵魂疼痛,决然撕开神圣价值缺场的虚妄,让生命在疼痛、战栗中走向真实饱满。  相似文献   

13.
陈汝惠是孤岛时期"抗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表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关于爱情的纯美想象,无论是爱情内容还是爱情叙述,都赓续了五四校园文学的浪漫遗风;但其大多数的创作都以抗战为题材,充分展现了国家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抗敌精神,并从宗教生命观角度论证了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其战时创作体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也说明了"抗建文学"的抗战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耶稣施神迹的例子,其中很多是通过触摸完成的。劳伦斯的小说极其喜爱"触摸"一词,他要用触摸唤醒人的意识的真正源泉——"血与肉"。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触摸有着特殊的力量,是爱情的催化剂、是"血的感知"与"智力"的较量、是解放灵魂的行动。触摸所带来的神奇力量其实就是劳伦斯所深信的"血的感知"。  相似文献   

15.
左翼作家的革命情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翼作家革命情结的生成源于现代化的焦虑与渴望,在苏联革命的启示下,他们选择了由革命而走向"现代"的道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是左翼作家革命情结的生成过程。这种革命情结在政治的肯定、诱导下逐渐定型、僵化。从革命视角出发,左翼文学中出现了贬低知识分子、美化工农的倾向,造成了启蒙者与启蒙对象的错位。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文学思潮的出现,有其现实的原因从而保持其独立性,但它不可能脱离历史,它必然能在历史承续演变的时间序列中占据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文章指出革命文学并不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反叛者,它在精神特征方面与“五四”文学革命有着血与肉的联系,其精神特征是人的不断发现与文学作品中个人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7.
革命恋爱题材小说中的疾病书写,打破了革命+恋爱的两极模式,形成革命-恋爱-疾病的三角结构,从而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分析由茅盾的《蚀》与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以及巴金的《爱情的三部曲》构成的现代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三部曲中的疾病书写,不仅可以看到革命与爱情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看到它们之间“为何”与“如何”产生关系,由此梳理出革命话语中疾病意义生成与价值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女性写作者的情爱叙事作为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无疑是典型而又丰富的,我们很容易捕捉到其自觉地从性别角度出发致力于哲理文化层面意义的探询。但是,这些情爱叙事对性别偏见的规避以及对人性的探询依然存在很多“历史”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对当下和现实媚俗的陷阱。在追求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网络文学女性写作者对爱情主题的叙述也要从爱情的社会性、自由性与和谐性进行理性的关照,只有走出以“性事娱乐”的浮躁叙事,爱情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愉快而自由的美的欣赏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从创造社的内部差异可以看到,与法国19世纪诗歌传统相联系建立起"诗"的观念的,是创造社京都作家,这里有着郑伯奇与成仿吾文学批评观的深刻差异,由此出现1924年"国民文学"的倡导,以及翌年以穆木天为主在《语丝》上与钱玄同的论争,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次"诗"与"散文"观念的碰撞。从中可见,"诗"的观念,对"诗"与"散文"之不同的认识,在进入"五四"后的新文学独立发展中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20.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性爱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性爱意识的现代觉醒是“五四”女性主体性觉醒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向父母争取性爱权利,到审视男性世界、辨析性爱标准;从坚守禁欲的爱情观,到建立灵肉相统一的性爱观念,“五四”女性文学在发展中逐渐培养出健全的女性性爱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