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以其丰富的语料和明确的时代性而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书中选释其中的"冠日"、"来昆"、"来闻"、"来辞"、"强日"、"悼惋"、"悼怀"、"笄岁"、"笄年"、"笄辰"、"庖厨"、"童齿"、"冥漠"、"摧圯"、"桃年"、"总日"、"扦圄"、"宗重"、"泉闼"、"玄闼"、"幽扉"、"松室"、"幽堂"、"泉堂"、"矜悼"、"酸嗟"、"嗟酸"等27条词语,祈望能对大型辞书的编纂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军进攻汉中,张鲁在降与不降之间犹疑,遂由米仓道南下巴中。不久,很可能在张鲁的影响下,巴夷帅朴胡、杜濩、任约各举其众投降曹操,获得封赏。张鲁本人随即又率家属降曹,封阆中侯。曹操集团在占领汉中之后又成功控制了巴中地方。这一过程有张鲁主动发挥的作用。而曹操集团势力越过米仓山向巴蜀地方的军事推进、行政影响和民族联络,都是通过蜀道重要路段米仓道实现的。刘备集团使黄权迎张鲁时,张鲁已降曹操。黄权于是击破朴胡、杜濩、任约。张郃督诸军南下,"狥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张飞击败张郃,迫使其退回汉中。张郃军南进北退,都经由米仓道。米仓道在建安二十年军事争夺中的作用,战争史、交通史和汉中与巴中区域文化史研究者都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3.
傥骆道开凿于汉武帝时代,随着西汉盛世的来临而发展;两汉时期,傥骆道亦称为"围谷道",是两汉秦蜀天府之国的重要通道。三国时期,傥骆道在魏蜀争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军事交通作用,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的傥骆道,是傥骆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第一阶段,也为唐代傥骆道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仙道文化的影响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仙道诗歌。南北朝仙道诗是指南北朝时期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其形象塑造和意境的创造都是以道教活动为本原的诗歌;具体则包括南北朝时期以说明道体本身或者述说道教的神仙及信仰者(包括道士)的事迹、活动以及描写道教的宫观、名山,记录道教斋醮仪式活动和阐明道教教义,并宣扬信奉之效果及自我体道的情怀为题材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仙道文化的影响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仙道诗歌。南北朝仙道诗是指南北朝时期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其形象塑造和意境的创造都是以道教活动为本原的诗歌;具体则包括南北朝时期以说明道体本身或者述说道教的神仙及信仰者(包括道士)的事迹、活动以及描写道教的宫观、名山,记录道教斋醮仪式活动和阐明道教教义,并宣扬信奉之效果及自我体道的情怀为题材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6.
《淮海文汇》2013,(4):28-32
本文以汉魏为时代背景,吴地为空间范围,以地域豪族为切入点。豪族在地域社会中产生,以乡里为根基,不同地域豪族呈现出各自的地域特性。本文通过研究吴地豪族的来源、发展及地域性表现,更深层次认识吴地豪族在汉魏豪族群体发展的独特性,理解吴地在汉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期南北语言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从南北朝时期就有学者关注,直到今天也一直是汉语史学家所研究的重大课题。该研究从南北朝时期南北方言词语的角度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揭示南北朝语言差异提供某些资料。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诸国就与南北朝频繁地交往。朝鲜半岛诸国遣使贡献方物,而中原王朝的使节 也出使诸国,并多次授诸国国君以封号,在此基础上,文化交流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江淮、江汉地区生活着数量众多的蛮民 ,他们在语言、服饰及生活习俗上仍保留着自己的特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势为蛮民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蛮民依违于各政权 ,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较大影响。各政权对蛮族的政策屡有得失 ,导致蛮民的时服时叛。蛮民主动或被迫离开山区 ,进入平原与汉人杂居。其部落逐渐解体 ,转由州郡统辖 ,成为向封建国家服役纳赋的编户齐民。及至隋唐 ,蛮民已与汉民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对外来文化表现了一种包融和吸取的精神,同时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人物也热衷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导致中原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礼仪风俗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以汉族文化为主,对国内各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胡风现象.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经陇右地区南下经略川蜀,促进了陇蜀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早在秦代,蜀地丝绸可能经祁山古道北运,供应官府需求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东汉时,佛教、摇钱树等信仰沿西南丝路与祁山古道影响及陇右地区;虞诩开通下辨(今成县西北)至沮县(今勉县西北)的嘉陵江水道后,蜀地大米、食盐等商品大量输入陇南,陇蜀两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东晋南朝时期,生活在今陇南地区的氐人在南北贸易中十分活跃,获利颇丰,以祁山古道为中介的陇蜀两地之间的佛教交流频繁。  相似文献   

12.
崤山南道在隋唐之前就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交通通道。隋唐以后其取代崤山北道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隋炀帝和唐高宗时期是崤山南道修建的高潮时期。修建后的崤山南道不仅扩宽了道路,种植了树木,沿途还修建了很多行宫和驿站,景色优美,行人繁盛。安史之乱后,皇帝基本不再巡幸洛阳,但仍有很多士人和官员行经于此,直至唐末。  相似文献   

13.
[摘要]汉魏六朝仙道诗不仅是中国仙道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一代文人追求自由的梦想,在想象的彼岸世界中任意翱翔。其中所用意象之丰富,所造意境之美幻,殆无出其右者。而在这些意境的背后,又藏匿着诗人们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通过对其的透视,我们或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汉魏及汉魏以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期与初步奠基期,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书面文学作品很少,目前能够确定的仅有三十余篇,但是,它们却是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以来,围绕着这些作品,出现了大量的论文与专著,对于这些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发展历程,很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回顾与梳理,总结成就与局限,以供后续的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时期昭君故事的传播与接受,可以分为两汉、魏晋和南北朝三个阶段,在民间与文人两个层面进行。其途径主要有四:正史记载;歌曲传唱;小说传讲;文人题咏。史书是官方记载,注重的是汉与匈奴的交往;歌谣出现于民间,关注的是昭君的命运。文人题咏承歌谣而起,是魏晋以后主要的传播途径,昭君的情感是题咏的中心。文人写作以同情为基调,由以时间为主线的叙述变为以空间为转换的抒情,或刻划昭君的心情,或寄寓自己的失意。在这一时期,音乐是昭君故事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形式,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偏安辽东的公孙氏统治辽东达半个世纪之久,该政权在较为安定的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发辽东,对东北南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神农炎帝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变化,即炎帝的政治地位明显下降,神农在农业文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神农炎帝文化明显丰富,有关神农炎帝的信息明显增多。影响神农炎帝文化传承的原因是民众意愿、社会政治、农业发展、时间与空间、人群与书籍。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形成及其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之世 ,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影响。就江东地区的情况而言 ,儒学世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且其社会地位也是随着江东地域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儒学大族形成、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轨迹。江东土著大族初始于秦汉之际 ,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个别文士代表 ,但儒家化程度不高 ;两汉时期 ,部分中土人士或宗族陆续南迁江东 ,如陆氏、张氏、虞氏、贺氏等皆如此。在宗族繁衍过程中 ,其儒家化进程加快 ,比之汉魏以降南徙之北方大族 ,这些早先南徙者已成为江东土著 ,他们在东吴之世充当割据政权的支柱 ,势力急剧膨胀。西晋混一南北 ,江东大族势力遭受压制 ,沦为“亡国之余” ;东晋立国江东 ,起初借重江东土著 ,但从根本上说 ,整个东晋南朝时期 ,与侨姓士族相比 ,江东土著大族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过 ,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江南地域社会的发展而言 ,江东大族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漠视的。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时期胡姓汉化与汉姓胡化的政治目的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胡姓的汉化与汉姓的胡化现象。胡姓的汉化是历史的需要,汉姓的短期胡化现象,是统治者为解决孝文帝改革留下的隐患的权宜之计,而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历史趋势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20.
<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是作者长达二十多年对西南地区摇钱树资料搜集和钻研的厚积薄发之作.该书注重资料性和科学性,图文并茂,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从"考古篇"、"文化篇"、"宗教篇"三方面,对摇钱树的文化内涵作了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